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15.4 九品

仅1件

河南鹤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平 著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寅1-1-8

上书时间2024-06-27

浚县同舟书店网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平 著
  •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6
  • 版次 1
  • ISBN 9787500591016
  • 定价 2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49页
  • 字数 197千字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然而,与消费品制造业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产业结构低度化、专业化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及制度环境不配套等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振兴和发展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视角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成因及对策,为振兴和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理论参考。全文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 一、确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基础 首先,对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和产品范围做出严格界定,并按国际产业划分标准进行对应转化,以便为以后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提供统一的标准;其次,考察了装备制造业的特征、地位和作用,发现装备制造业不仅是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产业,也是我国工业化现阶段的主导产业,同时还构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再次,为了把握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动态地考察了全球范围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发现装备制造业在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最后,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模型和评价方法进行述评,重点介绍了波特的钻石模型和Dong—Sung Cho模型,并归纳出产业环境评价法、产业因子评价法、产业生产率评价法和产业进出口贸易法四种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为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打下了基础。

  二、对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 借鉴四种评价方法和Daniel F·Burton的分析框架,设计出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重点从产业竞争力结果、产业竞争力表现和产业竞争力实质三方面对中国、美国和日本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与综合评价。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总体上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但是劳动相对密集的金属制品业和起步较早的电气机械及器材设备制造业与它们的相对差距较小。在找出差距的基础上,最后构建一个关于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来源的研究模型,为多层次、多方面提升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一个分析框架。

  三、对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研究 产业结构升级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中最重要的直接来源。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严重低度化,这大大制约了装备制造业的整体运行质量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结构升级是改变这种落后状况的基本战略。在深入考察我国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后指出,结构升级战略必须立足于比较优势,发展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从产业集群视角探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提升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产业集群不仅仅是一种企业的空间集聚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加以战略应用,从而能够大大提高产业竞争.力。通过对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特性和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进行剖析,发现装备制造业具备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条件,这为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理论铺垫。循此思路,首先分析产业集群对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然后总结和归纳国外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特征及趋势。接着阐述我国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提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的思路及对策。

  技术创新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决定性因素。在分析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从创新方法、组织模式、引进载体三个视角比较分析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模式,提出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分别从创新投入、技术转化、创新绩效、创新支撑四个角度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据此提出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

  从国有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历程得知,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相对落后的深层次原因,除了技术层面外还存在严重的制度问题。通过对美国、日本和德国装备制造业制度变迁对其竞争力提升经验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比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业与加工制造业的制度变迁,总结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制度环境存在的主要缺陷,并提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路径。
【作者简介】
刘平,男,1978年9月生,湖南南县人。2005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期间师从杨公朴教授。现任职于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经济研究所,主要研究兴趣为产业经济学、竞争力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近年来,已公开发表《主导产业选择视角下中国装备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装备制造业概述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的界定和特征

 第二节 装备制造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第三节 装备制造业的国内外怠体发展态势

第二章 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第一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第二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模型

 第三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第三章 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定量分析与研究结论

 第三节 竞争力来源框架:层次结构模型

第四章 结构升级: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直接来源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国际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演变模式

 第三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结构的低度化及成因

 第四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结构竞争力的提升战略

第五章 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国际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现实条件

 第四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战略

第六章 技术创新: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决定因素之一

 第一节 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内在机理

 第二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第三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提升

第七章 制度变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决定因素之二

 第一节 国际比较:日、德、美三国的经验

 第二节 国内比较:装备制造业与加工制造业

 第三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制度缺陷

 第四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制度竞争力的提升战略

第八章 装备制造业典型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分析——以上海电站成套设备制造业为例

 第一节 国际电站成套设备行业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上海与国外电站成套设备行业竞争力的比较

 第三节 上海电站成套设备行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第四节 上海电站成套设备行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