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
  • 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
  • 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
  • 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
  • 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
  • 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
  • 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
  • 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
  • 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
  • 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

馆藏图书,品相不错。

99 6.3折 158 九品

仅1件

辽宁沈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万方浩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5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5-01-03

海波书屋的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自定9品,仔细看图,不明之处详询。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万方浩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5
  • 版次 1
  • ISBN 9787030309129
  • 定价 15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89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在重点论述入侵生物检测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际标准、我国主要进境植物及农产品的检疫对象、外来入侵生物普查与监测方法的基础上,以严重威胁与危害我国农林业的39种重要入侵物种为对象,根据不同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与行为学的特征与特性,针对性地介绍不同入侵物种的快速检测技术;根据不同入侵物种的扩散与传播途径及方式,重点介绍野外跟踪监测技术;根据不同入侵物种的发生与危害特点,论述不同入侵物种的快速诊断技术平台与跟踪监测体系。这些成果为发展入侵生物的检测技术和野外监测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既可供从事生物安全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从事动植物检疫和农业、林业的科研人员、行政官员及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为广大公众了解生物入侵知识、为政府部门采取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行动提供指导依据。
【作者简介】
  万方浩 博士,男,1956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入侵、昆虫生态、生物防治研究。

  

  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及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生物入侵分会主任、华南农业大学丁颖讲座教授、西南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同时出任枟生物安全学报枠主编(之一),枟昆虫学报枠副主编,枟中国农业科学枠、枟生物多样性枠、枟中国生物防治枠、枟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枠、枟环境昆虫学报枠、枟中国农业生态学报枠、枟昆虫知识枠和枟植物保护枠等刊物编委。曾任国际生物防治组织亚太地区学会(IOBC/APRS)副主席。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生物入侵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已完成的项目主要有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2002CB111400)(首席科学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业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2006BAD08A18)、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紫茎泽兰的控制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2005DFA31090)、农业部专项“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早期预警与综合治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面上项目“外来入侵生物风险预警及对生态经济影响评估”(2003DIB3J108)。目前承担的项目主要有“973”计划项目“重要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机制与监控基础”(2009CB119200)(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Q型烟粉虱优势寄生蜂的竞争性互作及稳定性控制机制”(30930062)、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安全性考察”(2006FY111000)
【目录】


前言(I)

前言(II)

第一章 入侵生物的检测与诊断: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检测技术及应用

第三节 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诊断的网络化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主要进境植物及农产品的检疫对象及除害处理措施

第一节 中国大陆进境植物检疫的监管体系及截获有害生物概况

第二节 中国大陆主要进境植物及农产品的检疫对象与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入侵生物的调查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入侵节肢动物的调查技术与方法

第二节 入侵植物病原微生物的调查方法与技术

第三节 入侵植物的调查技术与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I 调查样本代码及编号方案

附录II 野外调查数据在PDA上的录入与远程无线传输的使用说明

附录III 野外考察数码照片的GPS坐标化方案

附录IV 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系列表

第四章 入侵生物检测与监测技术的EPPO标准

第一节 国外检疫性有害生物检测与监测的技术标准

第二节 检疫性有害生物检测与监测技术标准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麦矮腥黑穗病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第五节 生物测定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六章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第五节 形态学鉴定

第六节 分子验证与比较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大豆疫霉病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八章 苜蓿黄萎病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九章 大豆南方茎溃疡病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十章 梨火疫病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I

附录II

第十一章 亚洲梨火疫病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十二章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I

附录II

第十三章 香蕉细菌性枯萎病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十四章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十六章 马铃薯环腐病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十七章 木质部难养菌病害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十八章 柑橘溃疡病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十九章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烟草环斑病毒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番茄环斑病毒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李痘病毒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第五节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苹果锈果类病毒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第五节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十四章 啤酒花矮化类病毒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第五节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 葡萄黄痘类病毒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第五节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六章 松材线虫的检测与监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第五节 监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七章 香蕉穿孔线虫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八章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十九章 马铃薯金线虫和马铃薯白线虫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十章 奇特伍德和法拉克斯根结线虫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症状识别

第三节 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十一章 红棕象甲的监测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幼虫危害症状及取食声音的监测

第二节 性信息素诱捕

第三节 食物诱饵

第四节 黑光灯诱捕

参考文献

第三十二章 红火蚁的监测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中国红火蚁发生概况

第二节 红火蚁在中国大陆适生区域预测

第三节 中国大陆红火蚁入侵和传播扩散规律

第四节 红火蚁的监测技术与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十三章 稻水象甲的监测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稻水象甲的危害现状

第二节 稻水象甲的鉴别监测方法

第三节 稻水象甲监测技术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十四章 烟粉虱的检测监测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烟粉虱的危害现状及其监测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烟粉虱与近似种的鉴别技术与方法

第三节 烟粉虱不同生物型的检测技术与方法

第四节 烟粉虱监测技术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十五章 红脂大小蠹的监测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红脂大小蠹的危害现状

第二节 红脂大小蠹的鉴别方法

第三节 红脂大小蠹的监测技术与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十六章 苹果蠹蛾的检测监测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苹果蠹蛾检测的形态识别及鉴定方法

第二节 苹果蠹蛾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cr方法

第三节 苹果蠹蛾的监测与检测的抽样和调查方法

第四节 苹果蠹蛾的监测技术和方法

第五节 苹果蠹蛾发生动态监测的抽样调查的技术和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十七章 西花蓟马的检测监测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西花蓟马的危害现状及其监测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西花蓟马形态学鉴别技术与方法

第三节 西花蓟马的快速检测技术与方法

第四节 西花蓟马野外调查技术

参考文献

第三十八章 主要实蝇类害虫的检测监测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橘小实蝇的监测技术与方法

第二节 瓜实蝇的监测技术与方法

第三节 番石榴实蝇的系统监测调查及检测技术与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十九章 螺旋粉虱的检测监测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螺旋粉虱的形态鉴别

第二节 螺旋粉虱的田间危害监测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自定9品,仔细看图,不明之处详询。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