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20世纪30年代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20世纪30年代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20世纪30年代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20世纪30年代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20世纪30年代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20世纪30年代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20世纪30年代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20世纪30年代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20世纪30年代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20世纪30年代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

106 九品

仅1件

江苏连云港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刚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三加四柜前

上书时间2024-07-16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刚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11
  • 版次 1
  • ISBN 9787010103723
  • 定价 4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9页
  • 字数 27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20世纪30年代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研究视角的独特性。本书以“语境”作为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问题,它的好处在于:既可以从宏观上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内外语境,回答源于西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被中国人接受和中国化;也可以从微观上探究马克思主义具体文本的解读语境。这样的研究视角在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和研究进路。
第二,认识架构的逻辑性。本书从内外语境、文本互动、思想交锋、视界融合以及语境动因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研究的主题,从而以“外”、“内”、“合”三方面建构了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源语境认识的逻辑架构。
第三,理论观点的创新性。本书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一是马克思主义是在一定的语境下产生的,早期中国知识精英也是在一定语境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二是不同路径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存在着语境差异。三是选择性传播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具有普遍性。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下提出的,等等。
第四,背景知识的转换性。本书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考察,发掘其中内含的思想性的历史,进而把历史进程中内隐的背景知识转换为论证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依据。
第五,提问方式的多样性。本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的提问不是停留在“是什么”上,而是将提问方式转变为“怎样如此”、“为什么如此”,“其内在根据怎样”等,从而在较深的层次上揭示了研究的主旨。
第六,研究方法的具体性。本书主要采用了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一是“传播模式”分析方法--七“W”模式,即回答了传播过程的七个“W”:who(谁传播)、sayswhat(传播什么)、through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whateffect(取得什么效果)、whatenvironment(传播环境)和whataim(传播意图)。二是“内史”与“外史”相结合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不仅有其内在的运行轨迹(“内史”),也要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时代氛围影响(“外史”),要“内”“外”相结合来理解。
【作者简介】
王刚,江苏连云港人,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2009年引进调入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两项,先后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目录】
导论
一、语境:一个从语用学借用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本书研究范围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和框架、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内外语境
第一节“何以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外在语境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的语境
二、原生态语境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语境下的基本原理何以需要中国化
第二节“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内在语境
一、政治经济环境:变迁与转型的十字路口
二、革命环境: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
三、思想文化:从“西学东渐”到“以俄为师
四、民族心理:从对资本主义的“认异”到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五、时代主题:革命与战争的历史拐点

第二章文本互动(上):不同路径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语境差异
第一节“以日解马”:日本语境“学理的”马克思主义
一、因缘相机:日本成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主渠道
二、学理解读:日本语境的马克思主义
三、取径东洋:马克思主义从日本语境来到中国
四、效果向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影响
第二节“以欧解马”:欧洲语境“行动的”马克思主义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什么是法国?
二、从原生态到中国态:欧洲语境“行动的”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
三、欧洲语境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第三节“以美解马”:美国语境“空想的和基督教的”马克思主义
一、留美学生为什么没有成为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
二、美国语境的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来到中国的
第四节“以苏解马”:苏俄语境“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一、革命感召:苏俄语境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引力
二、以苏解马:俄国人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
三、以俄为师:苏俄语境的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
四、语境变换:革命的成功经验也可能会“水土不服
第五节语境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营造适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宽松政治环境
二、营造适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文化环境
三、把“觅马”与语境建设结合起来

第三章文本互动(下):早期中国知识精英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
一、只鳞片爪:西学东渐语境下中国人初知社会主义
……
第四章思想交锋:马克思主义进入中语境的历程
第五章视界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范畴形成和问题的提出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化命题提出的语境动因
结语从两个不等式到两个等式:语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