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下卷)
  •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下卷)
  •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下卷)
  •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下卷)
  •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下卷)
  •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下卷)
  •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下卷)
  •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下卷)
  •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下卷)
  •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下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下卷)

馆藏 自然老化黄斑脊梁底部磕碰 右上角几页压损.

31 2.0折 158 八品

仅1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B1 1-3

上书时间2024-06-21

读万书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1
  • 版次 1
  • ISBN 9787802309654
  • 定价 1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653页
  • 字数 1357千字
【内容简介】
  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虽然只有短暂的38年,却是中国社会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民国史研究自“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2年启动以来,30多年过去,虽也取得一系列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论著及各种资料,但有关民国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情况,仍有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本书所收论文,即是为纪念民国史研究开展30年而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汇编,论文作者均为国内外民国史研究的知名专家,其研究课题涉及民国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本书内容丰富,既是对民国史研究开展30年来有关情况的一个很好的总结,更是给今后民国史研究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对于推动民国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贺信

开幕词

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上卷

 民国史研究的现状及几个问题的讨论

 北京政府末期“修约外交”决策机制刍议(1925~1928)

 国民党和中国的现代化问题(20世纪20年代)

 论1928年的东北易帜

 从蒋氏下野到蒋汪合流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特种外交委员会研究

 从“胡汉民往来函电稿”看“新国民党”在北方的活动(1932~1936)

 战争•集权•民主——杂议抗战时期民主进程中的几个问题

 国民党走向皖南事变之经过

 中国1940年代的中间势力

 中间党派与皖南事变

 抗战时期中苏国家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苏联对华政策对中共革命战略的影响(1945~1946)

 是推进新疆革命,还是维护自身安全?——关于苏联调停三区革命的民族因素

 国家利益的抉择——从苏联驻华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事件看苏联1949年对华政策

 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研究

 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的对韩工作

 中国关于战后越南问题的认知与实践(1942~1946)

 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

 民国初年广东乡村的基层权力机构

 党、政府与民众团体——以上海市商民协会与上海总商会为中心

中卷

 国民党经济封锁对中央苏区对外贸易的实际影响

 身体美学、公共意识与新生活运动

 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华南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

 战时江西省国民党统治下的后方区

 《李顿文件》所见之李顿中国之行

 1930年代前半期日本对华南政策的考察

 日本对战时中国的认识——满铁的若干对华调查及其观点

 抗战前后英国在西藏门隅地区的领土扩张

 朝鲜半岛的中国租界

 波兰与中华民国的关系

 以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

 民国初年商办铁路的收归国有

 论民国16年9月上海日商纱厂的产品结构调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高利贷分析——以苏、浙、皖三省农村为中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信用制度的演进

 抗战前钱庄业的衰落与南京国民政府

 上海金融业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的外汇市场

 民国时期专业银行职员社会及教育背景研究

 民国时期政府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述论

 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亚文化圈

 世界的形成——略论近代中国政治共同体形成的困局

 欧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转型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

下卷

 三均主义与三民主义

 民国时期尊孔运动的两条路线

  1930年代国民政府风俗调查与改良活动述论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废除旧历运动

 平教会扫盲运动的历史考察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组织与发展

 抗战时期成都茶馆工人及其组织

 近代天津娼业结构述论

 孙中山与段祺瑞、张作霖联合反直政治合作的努力(1922~1925年)

 孙中山“中央革命”计划与冯玉祥北京政变

 九一八事变后的冯玉祥

 蒋介石的中日苏关系观与“制俄攘日”战略——兼论蒋汪分歧的一个重要侧面(1933~1934)

 张学良及其西安事变回忆录——我读张学良档案之一

 孙科与战时中苏关系

 由宋子文档案重新了解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

 陈炯明“六•一六”兵变造因再探

 章太炎筹边考异

 胡文虎与福建经济建设运动

 对近二十年民国学术史研究的回顾

 五十年来中国大陆黄兴研究述评

 重视对香港澳门民国时期历史的研究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