• 高等学校教材: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2版)
  • 高等学校教材: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2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高等学校教材: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2版)

0.9 八五品

库存6件

陕西西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丁明玉 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6

版次2

装帧平装

货号2020-7-5库

上书时间2020-06-07

飞扬书店2020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丁明玉 编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6
  • 版次 2
  • ISBN 9787122133977
  • 定价 3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0页
  • 字数 448千字
  • 丛书 高等学校教材
【内容简介】
分离科学在化学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分离科学原理和多种主要分离技术。
全书共10章,在简要介绍分离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的基础上,对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应用广泛的主要分离技术(包括萃取、色谱、膜分离、电化学分离等)进行了重点阐述。
《高等学校教材: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2版)》在编写过程中,力图兼顾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两方面,在保证对几种常用分离技术作比较充分完整论述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介绍了一些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及其应用,如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微波辅助溶剂萃取、加速溶剂萃取等。
《高等学校教材: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2版)》适合作为化学、药学、化学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分离科学课程的教材或主要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科研和生产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之用。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分离科学及其研究内容
1.2分离科学的重要性
1.3分离过程的本质
1.4分离方法的分类
1.4.1按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分类
1.4.2按分离过程的本质分类
1.4.3场流分类法
1.5分离方法的评价
1.6分离技术的展望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
2.1化学平衡
2.1.1封闭体系中的化学平衡
2.1.2敞开体系的化学平衡
2.1.3有外场存在时的化学平衡
2.2分配平衡
2.2.1分配等温线
2.2.2分配定律
2.3相平衡
2.3.1单组分体系的相平衡
2.3.2双组分体系的相平衡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
3.1分子迁移--费克第一扩散定律
3.2流体的迁移与扩散
3.3带的迁移--费克第二扩散定律
3.4有流存在下的溶质输运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
4.1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4.1.1静电相互作用
4.1.2范德华力
4.1.3氢键
4.1.4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4.1.5分子间相互作用总能量
4.2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
4.2.1物质的溶解过程
4.2.2溶剂的极性
4.3疏水相互作用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萃取分离法
5.1溶剂萃取
5.1.1萃取平衡
5.1.2萃取过程热力学
5.1.3主要萃取体系及其应用
5.1.4影响溶剂萃取的因素
5.1.5连续萃取实验技术
5.1.6溶剂萃取新技术
5.2胶团萃取
5.2.1胶团的形成
5.2.2胶团萃取机理
5.2.3影响反胶团萃取的主要因素
5.2.4反胶团萃取在生物样品分离中的应用
5.3双水相萃取
5.3.1双水相体系的形成与分配机理
5.3.2双水相体系的相图
5.3.3双水相萃取体系的影响因素
5.3.4双水相萃取的应用
5.4超临界流体萃取
5.4.1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及其特性
5.4.2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与装置
5.4.3影响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因素
5.4.4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
5.4.5超临界流体萃取联用技术
5.5固相萃取
5.5.1固相萃取的原理与类型
5.5.2固相萃取仪器与操作
5.5.3固相萃取的应用
5.5.4固相微萃取
5.5.5分散固相萃取与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5.5.6限进介质固相萃取
5.6溶剂微胶囊萃取
5.6.1溶剂微胶囊的制备
5.6.2溶剂微胶囊萃取的特点
5.6.3溶剂微胶囊萃取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色谱分离原理
6.1概述
6.2色谱过程及其分类
6.3区带迁移
6.4色谱保留值
6.4.1基本关系
6.4.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
6.4.3气相色谱保留规律
6.4.4液相色谱保留规律
6.4.5洗脱的普遍性问题
6.5谱带展宽
6.5.1通过多孔介质的流动
6.5.2速率理论
6.5.3折合参数
6.5.4柱外效应
6.5.5等温线的影响
6.5.6峰形模型
6.6分离度
6.6.1分离度与色谱柱特性
6.6.2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指标
6.6.3色谱柱的峰容量
6.7分离时间
6.8多维色谱分离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制备色谱技术
7.1制备薄层色谱法
7.1.1概述
7.1.2常规制备薄层色谱法
7.1.3加压制备薄层色谱法
7.1.4离心制备薄层色谱法
7.2常规柱色谱技术
7.2.1概述
7.2.2常规柱色谱法
7.2.3干柱色谱法
7.2.4减压柱色谱法
7.3加压液相色谱技术
7.3.1概述
7.3.2加压液相色谱制备分离方法的建立
7.3.3制备加压色谱对设备的要求
7.3.4快速色谱法
7.3.5低压和中压液相色谱法
7.3.6高压制备液相色谱法
7.4逆流色谱法
7.4.1液滴逆流色谱法
7.4.2旋转小室逆流色谱法
7.4.3离心逆流色谱法
7.4.4高速逆流色谱法
7.5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7.5.1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原理和仪器
7.5.2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色谱柱
7.5.3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流动相和改性剂
7.5.4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应用
7.6模拟移动床色谱法
7.6.1模拟移动床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7.6.2模拟移动床工作参数的选择
7.7制备气相色谱法
7.7.1仪器装置
7.7.2色谱柱
7.7.3操作
7.8径向柱色谱法
7.9顶替色谱法
7.9.1填料类型
7.9.2顶替剂的选择
7.9.3操作参数
7.10二维液相色谱法
7.10.1仪器设备
7.10.2二维液相色谱的方法开发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8章膜分离
8.1概述
8.1.1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及特点
8.1.2分离膜和膜组件
8.1.3膜分离过程
8.1.4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8.2微滤、超滤和纳滤
8.2.1微滤
8.2.2超滤
8.2.3纳滤
8.3反渗透
8.3.1反渗透原理与特点
8.3.2反渗透膜
8.3.3反渗透分离技术的应用
8.4透析与正渗透
8.4.1透析
8.4.2正渗透
8.5膜蒸馏及相关分离技术
8.5.1膜蒸馏的特点
8.5.2膜蒸馏用膜
8.5.3膜蒸馏的应用
8.5.4渗透蒸馏
8.5.5气态膜过程
8.6膜萃取
8.7液膜分离
8.7.1液膜的形成
8.7.2液膜分离的机理
8.7.3液膜分离的应用
8.8亲和膜分离
8.8.1亲和膜的分离原理
8.8.2亲和膜
8.8.3亲和膜分离方式
8.8.4亲和膜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9章电化学分离法
9.1自发电沉积
9.1.1基本原理
9.1.2自发电沉积法的应用
9.2电解分离法
9.2.1基本原理
9.2.2电解分离法的分类和应用
9.3电泳分离法
9.3.1分离原理
9.3.2电泳法分类
9.3.3等速电泳
9.3.4等电聚焦电泳
9.3.5凝胶电泳
9.3.6薄膜电泳
9.3.7双向电泳
9.3.8毛细管电泳
9.4电渗析分离法
9.4.1基本原理
9.4.2电渗析膜的制备
9.4.3电渗析法的应用
9.5化学修饰电极分离富集法
9.5.1分离原理
9.5.2修饰电极的应用实例
9.6溶出伏安法
9.6.1基本原理
9.6.2溶出伏安法的应用
9.7控制电位库仑分离法
9.7.1基本原理
9.7.2控制电位库仑分离法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其他分离技术
10.1分子蒸馏
10.1.1分子蒸馏技术原理
10.1.2分子蒸馏装置
10.1.3分子蒸馏技术的应用
10.2分子印迹分离
10.2.1分子印迹技术
10.2.2分子印迹技术在分离中的应用
10.3超分子分离体系
10.3.1小分子聚集体超分子包接配合物在分离中的应用
10.3.2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10.3.3杯芳烃及其衍生物在分离中的应用
10.3.4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分离中的应用
10.4泡沫吸附分离
10.4.1泡沫吸附分离的概念与类型
10.4.2泡沫吸附分离机理
10.4.3泡沫吸附分离实验流程与应用
10.5微流控芯片分离技术
10.5.1芯片毛细管电泳
10.5.2芯片多相层流无膜扩散
10.5.3芯片液液萃取
10.5.4芯片上的其他分离技术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