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理论篇)(实践篇)【未拆封】
¥
15
2.8折
¥
54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廖星臣 编;孙君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廖星臣 编;孙君
-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10
-
版次
1
-
ISBN
9787501996728
-
定价
5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字数
430千字
- 【内容简介】
-
全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
作者重新审视和总结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方法。鲜明提出了“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观点。
在《理论篇》部分,作者从中国传统乡村的特质、城市社区与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困境,以及未来农村的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乡村应该是一个什么模样、当下的中国乡村(包括城市社区)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乡村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从重建乡村生态、修复乡村文化和提振乡村经济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把“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基本理念、重要路径和主要方法。对今天仍在继续推进的乡村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实践篇》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悟,通过日记的形式,从农民禀赋、生产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到乡村的人伦道德价值观念和文化的认同,以及农民、村两委、乡镇地方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在乡村建设中较色与作用等诸多方面,详细而生动地呈现出了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实践过程中真实的乡村社会生态和人文社会环境,尤其是从一个画家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乡村规划、乡村民主与自治以及农村精英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其中很多的观点都非常新颖和独到,极具现实启发意义。
- 【作者简介】
-
孙君,男,1961年生,祖籍安徽马鞍山市,安徽师范大学与中央美院毕业。2003年,创立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2011年与李昌平等成立中国乡建院。
部分荣誉:2006年,入围“中国最具有行动能力三农人物”;200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2009年,被评为“200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14年,被评为GQ杂志“年度公益人物”。
主要理念: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财力有限,民力无限。
1999年开始进行乡村建设实践,在中国多个省的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农村系统性研究与实践。内容包括:乡村文化修复、生活中的乡村生态修复、平民性的乡村规划设计和建设、乡村不同人群心理与行为研究、镇村组二级管理与运作实践、艺术与农耕文化的对接。
孙君带领着他的团队在中国的大地上,进行10多年乡村建设实践的总结与梳理。他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一个公民的责任来重新描绘中国的乡村,为中国的乡村建设开辟了另一条道路,发人深省。
代表作:五山模式(湖北襄阳谷城县)、郝堂茶人家(河南信阳)、湖北樱桃沟(十堰郧县)、湖北桃源村(随洲广水市)、新县梦·英雄梦(河南信阳)、道行远安(湖北宜昌远安县)、四川灾后重建(四川汶川、雅安)、古典中国(浙江丽水松阳县)、百年陈家沟(河南焦作)等。
在上述的代表实践中,孙君团队在当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实现政府、农民、市场的三方共赢,使当地农民的生活有了质的变化,使农村的环境得到了大幅的改善。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他本人也被农民朋友们亲切地称为“孙君子”。
出版书籍:《农道——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之路》(被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收藏)《五山乡村日记》《新农村建设方法与实施》《农理——乡村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给我三个春天——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乡村民居设计图集》、《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理论篇·实践篇)等。
- 【目录】
-
理论篇
第1章 现代文明的超越
——“更像农村”的新型乡村共同体雏形
1.1农村与城市的融合——新型的村庄形态
1.2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重构——新型的生产方式
1.3传统与现代的对接——新的文化认同
1.4物质丰裕与精神富有的契合——新型的生活形态
1.5礼俗与法理的嫁接——新型的行为规范
1.6人与自然的和谐——新型的价值观念
小结
第2章 现代文明起源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特质
2.1农本主义——传统乡村社会的经济特征
2.2天人合一——传统乡村社会的生活价值观
2.3伦理本位——传统乡村社会的秩序根本
2.4差序格局——传统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特质
2.5官绅共治——传统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
2.6礼义仁孝——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
2.7天地君亲师——传统乡村社会的宗教精神要义
小结
第3章 现代文明的冲突
——当代城市社区的困惑
3.1生存的困惑——高度的文明与环境的危机
3.2信仰的困惑——物质的丰裕与精神的迷失
3.3人际关系的困惑——交通、资讯的发达与人情的冷漠
3.4社会秩序的困惑——健全的法制与道德的缺失
小结
第4章 地方性的丧失
——当代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困境
4.1乡村社会形态在城市化进程中走向畸形——乡村社会形态的异化
4.2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在工业化进程中走向没落——乡村社会特质的终结
4.3乡村文化认同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向衰亡——乡村传统文化的迷失
4.4乡村社会秩序在现代化的形变之中被打破——乡村核心价值的解体
小结
第5章 修复与重建
——新型乡村共同体实现的路径与方法(上)
5.1修复乡村生态
5.2培育新型农民
小结
第6章 道德与温度
——新型乡村共同体实现的路径与方法(下)
6.1改造乡村社会
6.2倡导三方合作
小结
第7章 郝堂茶人家
——一个基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乡村建设模式
7.1环境改造与文化修复
7.2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
7.3农民与艺术
7.4宗家敬畏与郝堂茶艺
7.5乡村金融与健康生活
7.6外来者与村两委
小结
实践篇
第八章 自然·乡村之本源
我们要什么样的乡村规划
乡村工作经验之谈
拉大城乡二元结构,重塑城乡价值体系
绩溪龙川行
城市文明融入农村的苦旅
第九章 自治·乡村之精神
中国村干部
透视乡村民主
城乡统筹,明白再行
春天的问安
第十章 血缘·乡村之灵魂
罗庄曲阜—孔苑
艰难的王台之路
灾后重建路慢慢
“造业”中的乡镇分流干部
第十一章 契约·乡村之传承
五山茶坛
蜀道五山行
财力有限 民力无限
郝堂项目孕育期
记忆中的中国
第十二章 修行·乡村之路遥
理想者的前途与命运
NGO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
地球村的冬天
理论来自项目的不足与失败
第十三章 得道·乡村之建设
画家画出的小村庄
改良中的新型农村
乡村资源分类
如何给农民培训
小年在郧县
调整新农村建设理念 将梦想演绎成未来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