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主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研究主体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17.64 6.3折 28 全新

库存4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元涛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0431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92页

字数228千字

定价28元

货号SC:9787567520431

上书时间2024-05-07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孙元涛(1975-),教育学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迄今已经在《教育学报》、《高等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与李如密教授合著)。
主编推荐:
教育应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第一价值,教育是点化人之生命发展的重要“实践”。
叶澜教授领衔开创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让我们认识教育实践对于学生、教师的生命发展价值,重新认识理论与实践丰富、复杂的关系,体悟教育研究之实践本身的变革,对于研究者的生命发展价值。
丛书展示了中国教育学人系统重建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历程。
内容简介:
《研究主体:体制化时代教育学者的学术立场与生命实践》:学术立场的“有无”之争,涉及的是关于研究过程中的价值涉入问题。即研究主体在研究过程中,能否将自我的立场问题排斥在研究过程之外,真正做到“价值无涉”。这既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几乎是每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都必然面临的问题。
摘要:
    第一节背景与问题
    
上世纪末期,西方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在用冲突理论解释暗藏于“技术—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矛盾时说:“目前所有工业化社会都将这一部门建筑在有效经营基础之上,即为了获得效益,尽量把工作分解成按成本核算的最小单位。这种围绕专业和科层组织建立的轴心结构本身是一个官僚主义合作体系。其中的个人也必然被当作‘物’,而不是人来对待(用社会学术语说,此处人的行为受到‘角色要求’的调节),成为优选限度谋求利润的工具。一句话,个人已消失在他的功能之中。”[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26.效率至上几乎是一种组织通病。当这种对人的功能的需要和索取超过了对人之内在价值、尊严和兴趣的尊重,体制与人之间的矛盾便逐步显现。正因如此,在一个“体制化时代”中,探究体制与人、从而与学术研究的复杂关系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体制化时代的“学术体制”问题
    
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之为“体制化时代”,可以视为对这个时代制度文化和精神气质的“写实”。近一个世纪前,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MaxWeber)在题为《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中,对“我们的历史处境”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作出了这样的诊断:“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知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已自社会生活隐没,
    
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一个超越世界,或者流于个人之间直接关系上的一种博爱。”[德]马克斯·韦伯著,钱永祥等译.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0.时隔60多年之后,被誉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的美国学者麦金泰尔(AlasdairMacIntyre)在其代表作《追寻美德》中宣称:“当代世界观主要是韦伯式的世界观。”[美]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著,宋继杰译.追寻美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37.
    
在很多人看来,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和“理性化”进程对于中国而言应当是一个“他者”的问题。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原本就是非宗教性的,是天然“缺魅”的。但事实上,非宗教性并不简单等同于“缺魅”。如果我们承认古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中并不缺乏超越性的话,那么,就必须承认,一种超越于西方所谓的“理性”之上的隐秘力量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不天然地缺失。只不过,正如有学者明确指出的,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超越性力量是内在地镶嵌在世俗性之中的。许纪霖主编.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36.晚清之后,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道”、“天命”、“天理”等理念的
...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背景与问题 
一、体制化时代的“学术体制”问题 
二、学术“体制化困境”的教育学思考 
第二节释题 
一、主体与研究主体 
二、学术立场 
三、生命实践 
四、学术体制 
第三节论证 
一、为什么是研究主体? 
二、为什么是“学术立场”? 
三、为什么是“生命实践”? 
第四节研究预期 
一、思考学术、学科危机的另一种视角 
二、对“学术”与“生命”另一种关系态的尝试性建构 
三、对教育学者生存方式与学术实践的深度追问 
第五节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术转型与学术的体制化历程 
二、关于体制与学术研究 
三、关于中国教育学史 
四、关于体制化时代的教育研究以及中国教育学者的生存境遇 
第二章教育学体制化的中国历程 
第一节现代学术转型与学术体制的建立 
一、知识分类体系的转变与大学学科体系的奠基 
二、现代大学体制的建立:学术转型的制度性确认 
第二节学科建制与中国教育学的体制化 
一、教育学学科建制的历程 
二、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建制 
第三章作为学术“公众论题”的“体制化问题” 
第一节体制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一、职业化:学者生存方式的转变 
二、专业化:学科边界的建构 
三、科层化:学术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二节沉重的翅膀:破解“体制化困境”的理论设计 
一、“跨学科” 
二、“反学科” 
三、“公共知识分子”话语的崛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