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丛书 10本合售 (净重8斤左右)
具体标题请看图,新城论已卖
¥
208
九品
仅1件
作者陈璟、杨开忠 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
装帧其他
货号5一2右
上书时间2024-12-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璟、杨开忠 著
-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
-
ISBN
9787501170975
-
定价
33.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纸张
其他
-
丛书
中国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 【内容简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0433002)资助。 突出了供应链管理对区域物流分工的影响,丰富了供应链管理的成本意义、区域物流分工及其演化等内容,并更多地涉及中国物流发展实际。
- 【目录】
-
《人力资源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框架
1.2.1 基本假定
1.2.2 逻辑
1.2.3 篇章结构
1.3 研究方法
1.4 困难与条件
1.5 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2章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研究综述
2.1 增长理论及其对区域差异的研究
2.1.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2 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2.1.3 新古典增长理论
2.1.4 新增长理论
2.1.5 关于国家间收入差别的其他文献
2.2 贸易理论及其对区域差异的研究
2.2.1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2.2.2 赫克歇尔一俄林一萨缪尔森的贸易模型
2.2.3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
2.3 发展经济学对区域差异的研究
2.4 区位论与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差异的研究
2.4.1 区位论
2.4.2 区位论的新发展
2.4.3 新经济地理区域理论
2.4.4 新经济地理区域理论的新发展
第3章 人力资本及其经济涵义
3.1 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与先驱者的贡献
3.2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概念的辨析
3.3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
3.3.1 人力资本形成与计量
3.3.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
3.3.3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研究
3.3.4 人力资本定价与产权研究
3.4 人力资本理论面临的挑战及其新发展
3.4.1 筛选假设理论
3.4.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3.4.3 社会化理论
3.5 人力资本的经济涵义
第4章 关于中国区域差异问题的重要经验研究
4.1 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水平变动的实证研究
4.2 对于区域经济差异原因的探讨
4.3 关于区域差距协调问题的争论
4.4 本书关注的重要经验事实
4.4.1 在中国,区域人力资本存量与人均GDP水平、人均工资水平呈现为正相关的关系
4.4.2 中国各阶层农民文化程度与其收入有正相关关系
4.4.3 中国各省区,尤其是沿海与内地人力资本水平存在差异
4.4.4 中国沿海与内地就业结构存在差异
4.4.5 中国各省区人力资本投资存在差异
4.4.6 中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
第5章 交易成本、迁移成本、人力资本形成和区域经济差异:一个空间均衡模型
5.1 引言
5.2 空间均衡模型
5.2.1 基本假设
5.2.2 消费者行为
5.2.3 生产者行为
5.2.4 均衡条件
5.2.5 比较静态分析
5.3 模型的主要结论及其引申涵义
5.4 政策建议
5.4.1 建立统一的商品与货币市场,降低交易成本
5.4.2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针对落后地区与贫困家庭教育的援助
5.4.3 消除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降低迁移成本
附录1:模型中各参数和变量的含义
附录2:消费者总效用函数的导出
附录3:均衡条件
第6章 落后地区人力资本依托型的发展路径——以西部为例
6.1 西部人才开发中的问题
6.1.1 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
6.1.2 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
6.1.3.人力资本的运用不充分
6.2 西部人才开发环境建设
6.3 西部人力资本依托型发展路径探讨
6.3.1 重视公共教育
6.3.2 实现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
6.3.3 降低迁移成本,帮助人们获得在“干中学”中积累人力资本的机会
6.3.4 提高西部民众参与区域和自身发展决策的权力与能力
6.3.5 关注贫困人口,尤其是母亲和儿童实现发展的能力
6.3.6 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案例一:西部支教者和他的学生们的故事
案例二:北京市延庆县山区的生态移民与生态补偿问趣
参考文献
后记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差异》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经济活动空间不均衡分布:“先天”还是“后天”
1.1.2 地区差异的理论解释
1.1.3 新经济地理学对区域差异的解释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异的理论模式
2.1 劳动力流动与城乡差异理论模式
2.1.1 刘易斯和费一拉尼斯的二元结构发展模型
2.1.2 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
2.2 新古典框架下的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异
2.2.1 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劳动力流动
2.2.2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劳动力流动
2.3 报酬递增理论框架下的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异
2.3.1 循环累积因果论
2.3.2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2.3.3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式
第三章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差异
3.1 引言
3.2 中国的城乡差异
3.2.1 城乡收入差距的总体趋势
3.2.2 分地区城乡收入差距
3.2.3 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剖析
3.3 中国的区域差异
3.3.1 沿海一内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3.3.2 沿海与内地收入差距的变动
3.3.3 对外开放与区域差异
3.3.4 对中国区域差异的解释
3.4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
3.4.1 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3.4.2 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动态特征
3.4.3 沿海与内地工农业从业人员的分布
3.5 制造业的地区集聚
3.5.1 制造业在沿海地区的集聚
3.5.2 制造业集聚的动态演变
第四章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观点
4.1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4.1.1 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
4.1.2 阿瑟的路径依赖与“锁定”
4.1.3 经济活动的不可分性及空间不可能性原理
4.1.4 D—S垄断竞争模型及其应用
4.1.5 新经济地理学思想的演进
4.2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综述
4.2.1 新经济地理学的特征
4.2.2 新经济地理学的集聚力和分散力
4.2.3 新经济地理学的累积循环过程
4.2.4 新经济地理学与复杂科学的比较
4.3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对地区差异的认识
4.3.1 核心一边缘模型的的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差异
4.3.2 胡大鹏模型的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异
第五章 劳动力有限流动下的区域与城乡差异模型
5.1 “空间理性”概念的引出
5.1.1 “有限理性”的概念
5.1.2 有限理性的“区域人”与“空间理性”
5.1.3 “空间理性”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
5.2 劳动力有限流动下的区域与城乡差异模型
5.2.1 假设条件
5.2.2 消费者行为
5.2.3 生产者行为
5.2.4 劳动力流动
5.2.5 模型方程
5.2.6 模型的简化:区域内两城市对称情形
5.3 模型模拟结果
5.3.1 全球化进程对区域差异的影响(贸易成本率的变化)
5.3.2 沿海与内地贸易壁垒对区域差异的影响(运输成本率的变化)
5.3.3 政策限制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差异(迁移限制系数的变化)
5.3.4 区域内自由贸易
第六章 新经济地理学对中国区域差异的认识
6.1 引言
6.2 对外开放与区域差异
6.3 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差异
6.4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差异
6.5 区域内自由贸易与区域差异
6.6 模型与现实的契合点
6.7 与以往研究结果的异同
第七章 解决中国二元经济的对策研究
7.1 模型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7.1.1 对外开放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结果
7.1.2 减小区域间贸易成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结果
7.1.3 政府减弱对劳动力流动限制的作用
7.1.4 培育城市群对区域差异的作用
7.2 模型的政策含义
7.2.1 对外开放:在发展与地区差异之间寻求平衡
7.2.2 区域一体化:缩小区域差距的可能选择
7.2.3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7.2.4 城市群: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内容总结
8.1.1 对外贸易成本的变化对区域差异的影响
8.1.2 区域间贸易成本的变化对区域差异的影响
8.1.3 政府限制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异的影响
8.1.4 区域内自由贸易对区域差异的影响
8.2 研究成果
8.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国际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国际城市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产物
1.1.2 国际城市是国际产业转移和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区域更迭的必然结果
1.1.3 国际城市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国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2.1 国际城市的概念体系
2.1.1 国外学者对世界城市概念的描述
2.1.2 国内学者对国际城市概念的认识
2.1.3 本书对国际城市概念的界定
2.2 国际城市的判别标准与职能特征
2.2.1 国际城市的判别标准
2.2.2 国际城市的职能特征
2.3 国际城市的职能分类、等级体系与空间布局形态
2.3.1 国际城市的职能分类
2.3.2 国际城市的等级体系
2.3.3 国际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
第3章 国际城市的驱动力量与外部环境
3.1 国际城市形成的外部推力: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
3.1.1 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概念与内涵
3.1.2 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轨迹
3.1.3 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规律
3.1.4 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与国际城市的形成
3.2 国际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科技创新
3.2.1 技术创新的概念与意义
3.2.2 技术创新与经济长波
3.2.3 技术创新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
3.3 国际城市形成的外部环境:城市群、城市带
3.3.1 城市群、城市带的概念与特征
3.3.2 城市群、城市带的发展阶段与形成机制
3.3.3 城市群、城市带形成的战略意义
3.3.4 世界著名城市群、城市带及其对应的国际城市
第4章 国际城市的形成机制
4.1 国际城市形成的内在机制
4.1.1 企业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
4.1.2 城市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
4.1.3 城市群、城市带的磁场效应与国际城市的形成
4.2 国际城市形成的导向机制
4.2.1 国际城市形成的市场导向
4.2.2 国际城市形成的政府导向
第5章 国际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形成路径
5.1 国际城市的发展模式
5.1.1 产品经济模式与环境经济模式
5.1.2 外生式发展模式与内生式发展模式
5.1.3 国际城市的经营模式
5.2 国际城市的形成路径
5.2.1 国际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5.2.2 国际城市的形成路径
第6章 中国国际城市发展的实践
6.1 中国国际城市发展的时代背景
6.1.1 中国的城市化高速推进,城市体系已然形成
6.1.2 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城市带迅速崛起
6.1.3 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业基地
6.2 中国国际城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6.2.1 中国国际城市发展的现状
6.2.2 中国国际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3 中国国际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6.3.1 中国国际城市发展的思路
6.3.2 中国国际城市发展的对策
第7章 大连国际城市发展个案研究
7.1 大连国际城市发展的现状、优势与问题
7.1.1 大连国际城市的发展现状
7.1.2 大连国际城市的发展优势
7.1.3 大连国际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7.2 大连国际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形成路径
7.2.1 大连国际城市的发展模式
7.2.2 大连国际城市的形成路径
7.3 大连国际城市的发展对策
7.3.1 依托辽中南城市群,发展城市体系
7.3.2 扩展城市地域范围,增大中心城市规模,强化中心城市功能
7.3.3 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拓展城市建设产业 链
7.3.4 挖掘区位和港口优势,发展物流产业和港口经济
7.3.5 依托环境优势,发展贸易、旅游、会展业
7.3.6 外生式模式与内生式模式并重,加快国际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新城论》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理论篇
第一章 新城的概念和国外新城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新城的概念
一、新城定义与新城定律
二、什么是新城
第二节 新城的起源
第三节 第一代国际新城的经验与教训
一、以英国新城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城
二、第一代新城的主要成就
三、第一代新城的成功经验
四、第一代新城受到的批评和教训
第四节 第二代和第三代国际新城建设的经验
一、英国第二、第三代新城建设经验
二、法国新城建设的经验
三、美国新城建设的经验
四、日本新城建设的经验
五、(前)苏联新城建设的经验
第二章 中国新城规划和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中国城市目前的发展概况
一、目前中国城市的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二、2002年中国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动态变化
三、城市居民收入、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动态
第二节 中国城市发展中最受关注的问题
一、近年对信息产业及区域发展研究的情况
二、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对大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四、产业集群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关系
第三节 城市规划现状与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二、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大城市发展阶段的国际比较
一、中国大城市发展中提出的现实问题是什么
二、目前外国大城市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是什么
三、外国大城市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基本经验、教训、启示是什么
四、国外大城市区域发展模式比较:大城市连绵区模式和都市圈
五、中外大城市社会发展比较
第五节 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应研究的问题
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城市发展战略
三、城市化与城市精神文化
四、国际城市化问题
五、全球化与城市的未来
六、变化的文化价值观与中国当代建筑文化
第二部分 实践篇之一:北京的新城建设与规划
第一章 北京城市历史
第一节 北京市概况
第二节 北京城市历史演变与名城保护
一、石器时代的定居生活
二、建城之始
三、都城的变迁
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五、北京旧城中轴线
第二章 北京新城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全球视野中的北京
一、国家首都的国际比较
二、世界城市
第二节 北京城市的空间发展
一、空间发展问题分析
二、空间发展问题的根源分析
第三节 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与职能分析
一、北京城市发展的总目标
二、北京城市发展目标下的城市职能
三、城市职能空间分布的总体构想
第四节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条件与规模判断
一、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条件
二、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规模判断
三、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第三章 北京新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第一节 北京建设新城成为一种客观要求
一、对北京周围区县城镇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
二、卫星城规模过小,与市区相比缺乏吸引力
三、建设新城势在必行
第二节 北京新城将会是什么样
一、共性分析
二、个性分析
第三节 北京新城战略规划模式选择——协调共赢的规划体系
一、多个组团,需要协调共赢战略
二、资源不平衡,需要协调共赢战略
三、由卫星城和开发区过渡到开发建设新城,协调共赢战略
四、新城协调共赢战略规划是实施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第四章 北京新城开发建设研究
第一节 新城开发建设的指导原则和目标
一、新城开发建设的指导原则
二、新城开发建设目的和目标探索
第二节 新城开发建设基本依据
一、顺义
二、通州
三、亦庄
四、永乐店镇
第三节 新城空间的综合性、多样化开发建设
一、新城规划用地和人口规模
二、新城空间开发建设项目定义
三、新城开发建设范围
四、新城开发建设内容
五、法规、组织机构和科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六、开发建设要求
第四节 新城试点建设组织机构与协调机制探索
一、新城试点建设组织机构
二、新城试点建设协调机制探索
第五章 北京新城建设的融资问题
第一节 国外新城建设与融资的经验
一、英国——中央政府主导
二、法国——中央政府承担主要费用
三、日本——多方筹资
四、小结与启示
第二节 北京新城的融资思路分析
一、项目总体状况分析
二、顺义
三、通县
四、怀柔
第三节 北京新城的招商引资项目研究
一、通州项目招商融资
二、顺义项目招商融资
三、亦庄项目招商融资
第六章 调查报告
第一节 通州新城建设基础调研报告
一、通州区基本情况
二、交通条件
三、产业发展现状
四、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五、基础设施条件
六、水资源总量与利用现状
七、开发区
八、城市发展空间
九、通州作为北京新城发展的有利条件
十、通州建设北京新城的制约因素
十一、未来新城的功能
十二、结论与建议
第二节 顺义新城建设基础调研报告
一、顺义区发展现状分析
二、顺义区建设新城的综合评价
三、建议
第三节 亦庄新城建设基础调研报告
一、亦庄新城的建设基础
二、未来发展前景
三、基本结论和评价
第三部分 实践篇之二:珠海的新城规划与建设
第一章 建设珠海金湾新城是21世纪的战略抉择
第一节 为什么要建设珠海金湾新城
一、金湾新城是珠海市城市发展新阶段的标志
二、金湾区现代化示范城区定位
第二节 金湾新城将是什么样
一、优势条件
二、新城战略目标
三、新城规模
四、实践科学发展观
第三节 金湾区建设现代化示范城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现代化”的内涵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新潮流
三、金湾区在大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四、建设现代化示范城区的战略思路
五、建设现代化示范城区的优势以及限制性因素分析
第四节 金湾区建设现代化示范城区的空间战略规划
一、珠海市历次总体规划回顾
二、金湾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金湾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四、金湾区建设现代化示范城区的空间结构和应处理好的几组关系
五、金湾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六、规划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第二章 金湾区的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珠海地域开发战略及产业集群分区发展方向
一、联港工业板块
二、临港工业板块
三、平沙工业板块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
一、金湾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二、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三、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四、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发展规划
第三节 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与主要工业部门发展和布局
一、工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二、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规划目标
三、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规划与政策建议
四、现代化工业布局的模式:建设工业园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第四节 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工业内部结构调整
二、工业区位布局
三、工业发展实现手段
第五节 现代物流业及物流产业集群空间布局规划
一、加入WTO为我国物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金湾区构筑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优势条件
三、金湾区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面临的挑战
四、物流产业集群空间布局规划目标和政策建议
第六节 金融与贸易发展
一、金湾区金融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现代化金融业的政策思路
三、金湾区发展现代化商贸流通业的战略背景
四、金湾区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五、金湾区发展现代化商贸流通业的政策建议
六、现代化示范农业发展思路
第七节 金湾区新城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一、金湾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二、产业集群与板块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三、金湾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思路
第八节 旅游业发展与主要旅游区
一、背景与条件
二、金湾区旅游发展现状和目标、战略
三、旅游开发规划
四、金湾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三章 金湾区主要基础设施与布局
第一节 金湾区城市交通设施与布局
一、规划的目标和期限
二、交通设施与布局
三、实施交通规划的对策与措施
第二节 金湾区能源供应与电力建设
一、能源供应及电力设施现状
二、能源需求预测分析
三、能源建设规划
四、城市供气管道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五、电力建设规划要点
第三节 金湾区水资源开发与水利工程
一、金湾区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现状
二、金湾区水资源需求预测
三、金湾区水资源利用规划
四、金湾区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要点
第四节 金湾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措施建议
一、改革投融资体制,扩大资金来源渠道的必要性
二、改革投融资体制的原则
三、投融资改革模式
四、成本与效益分析
第四章 金湾区土地利用战略规划
第一节 金湾区未来发展的最大比较优势在于土地资源
一、金湾区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量比较大
二、金湾区拥有不断增长的土地资源
三、金湾区的土地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区位优势
四、金湾区基础设施条件良好,有优美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未来金湾区土地利用的基本思路
第五章 金湾区建设现代化示范城区指标体系研究与测算
第一节 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与测算
一、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二、珠海金湾区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估
三、金湾区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第二节 金湾区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城区”指标体系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城区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及难点
三、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城区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框架
四、金湾区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城区指标体系
五、金湾区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城区指标体系的应用
第三节 金湾区绿色GDP的测算
一、绿色GDP的基本概念
二、绿色GDP测算理论的国际背景
三、我国绿色GDP核算模式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四、各种主要绿色GDP核算模式比较
五、绿色GDP的计算公式及指标含义
六、金湾区绿色GDP编制结果
七、建议
第六章 金湾新城建设思路与运作方案研究
第一节 新城建设思路
第二节 新城需要协调共赢战略规划
第三节 新城开发建设国内外招标方案
一、新城开发建设的指导原则
二、新城开发建设目的和目标
三、新城规划用地和人口规模
四、金湾主城规划思路和分期建设方案
五、金湾区三个组团规划思路和分期开发建设方案
六、开发建设金湾新城的定义
七、开发建设范围
八、开发建设内容
九、法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组织形式
十、开发建设要求
第四节 新城开发建设组织机构与协调机制
一、新城开发建设组织机构
二、新城开发建设协调机制
第五节 可借鉴的外国新城建设组织机构协调机制与融资经验
参考文献
……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中国土地退化与贫国问题研究》
《公司融资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制:缘起·失灵·改进》
《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空间组织与城市物流》
《旅游空间结构的理论与应用》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