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新时代政治经济学概论 张占斌 黄锟 9787503571794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新时代政治经济学概论 张占斌 黄锟 9787503571794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店所售图书,保证正版新书,有个别图片和实书封面不一样,以实书封面为准,最快当天,一般隔天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开票联系客服

46.66 7.2折 65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占斌 黄锟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ISBN9787503571794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31241333

上书时间2023-04-11

剡溪书局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引领性学科,是整个学科体系的灵魂,是“学科的学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了适合党政干部和研究生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教材”,作为向中国共产党100 周年华诞的献礼。《新时代政治经济学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教材”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经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本质也是显著的特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新时代政治经济学。这些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有力指导了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本书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历史方位,着力体现理论的时代性、人民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系统性、开放性、全球性,探索构建中国经济“强起来”的理论体系。本书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录
绪论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第一节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形成3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4

二、立足于中华很好传统文化5

三、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6

四、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7

第二节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性质7

一、发展主题的时代性:凸显新时代的中国“强起来”8

二、发展目的的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8

三、发展方式的科学性:正确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9

四、发展理念的创新性:用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9

五、发展格局的自主性: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10

六、发展方法的系统性:全面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0

七、发展内容的开放性:与时俱进的开放创新11

八、发展维度的全球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1

第三节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涵12

一、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立论基点12

二、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政治方向13

三、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时代主线13

四、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重点难点14

五、建构了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5

六、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制度自信16

七、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17

八、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演进方向18

九、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实践舞台19

十、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世界眼光20

第四节新时代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意义21

一、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政治意义22

二、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意义23

三、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意义23

四、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意义24

五、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世界意义25

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新时代27

第一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29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29

二、正确处理“一个改变”和“两个没有变”的关系31

第二节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常态32

一、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33

二、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34

三、产业结构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34

四、增长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35

五、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36

六、经济福祉从先好先富转向包容共享37

第三节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主题37

一、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基本路径38

二、主动应对“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38

三、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39

第四节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理念40

一、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认识新发展理念41

二、从整体上系统化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41

三、用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深刻变革42

四、把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求真务实的行动落到实处42

第五节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格局43

一、推动形成国内循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43

二、加快构建靠前循环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44

三、推动国内靠前双循环相互促进45

第二章社会主义本质47

第一节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和认识过程49

一、1949—1992年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49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50

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51

四、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发展52

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创新和发展53

第二节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55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理论55

二、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理论的学理研究63

第三节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66

一、从共同富裕思想到共享发展理念66

二、以共享发展的理念引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71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72

第四节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77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77

二、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选优势79

三、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82

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85

第一节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形成87

一、站起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88

二、富起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89

三、强起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91

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征92

一、基本内涵:中国道路在经济领域的现实拓展93

二、主要特征: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七个结合”94

第三节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制度优势98

一、所有制优势: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99

二、分配优势: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00

三、体制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2

第四节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意义104

一、理论意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04

二、实践意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新模式107

三、时代意义: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109

四、世界意义: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提供中国方案110

第四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115

第一节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与发展117

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渊源117

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121

三、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发展124

第二节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涵和特征126

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涵127

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129

三、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的构成和作用131

四、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征133

第三节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的重点任务134

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135

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37

三、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农村集体所有制140

第五章社会主义分配制度145

第一节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47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配理论的创立148

二、苏联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制度探索150

三、中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制度探索153

第二节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内涵和特征158

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与分配158

二、社会保障制度161

三、按劳分配与按劳分配为主体163

四、多种分配方式与按生产要素分配165

五、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分配制度167

第三节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170

一、充分认识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的重要性和艰巨性170

二、完善初次分配制度172

三、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174

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177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81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18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183

二、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基本架构18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189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和特征19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涵19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99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203

一、推进市场制度改革创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203

二、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204

三、健全体制机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207

四、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208

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209

第七章社会主义经济调节211

第一节政府的经济职能213

一、政府基本经济职能的内涵213

二、新时代政府经济职能定位215

三、提高政府经济治理水平和效能217

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的微观调节221

一、社会主义经济微观调节的内涵221

二、社会主义经济微观调节的必要性222

三、社会主义经济微观调节的方式224

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的中观调节227

一、社会主义经济中观调节的内涵及特征227

二、社会主义经济中观调节的重要性228

三、社会主义经济中观调节的实现231

第四节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节233

一、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节的必要性233

二、新时代宏观调节的目标和任务235

三、新时代宏观调节体系的完善240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245

第一节中国产业结构演进247

一、产业结构演进与优化理论247

二、新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249

三、未来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252

四、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253

五、加快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255

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56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256

二、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演变轨迹258

三、新发展阶段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定位261

四、加快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261

第三节中国城乡融合发展264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264

二、新中国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融合的发展历程267

三、中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取向270

四、推进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271

第四节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73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273

二、新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275

三、新发展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276

四、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举措278

第九章社会主义对外开放281

第一节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283

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283

二、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机相融284

三、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与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286

第二节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288

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难以延续288

二、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客观必然性290

三、积极参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制变革292

第三节推动形成经济全球化新格局293

一、经济全球化出现新情况新挑战294

二、“逆全球化”有所抬头295

三、加快形成经济全球化新格局296

第四节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98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及其内涵298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300

三、大力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02

第十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305

第一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提出307

一、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307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309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之前311

四、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313

第二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315

一、关于2035年远景目标的设定315

二、关于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设定319

第三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路径321

一、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322

二、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要务322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制度保障323

四、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根本保证324

第四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中国梦的实现325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325

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327

后记329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