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克思辩护 : 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按标题名购买,批量下载图片有时不对应,多本图片为其中一本,有问题请联系客服。
¥
42.5
6.1折
¥
70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杨耕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RJY
上书时间2024-11-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耕 著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7
-
版次
1
-
ISBN
9787303225507
-
定价
7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515页
-
字数
485千字
-
丛书
杨耕作品系列
- 【内容简介】
-
本书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现代哲学包括后现代主义这一宏大理论背景中,重新探讨它的理论主题、体系特征和当代意义,力图用新的科学和哲学研究成果重新阐释已成为“常识”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忽视、“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展开、同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与观点,重新考察了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思维逻辑。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以及卢卡奇、胡塞尔、德里达等人的思想转变,并以此为马克思辩护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重新解读。
- 【作者简介】
-
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于安徽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1991年于民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 【目录】
-
章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一 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
二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基于概念史的察与审视
一 从“唯物主义辩证法”到“辩证唯物主义”
二 从“历史科学”到“历史唯物主义”
三 从“实践人道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与理论特征
一 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 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三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征: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第四章 马克思: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一 反对形而上学与建立“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二 从人的存在出发与开辟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三 近代唯物主义的视野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一 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
二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后现代”
三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
第六章 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
一 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
二 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理论逻辑
三 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困境
第七章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与世界二重化的基础
一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二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三 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理与评价理
四 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五 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六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第八章 实践本体论:内涵、实质与意义
一 实践本身的盾特征
二 实践的本体论意义
三 实践本体论与否定的辩证法
四 斯大林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五 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六 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第九章 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三 社会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四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五 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派生形态与形态
第十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一 历史规律观念的确立:从维科到黑格尔
二 历史规律与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历史规律观念的特征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盾运动规律
四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规律的否定及其失误
第十一章 世界历史、东方社会与社会主义
一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
二 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三 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历史命运
四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方意义
五 社会主义在东方首先实现的历史必然
第十二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一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 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三 语言是现实的意识
四 重演:意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
五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六 意识形态批判
第十三章 社会批判及其核心:资本批判
一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兴起
二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从外在的价值批判到内在的科学批判
三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
四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资本批判
第十四章 社会有机体方法:社会的体分析法
一 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内涵
二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分析法
三 社会有机体的产分析法
四 社会有机体的体一要素分析法
第十五章 “从后思索”: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
一 “从后思索”:必要与可能
二 “从后思索”:客观理解与基本要求
三 “从后思索”:历史认识与科学预见
第十六章 科学抽象: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
一 科学抽象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二 从抽象到具体的基本环节:起点范畴、中介范畴与终点范畴
三 科学抽象的根本原则:历史一逻辑的统一
四 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联系与区别
第十七章 认识的反映、思维的建构与实践反思
一 思维反映存在的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
二 思维的建构:观念客体、“先验结构”与“客观的思维形式”
三 思维的反思及其作用:批判与创造的统一
四 实践反思:认识活动的根本规律
第十八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一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类活动的本原结构
二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三 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四 时间:人的生命尺度与发展空间
附录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确立和演变
附录二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形成、特征和缺陷
附录三 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
附录四 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参文献
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