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 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 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

正版现货,品相完好,套书都只有一本,多封面版本的书请咨询客服再下单

54.55 7.2折 76 九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刚 著;朝戈金 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3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4-11

新起点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朱刚 著;朝戈金 编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3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57817
  • 定价 7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7页
  • 字数 34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内容简介】
  《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 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理论研究”主要以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语言转向”为背景,在语言学、哲学、民俗学的学术史回溯中,深入解析了民俗学中的“演述”概念,进而指出:当代民俗学理论从“事象”到“事件”的转变,以及重视情景化语境中的语言使用,既符合人文学科以语言为中心进行理论求索的潮流,也是交流民族志理论所承接的民俗学研究范式的新发展。下编“田野阐释”在上编论证之问题意识的基础上,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概念,以白曲演述(文化表现形式)的交流行为中心,利用交流民族志的工作模型,阐释了石宝山歌会的文化功能—祈福禳灾、驱邪求雨、繁衍人口、整合社会。文后附有一定数量的白曲誊写文本、翻译以及田野日志。
【作者简介】
  朱刚,男,白族,1980年出生于云南大理,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民俗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口头传统、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在《民族文学研究》、《民族艺术》、《民间文化论坛》、《民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与他人合著有《柯尔克孜族—新疆乌恰县库拉日克村吾依组调查》及《西方神话学读本》(合译)等成果。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过程
五 术语简释

上编 理论研究
第一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一 关于歌会的介绍性资料
二 歌会的历史文化探索
三 平行个案:以花儿研究为参考
四 其他理论著述
第二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理论基础:语言转向
一 语言转向:20世纪人文学术的重大变革
二 赫尔德奠定的语言转向因子
三 语言转向与语言学的范式革命
四 民俗学的学术史反思
第三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新视野: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
一 民俗学范式转换的历史轨迹
二 演述的概念演进:从乔姆斯基到海默斯
三 演述之解析:以鲍曼为中心的视野
四 以演述为中心的民俗学方法的理论前景
第四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新视野:交流民族志
一 背景:言语研究的确立
二 言说民族志及基本观点
三 理论脉络:以20世纪70年代为中心
四 理论工具:言说模型
五 交流民族志对歌会研究的启发

下编 田野阐释
第五章 石宝山歌会的历史与地理环境
一 历史沿革及地理环境
二 历史文献中的石宝山
三 歌会的人文地理空间
四 歌会与历史上的古道贸易
第六章 石宝山歌会的地方性知识
一 民间传说中的歌会
二 歌会与农业生产
三 歌会的时间意义
四 歌会起源的批判视野
第七章 石宝山歌会的交流民族志解析
一 歌会的环境和场景
二 歌会的文化规范
三 白曲的文类解读
四 白曲的口头诗学反思
第八章 石宝山歌会的交流事件分析
一 事件分析一:以2006年的个案为例
二 事件分析二:以2008年的个案为例
三 事件分析三:以2012年的个案为例
四 启示:歌会研究的几个误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08年现场对歌选录一
附录二 2008年现场对歌选录二
附录三 2008年现场对歌选录三
附录四 田野日志选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