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论要/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劳动论要/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

正版现货,品相完好,套书默认发一本,若是多种封面版本的书,请咨询客服再下单,有批发需求的联系客服

30.22 3.2折 95 九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金成 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4-04

新起点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余金成 著
  •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8
  • 版次 1
  • ISBN 9787519454609
  • 定价 95.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1页
【内容简介】
  《劳动论要/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录收录上、中、下三篇,上篇分析劳动力,劳动可归结为发展与自然界关系,即人类在自然压力下争取生命自由。该“需要”牵动劳动,无论满足生存需要还是发展需要,都需依靠劳动能力增长。后者呈现为理性发展。理性追求利益大化和效率大化支配个体生命活动。中篇分析劳动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作用凸显对分工关系建构。政府一般作用是运用法制规范市场,通过优胜劣汰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作用是运用德治实行再分配,通过促劣变优对资源配置起协调性作用。下篇分析劳动方式。生产力致动要素由“物”向“人”的变迁,使理想社会基础条件相应调整,从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劳动方式脑力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正确选择,有望直通共同富裕目标。
【作者简介】
  余金成,男,1984年12月至今在天津师范大学任教,其中1993-2000年任本校马列部副主任,2001-2010年任校研究生院院长,现任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学科博士生导师、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兼任天津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出版的专著有《劳动论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5)、《马克思主义原创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发表的论文有《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考察的两种视角及其现实意义》(2016)、《按劳分配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四次解读》(2016)、《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典阐释、改革探索与逻辑前景》(2016)、《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按劳分配的》(2017)、《中国改革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2017)、《关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若干思考》(2017)、《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生产力再认识》(2018)、《社会主义改革实质是重建劳动与资本关系》(2018)。
【目录】
引论:社会主义改革与劳动理论创新
一、研究劳动问题两个视角: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
二、考察劳动价值两个要素:死劳动与活劳动
三、推动劳动发展的两种样态:生产方式与劳动方式

上篇 劳动力
第一章 劳动与需要
第一节 需要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一)马克思论述人性使用的三概念
(二)需要从人的自然性出发
(三)自然性以文化性为表达方式
第二节 需要对人类生命活动特性的依赖
(一)自由有意识生命活动与“需要”选择性
(二)意识成果积累与“需要”发展性
(三)人类历史进步与“需要”发展趋势
第三节 需要自增长现象与人类生命自由目标
(一)理性二元机制与历史进步必然性
(二)劳动与需要高度融合的客观规律
(三)唯物史观视域下劳动力与生产力
第二章 劳动与活动
第一节 劳动内容物质性
(一)劳动本质
(二)劳动过程
(三)劳动方式
第二节 劳动形式个体性
(一)过去劳动与现在劳动
(二)消费劳动与生产劳动
(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第三节 劳动与活动对立统一
(一)人与劳动
(二)活动与劳动
(三)人与劳动者
第三章 劳动与劳动力
第一节 劳动力与人力
(一)劳动与劳动力一致性
(二)劳动与劳动力差异性
(三)马克思用“劳动力”取代“人力”的理论影响
第二节 劳动力与活劳动及死劳动
(一)构成剩余价值基础的是死劳动
(二)实现剩余价值的是活劳动
(三)分配剩余价值的尺度是劳动力
第三节 劳动力与劳动力商品
(一)人力和劳动力的概念转换
(二)人力商品与劳动力商品
(三)商品经济对劳动力的张扬

中篇 劳动关系
第四章 劳动与分工
第一节 从自然性分工出发的一般分工
(一)人类生命活动理性特征集中体现在分工领域
(二)马克思、斯密、萨伊关于分工现象论述
第二节 文明史开启的脑体分工
第三节 脑力劳动分工与社会管理的经济性质
(一)国家权力在制度创设和分工规范方面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更好发挥作用问题
第五章 劳动与生产
第一节 劳动与生产统一性
(一)协作劳动生产性
(二)交换劳动生产性
(三)管理劳动生产性
第二节 劳动与生产对立性
(一)生产方式对劳动生产性制约
(二)劳动组织对劳动生产性制约
(三)劳动者对劳动生产性制约
第三节 生产劳动理论的辩证把握
(一)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实质
(二)社会主义生产劳动
(三)生产劳动理论一般
第六章 劳动与分配
第一节 劳动活动交换与生存平等分配原则
(一)劳动活动交换性质
(二)劳动活动交换特征
(三)劳动活动交换发展
第二节 劳动价值交换与能力平等分配原则
(一)劳动价值交换性质
(二)劳动价值交换特征
(三)劳动价值交换发展
第三节 劳动智能交换与主体平等分配原则
(一)劳动智能交换性质
(二)劳动智能交换特征
(三)劳动智能交换发展

下篇 劳动方式
第七章 劳动与理想
第一节 人类劳动对生命自由目标的追求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王国”论述
(二)市场经济发展与“自由王国”目标
(三)马克思人性三概念与生命自由目标
第二节 实现生命自由需要社会平等关系
(一)生命自由价值衍生的个人平等原则
(二)生命自由价值衍生的社会民主原则
第三节 社会平等关系仰赖劳动方式脑力化
(一)人类意识能力即脑力发展的两种路径
(二)人类意识能力发展的基本走势
(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观的超越
第八章 劳动与市场
第一节 现代市场经济本质是按劳分配的
(一)市场经济激励劳动体现的两种分配原则
(二)传统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对按劳分配的遮蔽
(三)现代市场经济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回归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理论演进
(一)马克思主张在取消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用按劳分配原则
(二)列宁认为按劳分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节 中国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
(一)作为经济体制的目标设定
(二)作为生产方式的整体建构
(三)作为发展模式的初始形成
第九章 劳动与社会主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新型价值理念
(一)社会主义改革对脑力劳动主导地位认识逐步深化
(二)社会主义改革对资本作用渐次认同
(三)中国改革营造劳动与资本并行不悖经济环境
第二节 按劳分配内蕴逻辑的历史张力
(一)作为发展过程的按劳分配自发衍生出按资分配
(二)作为运行结果的按劳分配自发促劣变优
(三)作为历史趋势的按劳分配自发连通到按需分配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类共产主义理想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生产方式的两大超越
(二)作为运行机制的二元创设
(三)针对发展目标的双重深化
主要参考文献
本书前期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