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泰戈尔--中国之旅 孙宜学 9787511710246 中央编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泰戈尔--中国之旅 孙宜学 9787511710246 中央编译

本店所售图书,保证正版新书,有个别图片和实书封面不一样,以实书封面为准,最快当天,一般隔天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开票联系客服

27.15 4.7折 58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宜学

出版社中央编译

ISBN9787511710246

出版时间2013-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2572811

上书时间2023-09-23

剡溪书局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孙宜学,男,1968年生,文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泰戈尔与中国关系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编、译著20余部,在《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各类科研项目8项。现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会副秘书长、“中欧学术连线(CEAN)”顾问等。曾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目录
◎序
◎泰戈尔小传
    上篇  飞鸟翼影:泰戈尔的中国之旅
第一章  新月耀东方
  欧美“泰戈尔热”
  “遥寄”诗人表深情
  世界诗人
  初现研究高潮
  两种文化态度
  喜从天降
  讲学社的使命
  文化界的热情
  唯泰戈尔是谈
  好事自古多磨
  东行漫记
第二章  上海:诗人的声音
  沪上印度风
  “欢喜的日子”
  泛舟西湖
  在上海的第一次谈话
  徜徉夜上海
第三章  北上途中的风景
  溯江北上
  东南大学的花间树下
  泉城新颜
第四章  北京:诗人的哀伤
  警笛声声
  应接不暇
  在英美协会演讲
  畅游北海
  法源寺赏丁香
  “觐见”溥仪
  情不自禁
  雩坛谈东西文明
  北京画会谈艺录
  水木清华
  “竺震旦”的诞生
  高山流水
  反对声浪涌
  黯然神伤
  日俄相邀
  最后的演讲
  禅语佛心
  《洛神》赋情
  余墨飘香
  “三友图”
第五章  伤感的告别
  诗人、军阀与乡村试验
  太原演讲
  汉口谈教育
  异样的告别
  东渡日本
第六章  真情不改
  第二次到中国
  第三次到中国
  中印学会
  中国学院
  日本的驱逐
  诗人与中国抗日战争
  为中国募捐
  痛斥日本军国主义者
  绵亘不绝的友情
第七章  永远的缅怀
  园丁辍耕
  中华同悲
  恒河诗魂
    下篇  园丁留痕:泰戈尔的中国影响
第一章  一次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
  欢迎与批评
  时代的误解
第二章  胡适与泰戈尔
  一
  二
  三
第三章  徐志摩与泰戈尔
第四章  林语堂、江绍原与泰戈尔
第五章  梁启超与泰戈尔
  初缘——《大中华》视野中的泰戈尔
  真挚友谊——泰戈尔在北京
  指“泰”骂“梁”——谁别有用心
  责任与信仰——梁启超为什么欢迎泰戈尔
第六章  泰戈尔与周作人
  “撒提”与“人的发现”及礼教
  中国青年与“群众运动”及“醉翁”
  泰戈尔与耶稣及“隐士”
第七章  中国接受泰戈尔略史
  第一次“泰戈尔热”(1913—1924)
  平淡期(1925—1949)
  沉默期(1950—1980)
  第二次“泰戈尔热”(1981年至今)
  基本内容与态度
附录  中国关于泰戈尔的介绍、研究论文、著作目录(1900—2012)
后记

内容摘要
 《泰戈尔--中国之旅》简介:泰戈尔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思想、文化与文学。他不但推动了东方文化的世界化,而且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在东、西方文化语境中都引起了深远的争论和矛盾。因此,梳理泰戈尔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复杂关系,不但可以丰富东、西方文化的内涵,而且可以拓展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研究的视域;不但可以进一步理解东方文化及中国思想文化如何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融合中不断摸索、发展的历史,而且也可以从一个角度研究20世纪以来关于东、西方文化冲突及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各种矛盾和论争。
孙宜学所著的《泰戈尔--中国之旅》基于原始资料,致力于还原泰戈尔访华的真实历史图景和价值,并简单分析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泰戈尔访华的各种不同态度及原因;同时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全面研究泰戈尔访华的文化价值的必要性,因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全面阐释这一问题,不但可透视中国思想文化自身的复杂性,也可探索世界文化交流的规律性。

精彩内容
 第一章新月耀东方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和印度曾有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白马东渡,佛经东传、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浸润着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影响着中印两国的文化。
遗憾的是,因各种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原因,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并非一
帆风顺。特别是进人近代以来,两国人民的交往主要
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在文化方面则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期间也有印度文学作品被零星翻译、介绍到中国,但两国之间并无正常的文化交流,更谈不上成功或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1924年,泰戈尔抱着沟通两国文化的目的,受邀
访问中国,并因此形成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高潮,也使中断的中印文化交流重新焕发了活力。
当时的中国,时事纷乱,思想矛盾层叠交杂,社会和文化环境让人迷茫,甚至可以说使人绝望。在这样的复杂情势下,泰戈尔带来的印度声音,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种文化特质与中华文化具有可比性、可互为参照的东方文化,这对急于寻求中国文化出路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无疑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建设意义,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也正由于当时中国这种特殊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以及泰戈尔对这种特殊环境的复杂性一无所知,最终使这次千载难逢的中印文化交流浯动出现了让人遗憾的不和谐音。既被鲜花的芬芳环绕,也被尖利的荆棘刺得遍体鳞伤的印度诗哲直到黯然离开中国都不明白,自己怀抱着一番善良的诚意而来,却为何得罪了历来好客的中国。但诗人对自己梦中天朝的深情厚谊,却始终未因这次交流的不愉快而有丝毫改变。
泰戈尔访华这一正常的中印文化交流活动在当时及之后的中、印两国引发了各种论争,其中蕴涵的种种文化矛盾、思想人格
、社会关系,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至今仍促使着人们去寻求答案。
欧美“泰戈尔热”1912年,对泰戈尔和世界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
年。这一年注定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一个新起点。印度的泰戈尔,从此成为世界的泰戈尔。
1912初,泰戈尔本计划访欧,但因身体原因,不得不推迟行期,安心休养。在这期间,他把自己用孟加拉语写的诗集《吉檀
迦利》翻译成了英文。
同年5月,泰戈尔携儿子、儿媳到达伦敦。他首先去拜访了时任伦敦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的威廉·罗森斯坦,并把英文的《吉檀迦利》交给了他。后者读后深感震动,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诗作。他将诗转给其他的英国作家和评论家读,大家都有同感。罗森斯坦于是给领导西方文坛的著名诗人叶芝写信,叶芝读后欣喜若狂,认为泰戈尔的诗表达了对永恒真
理的神秘追求和莫名的情绪,而且形式清新,仿佛破土而出的灯心草一样透着生命的气息和优美的东方文化氛围,这是西方文学一直在追求却一直求之不得的诗。读过泰戈尔这些诗的英国作家和评论家,不知不觉都成了泰戈尔的崇拜者。罗森斯坦深受鼓舞。7月30日晚,罗森斯坦在自己家里举办了一
次泰戈尔诗歌雅集,请叶芝和几位著名诗人朗诵泰戈尔的诗,大获成功。
罗森斯坦相信自己发现了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不仅属于英属印度,而且属于全世界的诗人。他兴冲冲地找到英国的印度学会,建议该学会出版泰戈尔的这本诗集,而叶芝则同意为之作序。
10月,泰戈尔前往美国,在哈佛大学演讲,批评西方的科学文明使人失去了生命的真意,推崇印度强调个人与世界万物和谐相处的生命哲学。
1912年11月,英文版《吉檀迦利》问世,首印750册。不久,伦敦的乔治·麦克米伦公司出版了普及本。几乎英国所有的报纸都众口一辞,对之褒赏有加。泰戈尔迅即成为西方的热点人物。
正在大英帝国的世界版图内苦苦寻觅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英国皇家文艺协会负责人T.S.摩尔如获至宝,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寄出了公函,推荐泰戈尔代表英国竞逐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1913年1月,泰戈尔应邀赴美国,先后在芝加哥、罗切斯特、波士顿演讲,出席各种欢迎集会,介绍印度和东方文明,批评西方的物质主义的罪恶。
所到之处,他都被鲜花和掌声所包围。
1913年4月,泰戈尔自美国赴伦敦,并发表了一
系列的演讲;9月,他自英国返回印度。
与此同时,瑞典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院士们正在竞读《吉檀迦利》,并为其东方色彩和韵律所迷醉。
1913年11月13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投票,13位委员中,有12人将票投给了泰戈尔。瑞典文学院的评语是:“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些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①虽然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身也代表了西方对东方的偏见,但毕竟
“此为东方人第一次在欧洲得荣誉”②,而且是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亚洲的胜利,是东方的胜利,因此,不仅印度人为此欢呼雀跃,实际上获此消息的亚洲国家也都在为此载歌载舞,与印度比邻而居的中国人自然也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欧洲很快出现了盛况空前的“泰戈尔热”,报纸、杂志纷纷发表评论文章,赞美泰戈尔及东方文化。泰戈尔的生平、思想、
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欧洲人的关注。《吉檀迦利》成了欧洲最畅销的书,仅在德国就售出了数百万册。英国女王则适时地授予泰戈尔爵士称号,更是锦上添花。然而泰戈尔本人对这些扑面而来的荣耀并不如西方人那样热心。他清醒地意识到:“那些翻译的书成了我访问西方世界的资本。命运使我逐渐在印度以外的世界获得了地位,虽然这并非我的本意。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