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
  • 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
  • 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

2.8 九品

仅1件

河南鹤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靳一 著;喻国明 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十1-4-1

上书时间2024-05-23

浚县同舟书店网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靳一 著;喻国明 编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9
  • 版次 1
  • ISBN 9787010054414
  • 定价 1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49页
  • 字数 200千字
【内容简介】
有些东西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当它正常存在的时候我们才对它全无感觉,但是当它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感到它须臾不可失去的珍贵。大众媒介公信力便属于这样一种东西。
实际上,大众媒介公信力这一概念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在我国大陆的新闻传播学术界有了较多的提及,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就有个别的调查数据涉及这一问题,但总体上对于公信力的研究还停留在一种简单的提及和使用的层面上,缺少理论的探究、梳理和深入的专题性研究。
什么是大众媒介公信力呢?在英语中,与大众媒介公信力相对的词汇是eredibility。美国传播学者对于eredibility的理解经历了两个阶段。最早是属性说,即把大众媒介公信力视为是媒介本身一种属性,其核心是媒介的“信用”问题,研究的重心落在媒介造成社会信任的种种特质上。二是关系说,后来的学者们发现,前者对于公信力的理解虽然和eredibility的原义比较相近,但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公信力不仅仅是媒介的一种属性,更多的是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关系。
【作者简介】
靳一,1976年生。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199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师从喻国明教授,2002年获博士学位。现在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研究方法、媒介与社会发展、媒介经济等。
【目录】
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现状与问题(代序)
第1章绪论
1.1先题考虑及研究动机
1.2研究目的
1.3论文架构
1.4主要研究概念的说明

第2章文献探讨
2.1可信度研究的社会历史脉络
2.2媒介可信度测量表的发展历程
2.3中国媒介可信度研究现状
2.4本章小结

第3章研究论题和研究设计
3.1研究论题及使用方法和步骤
3.2问卷设计、数据样本和分析工具
3.3本章小结

第4章对媒介公信力概念的梳理和解析
4.1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与相应概念内涵的拓展
4.2对公信力相近概念的辨析
4.3对媒介公信务基本内涵的解析
4.4媒介信任在大众媒介体系中的坐标
4.5媒介公信力的维系和调控方式
4.6本章小结

第5章中国媒介公信力证判准则解析
5.1中国公众对媒介的角色期待
5.2“媒介公信力评判准则重要程度量表”的设计思路
5.3“重要程度量表”的具体设计
5.4“重要程度量表”的具体设计
5.5本章小结

第6章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的建立
6.1“媒介公信力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
6.2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指标的第四次甄选
6.3本章小结

第7章基于本次调查样本的媒介公信力测评
7.1中国大众媒介整体公信力测评
7.2不同种类媒介、不同新闻类别的公信力测评
7.3本章小结

第8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国内学者对公信力影响因素的论述
附录二通过网络或面访得到的部分有关媒介公信力看法的资料
附录三样本具体构成情况
附录四媒介评价组间差异的多重比较
附录五新闻类别公信力测评组间差异的多重比较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