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巴金:如何理解作家
¥
20.79
7.7折
¥
27
九品
仅1件
作者摩罗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8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摩罗 著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6
-
版次
1
-
ISBN
9787506039727
-
定价
27.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62页
-
字数
12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孤独的巴金:如何理解作家》巴金实际上是在拒绝世人以一个作家的形象给他定位。他的理想一直是做一个项天立地改天换地的巨人,做一个以正义原则和自由精神重整地球秩序的英雄,而不是做一个文字匠。不幸他偏偏只做成了一个文字匠。垂垂暮年,心底的宏愿再也无法施展,连一个起点也终生未能找到。面对一生的失败,也许他应该仰天长啸,号啕一哭,然而世人的恭维却叫他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管他接受不接受这种恭维,内心都只有苍凉与孤独。
他一遍又一遍地解说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作家头衔,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被世人塑造成一位“文学大师”。这既是一种恭维,也是一种歪曲。这位孤独的文化老人,一定还在无望地等待着这个古老民族对他作出新的理解……
- 【作者简介】
-
摩罗,本铝万松生,江西省都昌具万家湾村人,现居北京,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国民性批判的起源与反思》、《中国站起来》、《耻辱者手记》、《自由的歌谣》等。
- 【目录】
-
关于鲁迅的几个热点问题
鲁迅的性格和人品究竟如何?他真的那么冷酷刻毒吗?鲁迅究竟是不是一个思想家?有没有自己的特异思想和思想体系?鲁迅的文学成就究竟如何?究竟是不是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大作家?鲁迅杂文的意义如何,他放弃虚构文学创作,一心经营杂感文是不是值得惋惜?鲁迅对主张宪政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批评是不是出于对民主政治的偏见或误解?
孤独的巴金
巴金实际上是在拒绝世人以一个作家的形象给他定位。他的理想一直是做一个顶天立地改天换地的巨人,做一个以正义原则和自由精神重整地球秩序的英雄,而不是做一个文字匠。他一遍又一遍地解说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作家头衔,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被世人塑造成一位“文学大师”。这既是一种恭维,也是一种歪曲。这位孤独的文化老人,一定还在无望地等待着这个古老民族对他作出新的理解……
初读废名
废名,这位出自湖北黄梅的书生,自称以唐人绝句笔法写小说。其间的诗意,不趋时尚、不媚流俗,一本自我之悟,率性而作。这不但表现了一个作家的艺术勇气,也表现了一个人的做人的力量。老是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要求文学写作,老是以流传与否为标准来要求作家,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错误之一。
《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及萧红的文学贡献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萧红的作品是真正的珍稀物种。她的作品不但因为独特而成为不可复制的绝品,而且因为具有这种非常深沉的悲情气质而开拓了读者的审美视野、启迪了读者的生命体验,并且一定程度地弥补了现代文学的浮躁与浅薄,从而为下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开启了另一种别具一格的资源,标示出文学的另一种可能性。
末世的温馨——汪曾祺论
艺术家是一个心灵敏感的特殊群体。敏感又往往与脆弱相亲相近。汪曾祺正是一个敏感而又脆弱的人,他所感到的黑暗与血腥不是比常人少,而是比常人多。但他未能通过精神的洗礼超越脆弱,无法获得鲁迅式的担当黑暗、批判丑恶的力量,他只能用遮掩的方式,维持心理的平衡、态度的平和。艺术实践却常常按着自身的情感需要而将他的遮掩揭穿,使得他的创作不至于因为平淡而过于静穆和单调,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灵动性和丰富性。
喜剧时代的批评家——刘震云论
刘震云的文学实践逼使我们不得不创造一个新的概念作为阐释他的文学成就的基点,否则就无以把握他的艺术世界和他精神体验的独特性。在屈指可数的一小批优秀作家中,刘震云的过人之处即在于他对中国生活的最痛切的体悟、最深刻的洞悉,以及对其体悟和洞悉的外具谐谑效果、内具耻辱意蕴的艺术表现。他对中国生活的解剖和批评在当代文坛无疑是首屈一指的。灵魂搏斗的抛物线——张炜论
张炜是个现实感极强的人。他一旦从旧的文学观念中摆脱出来,就注定了要以这种姿态写作。他与他笔下的人物心心相印,对他们的愤怒尤其心领神会。他要捍卫的乃是人性深处的某种需要,是超物质超功利的人性尊严。这是张炜在抗御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时所得到的独特发现,他日后能够在文坛上脱颖而出,靠的就是这点发现。沉重、压抑、忍辱负重、咬牙切齿,在沉默中无望地等待,在等待中痛苦地沉默,这一切成了张炜作品中最常见的情调与意象。
逃遁与陷落一一苏童论
与他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苏童本人也是一位逃遁者,至少是一位文学世界的逃遁者。逃遁者苏童的被动性似乎比我们平时所估计的更强一些。逃遁者苏童的逃遁方向倒可能主要是由迫使他逃遁的那些因素从反面予以规约与决定的。稍一留心即可发现,苏童的文学面貌是在与他的文学对手的对抗中逐步形成的。在苏童看来,正统文学的那些秉性都是不真实不可靠的,为了捍卫一个作家的良知与尊严,他只能别无选择地逃向它的反面。他甚至无法从美学角度对他的逃向作出从容的审视与思考,因为逃遁永远是危机中的权宜之举,是匆忙而又草率的抉择,即使是沼泽泥淖,也不得不一脚踏进去,哪里还有从容可言。
大师的眼睛
卡夫卡的眼睛充分宣示了他内心的柔弱和恐惧。也许你会像触电一般被他唤醒了自己内心同样的柔弱与恐惧,也许你内心苏醒的是对于一个柔弱而又恐惧的孩子的深深的怜悯与关爱。总之,只要你看见了这样的眼睛,你就一辈子摆脱不了他对你的倾诉与吁请。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
文化是穿透前人经验、审视人类生活、把握人类命运的能力和禀赋。一个创作者虽然也必须一定程度地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为精神文化提供自己独特的东西。这种独特的东西不是像学者那样根据前人的经验推演、归纳出来,而必须从个人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思考、独特想象中生长出来。这就需要仰仗内在的禀赋和文化想象力。所以,决定一个作家的发展空间的,是他对于人生和世界体验的深度,对这些体验挖掘和思考的深度,以及他的文化想象力发达的程度。
缪斯的呼吸
并不是凡能写字造句者就能当作家。作家需要那么一点灵性,需要那么一点高贵的想象力,需要那么一点英雄主义,需要那么一点超尘脱俗穿越虚无的清虚之气。如果一个时代产生不了这样的写作者,那么文学的灵地将会被世俗精神所淹没。人类的最后一点灵气将会变为奄奄一息甚至会彻底窒息。文学应该留一份灵性给人类,作品应该留一份灵气给读者,作家应该在自己的内心留一片灵地给文学。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