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文人身份的变迁与文学演进
塑封裂开
¥
100
7.8折
¥
128
全新
仅1件
作者徐俪成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2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架子1 3-4-4 M tb
上书时间2024-12-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徐俪成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2
-
版次
1
-
ISBN
9787208181298
-
定价
12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49页
-
字数
99999千字
- 【内容简介】
-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身兼“士人”和“文人”两种身份,在科举产生之前的汉魏六朝时期,参与文学创作的文人中绝大多数都身兼士族身份,并扮演相应的政治角色。因此,在汉魏六朝,文人的社会身份和政治角色,深刻影响着这一时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生态。本书梳理了汉魏六朝不同时期文人的主要身份属性及政治角色的变化过程,特别关注对于文学创作有要求的各类职官的构成及其职能中与文学创作相关的部分,探讨了文学创作在仕宦与精英身份认同中的作用,并分析了不同政治、社会身份下文人的创作生态。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总结了文人身份变迁过程与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风格演进、文类地位升降和文学批评话题演生等问题的关系,试图从文人身份出发,为汉魏六朝文学史、汉魏六朝文人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文人身份和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 【作者简介】
-
徐俪成,1989年生,浙江德清人。200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2017年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目前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晨晖学者。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在《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 【目录】
-
目录
序1
绪论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社会身份与政治角色:文人身份的两个面向4
第三节“文”“文士”与“士人”9
第四节前人研究综述14
一、 汉魏六朝士人与文人关系研究16
二、 汉魏六朝文人仕宦状况研究17
三、 汉魏六朝文人集团、文人群体研究19
四、 士风与文学关系的研究23
第五节本书的研究角度和方法24
第一章俳优·颂者·文吏·儒生:汉代文人身份的转型26
第一节赋者诗流:游士到风人的转型28
一、 从诸侯游士到宫廷文人28
二、 游士土壤的失落与“见视如倡”的焦虑31
三、 从俳优之讽谏到儒士之风刺:西汉文人对赋的改造33
四、 从风到颂:统一帝国中文人政治功能的转变37
第二节治章解烦:文吏与文儒的融合41
一、 政治宣传、文书办公与书记角色的兴起41
二、 文吏与儒生之争46
三、 博学与建功:儒生与文人的融合51
第三节高衢骋力:汉末游士之风的复兴55
一、 走出乡里:东汉文人的求仕路径55
二、 汉末重才之风与文人地位的提升60
本章小结65
第二章君主·名士·皇族:晋宋文人群体的扩展与社会身份的
改变67
第一节“宾主同作”与士族文学的兴起67
一、 从“君命臣作”到“宾主同作”:公宴诗作者地位的提高67
二、 两晋十六国“宾主同作”的扩展73
第二节从清谈之士到文义之士:东晋名士的转型80
一、 清谈中的言文会通80
二、 桓、谢与名士文人化的开端87
第三节宋初皇族与南朝尚文态势的形成94
一、 从“雅道无闻”到“宋武爱文”94
二、 文学侍从与宋初宗室的文学爱好的培养101
本章小结108
第三章从“奉酬顾问”到“文学相处”:南朝文人的侍从角色110
第一节清选官与侍从角色110
第二节清选官的具体职务112
一、 侍中、散骑常侍、黄门侍郎、散骑侍郎112
二、 秘书、著作116
三、 东宫属官(附诸王属官)121
四、 中书令(中书侍郎)129
五、 吏部尚书(吏部郎)131
第三节侍从角色的特性与对文学活动的推动作用133
一、 高门“官历”:侍从角色的官职“连续统”133
二、 侍从角色的集聚性与诗文创作的集群效应138
三、 “清官”之“清”与高门士族诗赋写作142
本章小结145
第四章侍从角色与汉魏六朝的即席文学147
第一节汉魏六朝公宴诗的政治功能148
一、 陈诗展义:公宴诗的政治宣传意义151
二、 赋诗观志:公宴诗的政见表达功能155
三、 寄诗以亲:公宴诗的君臣纽带作用159
四、 建功与隐逸:作者政治处境对公宴诗主题的影响163
第二节即席写作与尚敏之风167
一、 贵速与即席:尚敏之风兴起的原因168
二、 刻烛与争敏:南朝即席写作的规则化与竞赛化172
三、 天机的捕捉:尚敏之风与南朝的灵感论178
四、 从雕饰到天然:尚敏之风与齐梁诗风的变化182
本章小结187
第五章“属辞劝表,文人之伟者”
——侍从、书记的合流189
第一节侍从与书记的地位之别189
一、 南朝书记角色的发展189
二、 侍从与书记的地位差别192
第二节南朝开府宗室的三套僚佐系统194
一、 士族群体的扩大与幕府僚佐起家的普及194
二、 州府僚佐、军府僚佐与王国僚佐195
三、 军府、王国僚佐与府主的依附关系199
第三节宗室开府之风与军府僚佐身份的变化202
一、 宗室开府之风与军府僚佐地位的提高202
二、 军府文职僚佐的两重角色及文学活动207
第四节侍从、书记在文人身上的合流210
一、 南朝书记角色的侍从化
——以记室参军和掌书记为核心210
二、 南朝“文笔兼能”文人的个案分析:
刘绘、王融、谢朓、江淹216
第五节南朝后期书记的“华要”化与“笔”体地位的提升221
一、 书记角色的“华要”化222
二、 以书记为文宗:陈朝君主对书记地位的提升224
本章小结228
第六章书记角色与汉魏六朝公文的功能转换230
第一节汉魏六朝文人的连珠体练习与公文的骈俪化230
一、 连珠与公文的关系:连珠体起源再探231
二、 陆机《演连珠》与连珠体的骈俪化234
三、 连珠体与六朝公文的骈俪化:以荐举文为中心237
四、 事理相承与文辞相应:公文中连珠句的引入方式240
五、 结论244
第二节汉魏六朝文人的檄文写作与檄文的文学化245
一、 檄文的起源与政治、军事功能247
二、 成为“文章”的公文:檄文的文学性阅读251
三、 功能性的消隐与文学性的突显:檄文在类书中的变貌254
四、 向谁作檄:文学性阅读与檄文的拟题258
本章小结262
第七章“与世相绝”与“以诗示志”:隐士与地方官员的身份书写263
第一节寄意与适性:从陶渊明诗看隐士的身份书写263
一、 “寄意一言外”:诗歌对隐士之“意”的传递263
二、 赋诗自娱:诗歌写作与隐士形象270
三、 “适性”的创作:陶渊明诗歌风格与“性刚才拙”的统一272
四、 以文观德:陶渊明作品与隐士身份的关系275
第二节山水与止足:谢灵运的名士身份书写278
一、 黄屋非尧心:“心”与“迹”的辩证关系279
二、 从“止足”到“隐逸”:谢灵运诗中的身份书写283
三、 “栖清旷于山川”:山居诗赋与“山居隐士”的身份定位288
第三节“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谢朓对谢灵运身份书写的
继承与发展292
一、 谢朓宣城诗对谢灵运永嘉诗的继承292
二、 “会是共治情”:谢朓宣城诗中对“二千石”政治角色的
书写294
本章小结298
第八章“未窥六甲,先制五言”:士人群体的幼年文学训练与
精英身份的生产301
第一节“幼属文”的概念及南朝以前的发展状况301
一、 “幼童”的范围301
二、 汉魏之间的“幼属文”事迹与学习途径304
第二节南朝追求早仕之风与属文年龄的提前308
一、 南朝士人年寿之忧312
二、 年寿之忧与早仕之风316
第三节幼童教育中文章与学问先后关系的转换319
一、 由先通经到先文采319
二、 幼童的诗文学习之途322
第四节幼属文与齐、梁文论中的才学关系之辨325
一、 “幼属文”之风与“文才天授”观325
二、 南朝文论中的“才主学辅”观念331
第五节“幼属文”事迹的传播与高门士族的精英身份再生产333
一、 家族长辈的直接推扬335
二、 “舅氏”与“父友”的作用338
三、 高门与寒士在“幼属文”宣传资源上的落差340
本章小结344
第九章梁武帝的选才新政与“才子”的身份变化346
第一节从政才到文才:“才子”内涵的演变346
第二节梁武帝与“才子”称号的普及351
一、 梁武帝的选官新倾向与“才子”身份的认定351
二、 武帝的文学地位与“才子”认定的权威性354
三、 “诏授”与“才子”的快速迁转途径357
第三节“创革礼乐”与“献赋阙下”:梁初“才子”的政治功能362
一、 梁武帝的“创革礼乐”362
二、 “才子”赋颂与南北朝正统之争——重读《石阙铭》364
第四节“后进文士”的政治角色:待诏文德与会聚兰台372
一、 文德省的设立与文德待诏的意义372
二、 “兰台聚”与御史地位的提高376
本章小结388第十章文人社会身份的变化与“以文观才”“文人无行”观念的
产生390
第一节“以文观才”的成立391
一、 从“赋诗观志”到“以文观才”391
二、 “以文观才”的理论与实践394
第二节才俗之隔:文人身份认同的形成399
一、 “才俗之隔”的形成399
二、 从“士庶之隔”到“才俗之隔”401
第三节文人“恃才傲物”形象的成立409
一、 从“文人不护细行”到“文人恃才傲物”411
二、 文才与门第的冲突413
三、 “文士以职卑获诮”:“文人无行”批评背后的权力运作415
本章小结420
结语422
参考及引用文献429
基本古籍及整理本429
今人论著433
期刊论文438
硕博士论文445
后记446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