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安第斯山上的幸存者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44.88
6.6折
¥
68
全新
库存14件
作者(英)皮尔斯·保罗·里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28354
出版时间2021-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68页
字数223千字
定价68元
货号SC:9787521728354
上书时间2024-11-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皮尔斯·保罗·里德,诗人和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爵士的第三个儿子,1941年出生于北约克郡,曾在《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担任助理编辑。里德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的会员和成员,也是英国作家协会的成员。他的小说《与杜西·马克思在天堂的游戏》于1966年出版。他的小说获得了霍桑登奖、杰弗里·费伯纪念奖、萨默塞特·毛姆奖和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他的两部小说《已婚男人》和《自由的法国人》已被改编成电视剧,第三部小说《蒙克·道森》被改编成故事片。
1974年,里德写了他的纪实文学作品《活着:安第斯山脉幸存者的故事》,至今已在全球售出500万册。1993年,由弗兰克·马歇尔执导、伊桑·霍克主演的改编电影(中译名:《天劫余生》)上映。他的其他纪实文学作品包括《燃烧》,讲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圣殿骑士团》讲述了十字军的历史。
主编推荐:
"1.全球销量超过500万册,是超级畅销书、口碑佳作
本书一经出版,在全球掀起空前热潮,维基百科记录的全球销量为500万册。本书是纪实文学的经典,由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亲自与幸存者深入交谈,整理采访文字,全书真诚朴实,受到《卫报》《纽约时报》《滚石》等多家知名媒体推荐,至今还多次再版。
2.目前有名灾难故事,由《死亡诗社》男主伊桑·霍克出演改编电影,震撼人心
安第斯空难是历史上有名的灾难和励志故事,挑动人性中敏感的神经。事件发生虽早,但故事本身没有时效性。纸书文字更加真切地还原事件原貌,感人至深,给人以灵魂的激励。
3.毁三观的恐怖协议“如果我死了,你可以吃掉我”,引发全世界热议
幸存者坦言,为了存活他们不得不生食人肉!他们的亲人甚至都对这样“泯灭道德”的事实惊呆了。这一消息很快传遍智利、乌拉圭,记者们疯狂挖掘着细节,耸人听闻的报道引起全世界关于人性和伦理的讨论——有人愿意理解,有人破口大骂——食人是否有罪?幸存者们是否该受到惩罚?那些被食者的家属该怎样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人性究竟是善是恶?
4.一本记录真实人性的故事:信念,是活下去的武器
本书所展示的,是直击人心的全方位的人性。绝境是人性实验的场所——在安第斯山脉,人真实的面目无所遁形:他们既没有蜕变成野人,也不是遵循“文明”的圣人,他们自私、愤怒、结仇,却又在非人的折磨中不崩溃、不扭曲、不自毁。回归现实,无论是疫情还是其他遭遇,或许都可以学习幸存者们的信念,让人性的光辉成为自己的武器。
"
内容简介:
1972年10月13日,一架载有45人的客机从乌拉圭飞往智利,但因为遇上风暴坠毁在3900多米高的安第斯山脉上。机上45名乘客中包括乌拉圭的橄榄球手及其家属,21人当场丧生,其余24名幸存者中,8人在逃生中被雪崩夺去生命;有16人于同年12月22日之前陆续走出雪域而生还,被称为“安第斯奇迹”。在空难的发生后的第十天,幸存者为了在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存活,被迫手拉手立下了一个“恐怖协议”——“如果我死了,你可以吃掉我。”幸存者靠遇难者的人肉果腹才活了下来。或许我们可以把这样一句话送给这些幸存者:“在死亡的底色上,生命更具雕刻的美。”这场空难已经过去40年了,当年的幸存者在与死神的不期而遇中奋力抗争。如今,他们已经走到生命的暮年,他们中很多人都承认,正是这场空难改变了他们对生命的认知。幸存者帕拉多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过这么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安第斯山。”这座安第斯山就是生命本身潜藏着危险和绝境,但又蕴藏的希望和奇迹。
摘要:
第一章 落难
1
乌拉圭,南美大陆上最小的国家之一,位于拉普拉塔河东岸,夹在巴西和阿根廷两个大国之间。这里地理环境优越,牧场辽阔,牛群遍野。首都蒙得维的亚的居民多为商人、医生和律师,乡间则住着富裕而勤劳的牧民。
19世纪,乌拉圭人先为了国家独立而与阿根廷和巴西展开激战。接着,白党和红党之间、来自内地的保守派和来自蒙得维的亚的自由派之间又爆发了同样激烈的内战。1904年,白党的最后一次暴动被来自红党的总统何塞·巴特列一奥多涅斯镇压。后者随后建立了一个世俗化的民主政体,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让乌拉圭变成了南美最发达、最开明的国家。
这个福利国家的经济依赖于畜牧业和农业,产品出口欧洲。在毛料、牛肉和皮革的国际价格居高不下的年代,乌拉圭的经济保持了繁荣兴旺。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上述商品价格下跌,该国经济陷入衰退。失业和通货膨胀催生了社会的不满情绪。市政机构臃肿,薪酬过低,律师、建筑师和工程师等曾经的精英阶层人群无事可做,收入大幅下滑,很多人被迫从事第二职业。只有那些在内陆地区拥有土地的人依旧富足,其余人都在经济萧条、政治腐败的大环境中勉强维生。
这催生了该国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城市革命运动。游击队图帕马洛的目标是推翻统治乌拉圭的白党和红党寡头集团。革命形势一度顺利。他们绑架和勒索官员和外交人员,并渗透进派来镇压他们的警察部队。政府调集军队,无情地抓捕了这些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城市游击队员。革命被镇压,图帕马洛的成员纷纷入狱。
20世纪50年代初,一群信奉天主教的家长出于对公立学校教师无神论倾向的担心,以及对由耶稣会会士来教授英语之事的不满,邀请爱尔兰基督教兄弟会在蒙得维的亚开办一所学校。这一邀请得到了回应,五名爱尔兰平信徒从爱尔兰出发,取道布宜诺斯艾利斯抵达乌拉圭,在卡拉斯科郊区开办了斯特拉玛丽学院,专收9~16岁的男生。1955年5月,在南大西洋之滨、辽阔苍穹之下,这所位于兰布拉大街上的学校正式开学。
虽然这些爱尔兰兄弟会的人的西班牙语说得磕磕巴巴,却非常适合眼下的这件任务。乌拉圭离爱尔兰固然遥远,但也是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小国。乌拉圭人吃起牛肉来就像爱尔兰人吃土豆,这里的生活也和爱尔兰一样,不急不缓。乌拉圭的社会结构对于这些兄弟会的人来说也不陌生。卡拉斯科是蒙得维的亚城外最宜人的郊区。那些建在松林间的舒适的现代房屋高大宽敞,住在这里的家庭关系和谐,孩子们从青春期到长大成人,一直与父母相处融洽。孩子们用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情感与尊敬对待老师。事实证明,以上这些足以让他们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因此,基督教兄弟会便按照学生家长的要求,放弃了他们历来使用的惩戒藤杖。
乌拉圭人还有个习俗,年轻人从学校毕业之后仍会与父母住在一起,直到成家。基督教兄弟会的人常常自问,在一个同辈人相互讥讽似乎已习以为常的世界里,乌拉圭的公民,或者至少说卡拉斯科的居民,是怎么做到不产生矛盾的?就好似北边干燥辽阔的巴西和西南边泥泞的拉普拉塔河,它们不仅是一道天然屏障,也结成
...
目录:
引言iii
第一章落难001
第二章绝望的搜救055
第三章上帝希望我们活下去064
第四章寻找儿子的疯子089
第五章远征队员104
第六章"圣诞节行动"175
第七章远征队启程185
第八章继续跋涉223
第九章希望与失望239
第十章第70天245
第十一章一张字条269
第十二章获救277
第十三章潜伏的秘密289
第十四章愿上帝宽恕他们312
第十五章既非圣人,也非罪人332
致谢353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