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上下五千年一套12册 珍藏本喜欢告诉我每册7元总共12本
两折不到
¥
7
0.1折
¥
1280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卢德平 主编
出版社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ISBN9787531205418
出版时间2000-04
版次1
印刷时间2000-04
印数3千册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页数5145页
定价1280元
上书时间2013-01-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外包装没有了
- 商品描述
-
新编上下五千年(共12卷)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未曾终断过的民族,她悠久的历史几乎记录下了人类进步的每一个坚实的足迹。这套《新编上下五千年》共计12卷,是特别针对青少年读者编辑的读本,内容详尽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历史文化,资料翔实准确,文笔轻松活泼,可读性很强,同时其简洁精当的装帧设计也使本书不但适于阅读,也是一套馈赠亲朋的尚好礼品。
新编上下五千年(共12卷) 本书目录
第一编 传说时代
开天辟地的神话
钻木取火的传说
黄帝战量尤
尧舜让位
大禹治水
第二编 夏商西周王朝
启建夏国
神箭手后羿
玄鸟生商
商汤灭夏
姜太公钓鱼
从奴隶到国相
传说中的相武丁
盘庚迁殷
武丁中兴
周人先祖的传说
周公辅成王
文王求贤
井田制和宗法制
武王伐纣
周昭王南征
国人暴动
周宣王不籍千亩
烽火戏诸候
第三编 春秋争霸
兄弟相残
州吁之乱
周王室的衰落
长勺之战
管仲相齐
春秋第一个霸主
宋襄公的"仕义之师"
重耳流亡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秦晋之战
崤山大战
楚庄王灭庸
晋灵公无道
晋秦麻隧之战
齐晋韩原之战
晋悼公图霸
晋齐平阴之战
齐庄公袭晋
崔庆之乱
向戍弭兵
季札请观周乐
杰出的子产
楚灵王之乱
季氏逐君
司马穰苴用兵
专诸刺王僚
孙子与孙子兵法
墨学的创立
伟大的学者孔子
七十贤人
伍子胥过关
孔子周游列国
卧薪尝胆
范蠡和文种
第四编 战国风云
神医扁鹊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李悝变法
西门豹治邺
杰出的军事家吴起
商鞅变法
合纵与连蜀
楚怀王客死秦国
鸡鸣狗盗之雄
孟尝君的门客
老庄学说的创立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
孟子、驺衍、淳于髡和荀子
张仪拆散联盟
武灵王胡服骑射
沙丘宫之变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乐毅伐齐
田单大摆火牛阵
田单相齐
黄歇上书退秦兵
优孟衣冠
屈原沉江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赵秦阏与之战
长平之战
名将白起
毛遂自荐
信陵君救赵
李斯谏逐客
鲁仲连义不帝秦
李牧击匈奴
品不韦相秦
李冰修都江堰
荆轲刺秦王
王翦灭楚
王贲灭齐
第五编 秦汉
秦王灭六国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修筑万里长城
郡县制的推行
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
巡游天下
蒙恬征匈奴
世界第八奇迹
焚书坑儒
大泽乡起义
刘邦和项羽
巨鹿大战
刘邦入关中
鸿门宴
分封诸侯
楚汉相争
霸王别姬
狡兔死,走狗烹
英布之死
大风歌
叔孙通制礼
白登被围
白马盟
萧曹两相国
周勃夺军
周亚夫的细柳营
牝鸡司晨
周勃安刘
伏生与《尚书》
汉孝文帝刘恒
孝景王皇后
名医仓公
淮南王刘安
冯唐荐魏尚
贾谊的一生
晁错削地
马邑之战
飞将军李广
卫青和霍云病
马骞通西域
苏武牧羊
司马迁修《史记》
霍光辅政
陆贾使南越
孝文窦皇后
董仲舒传
汲黯直谏
酷吏郅都
汉武帝反击匈奴
大侠郭解
张汤弄法
酷吏严延年
酷吏尹赏
循吏郑当时
通西南夷
汉武帝求仙
司马相如赋《上林》
汉赋的兴盛
汉武帝一南越
李广利征大宛
李陵降匈奴
巫盅之祸
李广利降匈奴
罪已诏
汉征朝鲜
燕王谋反
昌邑王之废
汉宣帝之立
王昭君出塞
霍氏之灭
黄霸治民
酷吏王温舒
石渠阁会议
龚遂治齐
石显专权
萧望之之死
陈汤袭杀郅支
刘向父子整理古籍
今古文经学之争
五侯专权
赵氏姊妹专后官
汉哀帝宏爱董贤
孝元王皇后
王莽复古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大战
蓝乡之战
刘秀重建汉王朝
窦融归汉
大将来歙
马革裹尸
"强项令"董宣
循吏樊晔
循吏李章
名太守杜诗
第五伦
循吏孔奋
循吏郅恽
光烈阴皇后
窦宪征匈奴
王充著《论衡》
跋扈将军梁冀
"党锢"事件
班超投笔从戎
班勇征西域
天文学家张衡
《说文解字》
史学家班彪
史学家班固
史学家荀悦
马皇后诫子
和熹邓皇后
杨震之死
梁冀专权
宦官诛梁冀
正直的阳球
五侯专权
奸官侯览 张让和赵忠
孙程
曹节
刚强正直的虞羽
郭林宗善鉴
党锢之祸
陈蕃窦武诛宦官
熹平石经
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东传
黄巾军起义
袁绍杀宦官
曹操起兵
董卓之乱
第六编 三国鼎立
迁都许城
衣带里的密诏
官渡大战
孙策割据江东
曹操统一北方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建安风骨
曹魏的建立
"古之召虎"张辽
平寇将军徐晃
"米贼"张鲁
蜀汉的建立
上将马超
常山赵子龙
正直无私的鲍勋
良将贾逵
正言直行司马芝
……
第七编 东西两晋南北朝
司马炎建立西晋
石崇王凯比富
周处除"三害"
傻子皇帝
八王之乱
李特的流民大营
士族门阀
武无杨皇后
奢侈贪鄙
魏晋玄学
胡威传
敢饮贪泉的吴隐
书法家索靖
不拘礼法的阮籍
地理学家裴秀
诌媚附上的贾充
贾皇后传
西晋的灭亡
舍子救孤的邓攸
少数民族的内迁
刘渊起事
石勒读汉书
祖逖中流击楫
慕容氏的兴起
冉闵诛胡
前秦王朝
西燕小王朝
后秦的创立
雄主慕容垂
东晋的建立
扶植东晋的王导
……
第八编 隋唐盛世
杨坚篡周建隋
隋代名将韩擒虎
隋朝名将贺若弼
隋文帝独孤皇后
隋文帝宣华夫人陈氏
输籍法
大索貌阅
科举制
隋抗突厥
统一南北
权臣杨素
隋断帝及其暴政
隋断帝游江都
东都洛阳城的营建
地理学家裴矩
建筑学家宇文恺
建筑学家何稠
天文学家刘焯
儒学家刘炫
术士庚季才
天文学家张胃玄
三下江都
三征高丽
宁喝三升醋,不见崔弘度
隋末农民大起义
枭雄李密
瓦岗军开仓分粮
横行江南的杜伏威
隋炀帝之死
穷途末遗物宇文化及
隋断帝萧皇后
李渊太原起兵
第九编 五代和两宋
朱温建梁
白马驿之祸
李存勖建后唐
"儿皇帝"石敬瑭
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
晋辽之战
刘知远建后汉
郭威建后周
周世宗柴荣的改革
十国的兴衰
陈桥兵变
周世宗斥冯道
李筠反宋
平定荆湖
宋初名将高怀德
后蜀之灭
宋初宦官王继恩
平定南汉
大将曹彬
平定南唐
李后主立国
斧声灯影
漳泉归附
吴越入朝
平灭北汉
名将杨继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半部《论语》治天下"
莱国公寇准
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辽交争
寇准抗辽
高梁河之战
宦官刘承规
雍熙北伐
宦官张继能
澶渊之盟
元昊建立西夏
名将狄青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宦官将领李宪
……
第十编 元朝的统一
铁木真统一蒙古
蒙古名将木华黎
蒙古名将速不台
蒙古建国
长子西征
忽必烈治理中原
忽必烈灭大理
蒙哥侵宋
忽必烈建国
元灭南宋
阿合马专权
欧洲来客马可·波罗
郭守敬修授时历
天文学家郭守敬
著名学者欧阳玄
关汉聊与《窦娥冤》
野斋先生李谦
天文学粗杨恭懿
……
第十一编 大明王朝
朱元璋起义
鄱阳湖之战
刘伯温求雨
平定东南
击败张士诚
降服方国珍
夺取福建
削平两广
三保太监下西洋
朱玩璋北伐中原
征服云南
开国猛将常遇春
大将军徐达
大将俞通海
攻克大都
军师李善长
防御蒙古
建文帝削藩
……
第十二编 最后的帝国
吴三桂乞降清兵
清朝定都北京
大顺政权的覆亡
南明的兴亡
史可法
当权误国的马士英
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圈地令
剃发令
顺治帝亲政
……
第十三编 动荡的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
袁世凯的崛起
二次革命
袁世凯复辟帝制
护国运动
军阀割据
张勋复辟
护法战争
新文化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共"二大"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中共"三大"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创立黄埔军校
北京政变
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国民会议运动
省港大罢工
……
新编上下五千年(共12卷) 文章节选
摘录一:
大禹治水
世界许多古老的民族,如古巴比伦人、犹太人、古埃及人等中间,都流传着远古洪荒时期有关洪水的神话,在这些神话中,人类往往是在神或上帝的帮助下,战胜了滔天的洪水,才得以生存、繁衍下来。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古史传说,当帝尧作部落联盟首领之时,大地之上,洪水泛滥,围住高山,漫过丘陵,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尧面对这种局势,感到十分忧心,便向天下求能治理洪水之人。群臣和四方部落的领都向尧推荐鲧。说鲧可以治理洪水。尧却不这么认为,他说:"鲧这个人,刚愎自用,不听命令,又和族人关系紧张,不适合干此大事。"但四方部落首领都坚持要鲧来干。说:"我们比较过了,没有比鲧更贤明的人,您还是试着用一下。尧不得已,听从了四方部落首领之言,派鲧去治水。可是,鲧领导治水九年,功用不成,因为他不顾五常之性,对性趋下的水采取堵和埋的办法,哪里有水害,他就指挥在哪里树起屏障,堵塞水流。结果越堵越糟。治水九年,水害仍然不断,尧到晚年,求得了舜作为继承人,舜登基之后,摄行天子之政,到天下四方去巡行,他发现鲧治水多年,全无功效,因此大怒,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又一种传说认为,鲧为治水,到天上去偷了天帝的一种叫"息壤"的东西到下界。"息壤"可以生长。如果哪里被水淹没,在那里放上一点,那里就会长出平地。天帝发现息壤被盗,大怒,下令殛鲧于羽山。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还有一种传说认为,鲧在治理洪水之时,听从了鸱龟的计划,使人相连接筑堤坝以挡洪水,因而遭到失败。而鲧被殛于羽山而死之后,尸体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则禹从鲧腹中诞生出来,即"鲧复生禹。"
鲧治水失败被杀之后,舜帝更求治理洪水之人。四方部落首领又共同推荐鲧的儿子禹。舜同意了,让禹继承父亲的事业,并勉励禹说:"如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接受了这个重任。舜同时命契、后稷、皋诸人帮助禹去治水。
禹为人,敏捷勤奋,憨直而不强硬,仕而可亲,方而有信。他以身作则,勤勤恳恳,有章有节,行必中法度,深得民众拥戴。
禹受命治水之后,立刻和协助他的伯益、后稷等人遍喻诸侯,让他们发动民众,动土治水。自己又爬山越川,对山川形势反复观察测量,把天下的高山大川进行分类,并立下木桩作出标记。禹为父亲鲧治水不成被镣而感到伤心。因而治水之时,劳身焦思,辛苦备尝。居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敢入。他自己节衣缩食,十分朴素勤俭,却敬于鬼神之事,祭祀丰洁。他住在简陋低矮的茅房之中,把大部分的费用都用于开辟引水的沟洫。在陆地上奔忙时坐车,在水中巡视时乘船,遇到泥沼,就乘木板橇。一切都按规矩办事。顺从天地四时之宜,他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而改用疏导的办法,"掘地而注之海"开辟引水河道,把水引到海里去,他"左准绳,右规矩"量度山川湖海。率民众"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终于控制住了洪水,在洪水消退,田野重现之后,禹又让益发给百姓稻种,让他在在卑湿的地方种植,让后稷发给百姓难得的食物。食物不够,就在诸候之间均调有余以补不足。他又走遍天下,行相地之所宜,规定各方土贡。自冀州始,划天下为九州。"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于是,帝舜赐禹以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大治,禹治水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而禹也因治水之功,受到了天下百姓的拥戴,在帝舜之后,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有关洪荒时期的大禹治水之传说,实际上是远古时代人类和自然界作艰苦斗争的反映。在使用耒等木石工具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任何大自然的自然灾害都是他们难以应付的,有关洪水泛滥的神话,必然是远古时期的水灾给古人留下的深刻而长远的记忆。与洪水的斗争,正是远古时期,人类筚路篮缕、开拓世界,创造文明的一个伟大的写照。
摘录二: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这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候,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
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把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秦章,要看一进二十一斤,不看完不何处,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南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
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
第二年,有两个方士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这些犯禁严重的六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摘录三:
唐诗的鼎盛
唐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登基时,唐朝的经济、文化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突出表现在户口增加、物价降低和商业发达。唐太宗贞观初年全国户口不满300万,到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据户部秦,有76009565户,一百年间增加一倍还多。粮食便宜到"东都洛阳斗米十五钱"青、齐等州郡才三钱,一匹绢200钱。此时海内富足,"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万余余端"。杜甫《忆昔》其二,生动的描述了这种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唐代的商业经济也相当活跃,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益州、敦煌等都是国内外著名的贸易都市。长安的王元宝、郭万金、杨崇义是当时的商业巨子,他们以财富为基础,企图参予政权,"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送,期之名寮,往往出于门下,"使皇帝不得不下诏禁止官吏与商人来往。加上唐高祖、太宗以至武则天的开边活动,到开元时代,唐朝疆域十分广大,东、南到海、西到威海、北到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东北到外兴安岭以北和鄂霍茨克海,西南到云南、广西、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最先进的国家是亚洲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中心。南有波斯、大食、天竺开来的商船,东有日本派遗的僧俗使节和留学生,中亚细亚的乐工、艺人也从丝绸之路涌向中国。处于这种环境,仕宦人家和普通平民接受新事物比过去丰富,眼光和胸襟更为扩大,他们不满于既成的现实而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追求新事物,渴望干更大的事业。一般人家从很小就培养子弟,让他们积累知识以求上进,王维9岁就会写文章,15岁就留下《题友人云母障子》和《过秦皇墓》。李白5岁通六甲10岁观百家,15岁学剑,19岁就带着伤口在半路上拜谒益州大都督府史苏廷。苏廷是当时散文名家,他见了李白诗文,大加赞赏,对同僚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若广为以学,要与相如比肩也。"杜甫7岁开始作诗,9岁已写满一大口袋书法大字。而且他们的伤口也已超出了初唐"四杰"的清新,情感跃跃欲试的境界,呈示出盛唐独有的庞大气象,如王维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及杜甫的《雕赋》、《天狗赋》等作品都有一种恢宏浩壮的气魄。
唐中叶时道教和佛教兴盛,庄园制进一步发展,为游侠、游仙、隐逸和山水田园诗提供了条件。唐朝皇帝认为老子是始祖,提倡道教。高宗时就追尊他为玄元皇帝。玄宗更好道教,登基不久就下诏让东、西二京及各州必置玄元皇帝庙,把《道德经》和《庄子》同儒家经典一起列为士子必读之书。天宝三年(745)又将天下林立的玄元庙改为紫极宫。以贵族身份出家当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高如贵等著名道士都受到皇帝的优待。这样,不仅使许多官僚士大夫崇道并与教徒关系密切,而且许多人干脆出家修道。佛教到唐朝也深入士庶人家。唐中宗曾"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王维的家庭佛教气氛非常浓厚。他母亲是普寂的弟子,"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三十余年不懈怡。王维自幼受佛教思想熏陶。他名维,字摩诘,合起来就是佛经中一位有名居士的名字。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土地兼并慢慢发展,逐渐促成庄园制盛行。唐代庄园有官庄、皇庄、官僚、地主庄园和道观、佛寺庄园。庄园除庄宅及田地以外,还有果园、菜园、车坊等,另有佃客和手工业者为庄园主生产生活必须品,一个庄园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庄园制的发展,使政治上没有找到出路,或厌倦于官场的知识分子过隐居生活提供了经济基础,他们住在庄园里待价而沽,政治行情看好就出仕,否则就高卧,以创造更大的名声。一次,司马承祯被召至皇宫,返回山寺时,卢藏用指着终南山道:"此中大有佳外",司马承祯不紧不慢地说:"以我之见仕宦之捷径耳"点破了许多文人隐居的真实意图。卢藏用召拜左拾遗,郑普思征为秘书监,叶静能成为国子祭酒,都是以隐居取得的。精神上的好道好佛以及庄园制的物质保障,使盛唐时代的山水田园诗极为繁胜。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崛起并形成繁荣局面。成为唐诗鼎盛的一个好方面。李白的许多游仙游、游侠诗,也是这样产生的。好道、好佛不仅使人向往山水、田园、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暂时解下人格面具、放浪形骸,抚慰官场失意所带来的痛苦。贺知章、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被称为"饮中八仙"都是在这种风气下大胆地以酒浇愁,并写下作品的,甚至连杜甫这样每饭不忘君的人,也敢于吟出"儒冠多误身"的诗句。
开边政策与国内战争,激发了文人名士的报国热情,也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内蕴,雄豪阔大的边塞诗和触目惊心的战争诗,成为盛唐诗歌中另一股滚滚洪涛。唐玄宗利用多年积赞下的财富"大攘四夷"战争烽火随时高举。文人名士有的投入疆场效力,有的对战争大加评论,使边塞诗和战争诗百花齐放。直接投入疆场效力的有岑参、高适等人。天宝八年(749年)。岑参被高仙芝推荐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充安西节度幕府掌书记。他从长安向西,过金城(半州)入河西走廊,越燕支山,经凉、甘、肃、瓜诸州,抵敦煌,再西出阳关,经罗布泊北行到达西州吐鲁番,又经过银山碛、铁门关、抵安西都护治所龟兹(库车)。他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在军队中,他留下许多诗作。他的《白雪歌》、《走马川行》、《轮台歌》成为盛唐边塞诗的绝唱。高适则随哥舒翰在陇右节度使府服务,又随其收复黄河九曲地区。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他还协同哥舒翰守卫过潼关。高适也有许多慷慨激昂的边塞诗。虽然没有打过仗但对战争横加评论的有李白、王维、杜甫等人。仅以天宝年间为叙述:天宝六年(747年)玄宗命高仙芝率万人越葱岭至特勒满川击吐蕃,命王忠嗣以数万人强攻石堡城。李白写下《战城南》,痛斥朝廷穷兵黩武,把士卒当蝼蚁的行为,八年(749年)哥舒翰以63000人死亡的代价,攻下仅有数百人守卫的石堡城,被封为御史大夫,李白又愤恨地谴责他"西屠古堡取紫袍"十年(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征南诏,大败,死六万人,高仙芝征大食,大败,三万人全部死亡,安禄山征契丹,大败,六万人全军覆没。十一年(752年)朝廷又征大兵北击契丹、南攻南诏、但"人闻云南多瘴,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便派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子。对此,李白写下《古风》之三十四,杜甫写下《兵车行》以谴责,高适却以《李云南征蛮诗》对这场战争大加赞美,歌颂备至。二十年(753年)五月,哥舒翰大败吐蕃,拨洪济、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垒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始陇右"被李白批评过的哥舒翰在这又受到高适和王维的表扬。高适写下《自武威赴临洮谒大夫因书即事寄河西陇右幕下诸公》。王维写下《送高判官赴河西序》,把哥舒翰描写得雄姿武威,独步当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叛军半年内就攻进首都长安,玄宗连给百官的招呼都来不及打,就匆匆逃到四川,在此次战乱中,杜甫又完成了《悲青坂》、《悲陈陶》、《三吏》、《三别》等一系列被称为"诗吏"的作品。上述边塞和战争评论诗,有的苍凉悲壮、有的雄豪奔放,有的满含怨气,有的暗隐心事,它们组成威武的军事进行曲,给鼎盛的唐诗注入强烈的阳刚之气,使盛唐诗坛呈现为五彩缤纷的繁荣景象。
新编上下五千年(共12卷)每册净价7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