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罢溪声数落梅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听罢溪声数落梅

32.4 7.2折 45 九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汤炳正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1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A6

上书时间2025-01-08

新起点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汤炳正 著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11
  • 版次 1
  • ISBN 9787020162000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24页
  • 字数 240千字
【内容简介】


该书是有名学者汤炳正的作品集。全书共分三辑,辑为自述成长、治学、游历履历。其中关于师从章太炎的回忆,关于屈原和楚辞的治学经过,关于个人成长和对书的感情等篇章,很好有名。第二辑为序跋集,间有关于语言学、散文创作和治学态度的精妙议论。第三辑为书信集。全书以作者生为暗线编排,堪称散文中的述史、文零散文字间的传记。从中亦能看出时代发展变迁,以及中国现当代学者随社会、境遇而转变的治学历程。

精彩内容:

    (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贵阳之于,不算胜地;花溪之于贵阳,也不算名山大川。但在期间,贵阳乃西南五大中心之一,俗有“小”之称。人杰地灵,文人荟萃,花溪又以其特有的秀丽,声名也为之大振。我初到贵阳之际,贵阳的风采依然可观。贵阳师院中文系主任、文学史名家谢六逸君刚去世,继任者乃以诸子名家的王驾吾君;同仁如文学史家姚奠中君,系章氏同门;历法大家张汝舟君、新文学家蹇先艾君,其时亦皆任教于贵州大学。期间,名流云集西南,司空见惯,以为常。据说,一次,小提琴名家马思聪来筑公开演奏,住宿于贵阳师院教工宿舍。马的惯,演奏期间,夜练不倦。一位同仁住其隔壁,并不以“近水楼台”为幸事,反嫌琴声聒耳,而下逐客之令。这也算是界的一件趣闻吧。有人说,时期,大大提高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水。这话也许是对的;但为此而付出的民族代价,也未太高了。
    乱极思治,历来如此;劳极思逸,人情之常。时期的花溪之所以成了人们的“小憩”之地,正是这个原因。但是现实的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幻想的世外桃源,也只是出现于陶潜的笔下。且不谈末期寇进犯独山时,贵阳的乱景象;即使胜利之后,人们脑海中那昙花一现的安乐感,也没有保留几天。    记得我到贵阳不久,西南联大的由昆明回北京,路过贵阳,即住在贵阳师院的临时招待所。从他们里传来了闻一多先生被害的种种情景,并带有不少神话般的彩。说什么,闻一多先生被害前,有一位神秘的乞食老妇人从闻的后门,用预言式的隐讳话语告诫过闻,促他警惕,等等。现在看来,这也许是好心的知情人,劝闻而已,并不是什么无稽的神话。
    接着,这恐怖气氛又蔓延到贵阳。贵大的无故失踪者,时有所闻。我的好友物理系教授左震寰,是在这时突然被捕的。
    紧接着,银元券、金元券泛滥成灾,物价暴涨,知识分子的生活,朝不保夕。每月的工资几十万,但却买不足一月的粮。工资发下,如果不先买米,要买成银元,否则几个钟头,会变成一堆废纸。几元票面的“法币”作为手纸丢在厕所者,随地可见。
    接着,反饥饿、反内战的运动也在贵阳蓬勃展开。教授罢教,罢课,渐入。有贵大的地质学名家丁道衡教授召集了全校的“教授会”号召罢教。记得当时教授们只是在一个没有座椅的大厅里站着,挤得水泄不通,对罢教的号召,一致举手通过。
    提到丁道衡,未话长。当时贵大设有工学院、农学院、文理学院。丁是文理学院的院长,胖乎乎的,为人寡言谈,很厚道。我时并没有想到,他竟有顶着风浪行的硬干精神。说到这里,不能不想到他的祖辈清末名臣丁宝桢。丁宝桢曾任山东按察使。当时慈禧太后的太监安德海(俗称小安子)颇得幸,所至擅权纳贿,无敢言者。过山东时,丁宝桢竟以计诛之,朝野称快,而丁宝桢之名,亦大震于天下。他曾受封为“太子少保”,故俗称“丁宫保”。中国西南名菜有所谓“宫保鸡丁”者,即因丁宫保所嗜食而得名。丁道衡的气魄,莫非犹有乃祖遗风欤!
    (四)
    我在贵阳时期的生活,不妨说是闲适与震荡相交错。所谓“小憩”,亦不过是于混乱中自我解脱而已。贵州的名胜黄果树瀑布,是闻名世界的,但当时限于种种条件,竟未能一瞻风采,而仅得醉心于区区的花溪。这已足够说明问题了。
    教书,毕竟是我的中心工作。这时我所讲的课程,有刘知几的史通,因为初期,我在家乡曾对它下了一番功夫,有一些心得,也开过声韵学、训诂学,因为它是我这时的主攻学科,并继承了章师的绝学,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寇侵略,曾激起我研讨楚辞的动机;而闻一多的被害,又激起我讲授楚辞的念头。不料楚辞开讲之后,堂堂满坐,甚至坐在窗外,跨系听课者也拥挤不堪。现在看来,的情绪如此热烈,无疑是广大青年们已把屈原精神跟当时反侵略、反黑暗斗争联系起来,并产生了共鸣。
    在这时,我曾写下一些有关语言学和楚辞的,几经丧乱,原稿散失殆尽。现在仅存的驳林语堂“古音中已遗失的声母”语言起源之商榷和招魂“些”字的来源等,可以说是我这时期仅存的一点学术陈迹吧。
    如果说动久思静,人之常情,那么三年多的贵阳生活,又未尝无静久思动之感。大约一九四八年末,湖南师范学院院长皮名举、中文系主任马宗霍,前后专函聘我入湘。措词恳挚,敦促有加,不为之动心。皮名举是清代今文学派大家皮锡瑞的嫡裔;马宗霍是章氏门下的名流,著作等身,深为先师所器重。他写声韵学通论时,与先师信函来往,字斟句酌,传为学林佳话。当时我之欲应召赴湘,不仅有感于嘤鸣求友之切,亦欲借此沾溉岳麓书院之遗风与凭吊屈子沉渊之旧地耳。但卒因国立大学难饥饿袭击,故只有放弃入湘之念,而应伍非百先生之邀再次入蜀。
    贵阳的生活片段,我本没有想去写它,因一九九年端阳

精彩书评:

汤炳正: “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
李浴洋

汤炳正(1910—1998)是太炎晚年弟子之一,也是有名的语言学家与楚辞学家。其一生经历与同门姚奠中多有若合符节之处。以其高寿,也因其不懈,汤炳正亦可谓“二十世纪风云的见证人”。出生于山东荣成的他,早年曾到北京游学,1935年于马君武创办的私立民国大学。同年入苏州“章氏国学讲会”读,也是太炎指导的之一。此后历任“章氏国学讲会”讲师、贵阳师范学院教授、贵州大学教授、川北文学院教授与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是屈原与楚辞研究重镇,同时在语言学尤其是语源学方有重要建树。主要著作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渊研楼屈学存稿与回忆录剑南忆旧等。在学术研究之余,亦为诗词名家,早在青年时期以故宫行彩云曲等长诗著称于世,被誉为“有元白遗风”。太炎夫人汤国梨曾言:“章生前对汤极赏识,以为乃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

太炎晚年得意弟子
早在成为“章门弟子”之前,汤炳正其实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治涯。1931年,他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游学。原本计划报北京大学的他,因为没有正式的中学而作罢。1933年,他入读私立民国大学新闻系。两年以后,他以优异的。他的报的缺点及其改善办法被到当时专享的新闻理论期刊报学季刊上发表。这是汤炳正生先发售发表学术。
不过,虽然读的是新闻系,但汤炳正真正的学术志趣还是在传统的文史研究。在读书期间,他广泛利用北京的图书资源,开始研究杨雄的法言。他曾回忆道,自己在这一时期“风雨无阻,寒暑不辍必到北京图书馆看书”。他以前辈学者汪荣宝的法言研究作为参照,发现其法言疏证与法言义疏两部巨著中存在不少错讹,于是写作了十余万字的〈法言〉补正,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基础。
1935年,汤炳正在民国大学以后报了苏州“章氏国学讲会”。次年,他又报了章太炎的。根据他的回忆,太炎所出试题为“自述治学之经过”。而汤炳正的答卷,正是回顾了其北京时期的法言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章太炎的弟子、时掌“讲会”教席的大学教授汪东便是汤炳正批评的汪荣宝之弟,而为汪荣宝的法言义疏作序的又是章太炎的另一有名弟子黄侃,还有为汪荣宝亲撰墓志铭,对其大加表彰的更是章太炎本人。在此情形下,汤炳正仍旧坚持有礼有节地陈述了自己在〈法言〉补正中的观点。此举获得了太炎的极大好感,不仅将其录取为,还把他的答卷发表在了自己主编的制言杂志上。成为之后,太炎也多次招其谈话,以得意弟子视之。
汤炳正也不负太炎期望,不仅其学在太炎晚年弟子中出类拔萃,其人也深得太炎夫妇赏识。太炎去世以后,汤炳正被同门公推为代表,负责在追悼大会上发言。大公报的报道便是“汤炳正述章氏讲学精神”。太炎夫人汤国梨表示:“章生前对汤极赏识,以为乃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
在治丧期间,汤炳正还应大公报之约,写作了一篇章太炎先生之常生活,成为时人与后世了解太炎晚年生活的重要文献。此后他又出任“章氏国学讲会”讲师,负责讲授“声韵学”与“文字学”两门课程,承继了太炎之学的核心部分——小学。直到“”全面爆发,“讲会”被迫停办,他才离开苏州,返回故乡。汤国梨迁往上海之后,复办“太炎文学院”,也向汤炳正寄去了聘书。但因炮火阻隔,他无法到任。
苏州两年,是汤炳正的学术阶段。他先后完成了五部著作——广韵订补经典释文反切说文部首疏义齐东古语与杨雄年谱。不过书稿在继踵而来的战争迁徙中大都遗失,只有已经发表的部分章节,保存了下来。

转向“现代文学”研究
返回故乡的汤炳正,一边潜心著述,一边在当地中学任教。1943年,他乔装成商贾,逃往了大后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迁徙以后,他于1946年出任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同年又转任贵州大学副教授,次年被评为教授。此后他便一直流寓西南,直到去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汤炳正出任川北文学院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次年川北大学成立,他任中文系教授,同时开始讲授“现代文学”课程。1952年,川北大学改为四川师范学院,他又任“现代文学教研组”主任。其后二十余年,汤炳正的主要学术领域便转向了“现代文学”研究。
汤炳正主要讲授 “现代文学史”与“诗词讲座”两门课程。讲授这类课程,在当时自然是政治标准,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他还是进行了很多思想与意识层面上的探索。他写作了多篇关于“五四”与鲁迅的研究,并有“现代文学史讲稿”存史。在诗词研究中,他也独出机杼。而他的研究始终与讲授相生相成。听过他的“现代文学史”课程的同学回忆道:“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这篇被高年级学长们称作‘天书’的文章,汤老师的讲述如剥笋一般,层层剖析,丝丝相扣,使我们对鲁迅和这两位现代文学的大师,有了较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听过他的“诗词讲座”的同学也说,他“那铿锵的语调”,“似乎带有一种金石的韵味”,“他对诗词形象的讲解”,“颇引人遐想”。
在汤炳正之孙汤序波所著汤炳正传中,专门为他的“现代文学”研究单列了一章。据说,汤炳正本人对此是持反对意见的。他说:“对这方面,我是以学心想事物的态度来对待的,并不是做什么‘研究’”,“优选不要立专章专节”。汤炳正此说,固然出于自谦,但他不愿再回首自己的这段经历,想必还有更为重要的两个原因。一是转向“现代文学”研究的二十余年,也正是其置身政治运动,正常的学术与生活被严重干扰的一个阶段;虽然其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成,但付出与收获远远不成比例,何况其中间杂的还有其他蹉跎与创痛。二是作为“章门弟子”,其致力传统文史之学的信念一生不渝,“现代文学”研究尽管也可以做出,但与古典学术相比,孰轻孰重在他的心中相比自有判断;而这也可以说明为何一旦条件宽松,他即刻开始了屈原与楚辞研究,并在语源学领域大放异彩——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才是他念兹在兹的学术事业。
对于汤炳正的“现代文学”研究,既不宜过高评价,也不应轻易否定。时过境迁,他本人可以有所取舍,但在看待与评述这段历史时,无疑应当更具一种“了解之同情”。这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既指向历史中的个体,也指向历史进程本身。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975年,汤国梨致信时任院,呼吁组织专人整理太炎遗著。汤炳正与姚奠中都是信中的理想人选。姚奠中自此从“”动乱中恢复学术,后与弟子董国炎一道编成了章太炎学术年谱。而汤炳正大略也在同一时期重新回到了古典学术的研究之中。
在1950年代,汤炳正把主要精力投入了“现代文学”研究。进入1960年代以后,他虽然有意系统研究屈原与楚辞的相关问题,但受到时代氛围影响,只发表有〈屈原列传〉新探与〈楚辞〉成书之探索两篇。直到1976年,他才重新规划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其标志便是编定了屈赋新探一书的写作提纲。
从1977年开始,汤炳正以每年数篇的速度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学术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1982年,屈赋新探全书便告完成。1985年,他的另外一部力作楚辞类稿也顺利杀青。两书分别于1984年与1988年出版,问世以后成为了“新时期”以来楚辞学界的重要创获。前者被认为是“楚辞研究中的一座里程碑”。汤炳正也因此成为了楚辞学界的泰斗。他晚年招收的便均为楚辞学方向。
在屈原与楚辞研究取得非凡成的同时,汤炳正还在其早年从事的语言学研究中继续推进。除去“楚辞讲座”,他晚年开设的另外一门主要课程即是“国故论衡讲疏”。1986年,汤炳正根据其中一讲的讲义完成了〈成均图〉与太炎先生对音学理论的建树一文。此后,他在语源学领域用功甚勤。1990年,他的语言之起源一书出版,收录了他在这一方面的主要成果。他自信地表示:“我把有清一代的语源学给推翻了。”
正如太炎晚年一样,汤炳正晚年在学术研究之余,也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不遗余力的奖掖后学上。他生命的很后近二十年,留下了大量为年轻学者的著作撰写的序言以及同他们的通信论学。后者今已辑录到汤炳正书信集一书中。这些序言与通信,毫无客套与敷衍之处,皆为针对具体学术问题与研究方法提出的中肯意见。汤炳正在信中不仅以接等的姿态与晚辈学者进行交流,同时也将自己的毕生经验“金针度人”,读来实在令人感动。
(载南方教育时报2016年9月16)
【目录】


代序



失落的童心

海滨拾趣

关于“书”的故事

我写《彩云曲》的前后

忆太炎先生

章太炎先生之常生活

“孤岛”三五事

从鲁迅先生的“像”说起

海岳烟尘记

重过双石铺

伍非百先生传并附记

追记“花溪小憩”

狮子山的初一瞥

“劳改犯”的自白

万里桥畔养疴记

屈里寻踪

无名书屋话沧桑

龙泉驿看花所想到的

记姜亮夫教授

学术与友谊

屈原

我与《楚辞》

治学曝言

自述治学之甘苦

自述治学之经过

第二辑

《东庐诗钞》序

《古韵学管见》前言

“太炎先生遗照”跋

《文字之初不本音说》跋

《论章太炎》序

“屈原问题学术讨论会”书怀并序

《语言之起源》自序

《渊研楼酬唱集》序

《湘西民歌集》序

《自在》序

《千家诗新编》序

《渊研楼屈学存稿》自序

题《刘伯骏先生绘画册》

旧校本《顾亭林诗文集》跋

“”和“针”

《〈成均图〉与太炎先生对音学理论的建树》结语

第三辑

致李恭(三通)

致汤国梨(四通)

致姚奠中(四通)

致王焕镳(一通)

致汤浩正(二通)

致姜亮夫(二通)

致金德建(一通)

致饶宗颐(一通)

致郭在贻(二通)

致郑文(一通)

致汤棣正(三通)

致章念驰(二通)

致赵逵夫(二通)

致黄中模(二通)

致朱季海(一通)

致汤序波(五通)

致毕庶春(一通)

致崔富章(二通)

致杨乃乔(一通)

致竹治贞夫(三通)

致敏泽(一通)

致汤序波、孟骞(五通)

致陈怡良(二通)

致力之(二通)

致张中一(一通)

编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