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药性寒热差异的生物学表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药药性寒热差异的生物学表征

68 5.3折 128 九品

仅1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肖小河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肖小河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11
  • 版次 1
  • ISBN 9787030288462
  • 定价 1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11页
【内容简介】
中药药性理论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书主要从热力学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ThermodynamicOutlookonChineseMedicine),创建了一套可用于中药寒热药性评价的方法体系(包括冷热板示差法、微量量热法和药性循证医学分析法),从体外到体内、从实验到临床,较系统地考察了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热)变化即热活性及其不同寒热药性中药的干预效果,初步揭示了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性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科学性,为审视和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持。
【作者简介】
肖小河,1963年生,博士,解放军第三○二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医学中心主任,全军中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面向临床的中药标准化与合理用药研究,创立“中药大质量观”、“药性热力学观”,形成了系列原创性的中药研究思路和关键技术。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等课题20余项;主持研发系列肝病特色药物和军队特需药物,获国家新药证书1个,新药临床批文4个;获国家和部省级成果奖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申报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获授权7项:在《中国科学》、《药学学报》、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0余名。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前言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中药药性的基本涵义及研究意义
第一节中药药性基本涵义概述
第二节中药药性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中药寒热药性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中药药性文献的信息挖掘
第二节中药寒热药性的实验研究概况
第三节中药药性的临床研究概况
第四节近年来药性研究的新观点新学说
第五节中药药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第三章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的提出及要义
第一节中医药学与热力学的关联分析
第二节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的基本涵义
第四章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节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基本模式一
第二节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基本策略
第三节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主要方法
第二篇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
第五章冷热板示差系统的研制
第一节冷热板示差法原理与仪器设计
第二节冷热板示差系统的方法学考察
第六章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不同“寒热”动物模型的寒热属性考察
第一节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寒热“体质”模型的寒热属性考察
第二节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肾阳虚和肾阴虚模型寒热属性考察
第三节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胃寒证和胃热证模型寒热属性考察
第七章不同寒热中药对正常动物温度趋向性的干预作用
第一节基于正常动物的大黄和附子温度趋向性差异考察
第二节基于正常动物的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温度趋向性差异考察
第八章不同寒热中药对不同模型动物温度趋向性的干预作用
第一节基于体质动物模型的红参和西洋参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第二节基于体质动物模型的生晒参和参花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第三节基于体质动物模型的黄连不同炮制品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第四节基于体质动物模型的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第五节基于体质动物模型的左金丸及其类方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第六节基于胃寒/胃热病理模型的左金丸及类方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第九章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研究小结
第三篇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
第十章生物热动力学法简介
第一节生物热动力学法检测原理
第二节生物热动力学法的方法学考察
第十一章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不同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第一节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人参叶和人参花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第二节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人参和西洋参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第三节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角甲类动物药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第四节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黄连不同炮制品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第五节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第六节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左金丸及其类方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第七节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黄连及其主要组分配伍研究
第十二章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研究小结
第一节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不同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结果比较
第二节生物热动力学法与冷热板示差法的比较分析
第四篇基于循证医学分析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
第十三章基于慢性乙型肝炎和循证医学分析的中医方药寒热属性研究
第一节用于药性研究的循证医学分析方法简介
第二节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寒热辨证分型研究
第三节基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则“热者寒之”科学基础研究
第四节慢性乙型肝炎现代检测指标与中医临床用药寒热属性的相关分析
第五节基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寒热药性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
第十四章基于循证医学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研究小结
第五篇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阶段总结
第十五章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模式的探索
第十六章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
第一节在不同生物水平的寒热药性研究结果
第二节在不同物质水平的寒热药性研究结果
第三节炮制对中药寒热药性的影响规律
第四节配伍对方药寒热属性的影响规律
第十七章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实验操作规程
第一节冷热板示差法实验操作规程
第二节生物热动力学法实验操作规程
第十八章中药药性现代研究的几点体会
附录课题组发表的有关药性研究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