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
  • 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
  • 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
  • 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
  • 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
  • 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

35 八五品

仅1件

江苏连云港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罗梅君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03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5-2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德]罗梅君
  •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7-03
  • ISBN 9787532821754
  • 定价 20.3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其他
【目录】
目 录
译者前言
著者中译本前言
原著致谢辞
1 引言
1.1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1.2史料和研究状况
1.3方法上的思考
2 历史学家小传
2.1吕振羽
2.2翦伯赞
2.3侯外庐
2.4范文澜
2.5胡绳
2.6何干之
3 1927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产生的政治和意识
形态前提
3.1在西方影响下意识形态的重新定向
3.2马克思主义的引进
3.3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的发韧
4 30年代初关于中国社会及其发展的讨论与马克思
主义历史学的奠基
4.1 1927年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瓦解后的政治―意
识形态形势
4.2关于社会性质的论战――阶级分析的尝试
4.3关于社会史问题的论战――确定历史方位的尝

4.4论战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发展的影响
5第二次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时期主要马克思
主义历史学家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观点
5.1第二次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战中政治―意识形态
的发展
5.2历史学家对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战政策的认识
5.2.1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战的性质
5.2.2对三民主义的解说――关于民族统一战线的
纲领和政策的讨论
5.2.3社会载体和领导权
5.24把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战置于世界政治的发展
之中
5.2.5动员民众
5.3历史学家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认识
5.3.1侯外庐“革命人文主义的文化运动”
5.3.2胡绳“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民主道路”
54政治―意识形态观念对历史科学的影响
6掌握“历史的合法则性”和继承“历史遗产”――
1949年以前主要历史学家著作中政治与科学关
系上的两个基本点
6.1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把中国的特殊发
展纳入一般的世界历史发展之中
6.1.1吕振羽
6.1.2翦伯赞
6.1.3何干之
6.14侯外庐
6.1.5范文澜
6.1.6胡绳
6.2把历史当作历史遗产来继承
6.2.1民族遗产的概念和评价
6.2.2外国遗产的概念和评价
6.2.3继承历史遗产的实际行动和受到偏爱的对象
6.2.3.1中国的启蒙和启蒙运动
6.2.3.2近代史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6.2.3.3封建社会中的民族斗争和社会斗争
7结语
注释
文献及其缩写目录
30和40年代的期刊目录
英文提要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