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苇文丛•国学典藏•季羡林卷 人生十讲 君子如玉 真话无价 花雨满天
  • 芦苇文丛•国学典藏•季羡林卷 人生十讲 君子如玉 真话无价 花雨满天
  • 芦苇文丛•国学典藏•季羡林卷 人生十讲 君子如玉 真话无价 花雨满天
  • 芦苇文丛•国学典藏•季羡林卷 人生十讲 君子如玉 真话无价 花雨满天
  • 芦苇文丛•国学典藏•季羡林卷 人生十讲 君子如玉 真话无价 花雨满天
  • 芦苇文丛•国学典藏•季羡林卷 人生十讲 君子如玉 真话无价 花雨满天
  • 芦苇文丛•国学典藏•季羡林卷 人生十讲 君子如玉 真话无价 花雨满天
  • 芦苇文丛•国学典藏•季羡林卷 人生十讲 君子如玉 真话无价 花雨满天
  • 芦苇文丛•国学典藏•季羡林卷 人生十讲 君子如玉 真话无价 花雨满天
  • 芦苇文丛•国学典藏•季羡林卷 人生十讲 君子如玉 真话无价 花雨满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芦苇文丛•国学典藏•季羡林卷 人生十讲 君子如玉 真话无价 花雨满天

四辑一套,藏阅两宜。

48 九五品

仅1件

内蒙古赤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

版次1

印刷时间2016-01

印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上书时间2023-08-30

雨林书摊

四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扉页有藏书章
商品描述
书名:人生十讲季羡林谈人生

一代学宗季羡林的传世经典力作, 宁静淡泊,朴素优雅,珍藏典范,图文并茂,做工精良。

内容提要

季羡林先生的十堂人生课, 浓缩生命的真谛。  
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书写人生智慧的文章,共分十讲:
第一讲,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讲,做真实的自己;
第三讲,不完满才是人生;
第四讲,人间自有真情在;
第五讲,一寸光阴不可轻;
第六讲,天下好事还是读书;
第七讲,容忍是一种美德;
第八讲,怡情养性自怡然;
第九讲,人到无求品自高;
第十讲,养生无术是有术。

目录

讲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生的意义与价值002人生004再谈人生006三论人生009第二讲做真实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012我写我014我的心是一面镜子017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045第三讲不完满才是人生不完满才是人生052八十述怀05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058时间061第四讲人间自有真情在赋得永久的悔066寸草心072元旦思母079夜来香开花的时候081温馨的回忆092第五讲一寸光阴不可轻一寸光阴不可轻096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098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100成功102第六讲天下好事还是读书天下好事还是读书106坐拥书城意未足109藏书与读书111开卷有益113对我影响的几本书115我喜爱的书118第七讲容忍是一种美德容忍124世态炎凉126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128谈礼貌131糊涂一点潇洒一点133第八讲怡情养性自怡然晨趣138咪咪二世140清塘荷韵142芝兰之室146石榴花148第九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九十述怀154反躬自省163三辞桂冠170九三述怀180第十讲养生无术是有术养生无术是有术186长寿之道188老年十忌190长生不老204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8.6-2009.7.11) 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唯一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于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享年98岁。

书名:季羡林:君子如玉

内容提要

民国的星空下,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那个年代涌现出一批或迂或痴或狂的“民国先生”,他们以“士”为守,以“雅”为基,他们迥然于当今的风度、胸襟、学识和情趣,穿越历史,透过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扑面而来。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回忆同时代恩师故交的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君子隆师而亲友;第二辑,留得枯荷听雨声;第三辑,平生风义兼师友。

目录

第一辑:君子隆师而亲友 忆章用002 西谛先生013 我和济南 ——怀鞠思敏先生020 忆念胡也频先生023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028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032 记周培源先生038 《汤用彤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序042 何仙槎(思源)先生与山东教育045 我的朋友臧克家048 回忆陈寅恪先生051 《胡适全集》序 ——还胡适以本来面目064 胡适在中国近百年来学术史思想史上的地位065 作为学者的胡适070 作为思想家的胡适075 作为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胡适081 作为人,作为“朋友”的胡适083 忆念张天麟089

第二辑留得枯荷听雨声 春城忆广田096 怀念衍梁103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106 回忆梁实秋先生112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序115 寿作人118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124 我眼中的张中行129 我的位老师135 回忆汤用彤先生139 悼念邓广铭先生147 忆念郑毅生先生151 《平凡而的学者——于道泉》序153 追忆李长之156

第三辑平生风义兼师友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悼念朱光潜先生168 悼念曹老174 悼念姜椿芳同志177 悼念沈从文先生180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 ——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185 哭冯至先生191 怀念乔木197 悼组缃203 悼许国璋先生208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214 扫傅斯年先生墓224 悼念赵朴老228 悼念马石江同志231 悼念周一良233 痛悼钟敬文先生237 痛悼克家241 悼巴老244

书名:真话无价季羡林谈处世之道

内容提要
季先生曾说: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我的文笔是拙劣的,我的技巧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
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谈论言行品格、处世之道的文章。

目录

爽朗的笑声001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007
漫谈撒谎012
学外语015
论包装020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
――再论包装022
论博士024
论教授026
谈孝028
我害怕“天才”030
谦虚与虚伪032
走运与倒霉034
做人与处世036
精华与糟粕038
知足知不足040
有为有不为042
满招损,谦受益044
人生小品046
封笔问题047
《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跋049
《神州学人丛书》序054
《人世文丛》序059
《沧桑十年》序062
牛棚杂忆066
自序066
缘起072
从社教运动谈起076
1966年6月4日080
快活半年088
自己跳出来095
抄家105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114
千钧一发123
劳改的初级阶段130
大批斗140
太平庄147
牛棚生活(一)153
(一)正名155
(二)我们的住处156
(三)日常生活157
(四)晚间训话161
(五)离奇的规定164
牛棚生活(二)166
(六)设置特务166
(七)应付外调167
(八)连续批斗168
(九)1968年6月18日大批斗170
(十)棚中花絮172
牛棚生活(三)180
(十一)特别雅座180
(十二)特别班184
(十三)东语系一个印尼语的教员185
(十四)自暴自弃186
(十五)“折磨论”的小结188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189
为胡适说几句话196
周作人论
――兼及汪精卫201
回忆雨僧先生206
我的童年209
我的家218
月是故乡明222
怀念母亲224
二月兰227
梦萦未名湖232
怀念西府海棠237
重返哥廷根241

书名:花雨满天 季羡林谈佛

季羡林先生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在此过程中参悟到许多佛家思想的精髓——人一死就是涅槃,不用苦苦追求。那种追求是“可怜无补费工夫”。在亿万斯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关于佛教研究的经典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佛教研究;第二辑,佛教与文学;第三辑,佛教人物。

目录

第一辑 佛教研究我和佛教研究 002研究佛教史的意义和方法 008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010 一、佛教兴起时印度社会经济和政治情况 010 二、当时思想界的情况 013 三、佛教的起源 016佛教的倒流 022佛典中的“黑”与“白” 063佛教的传入中国  ——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阶段 067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079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082第二辑 佛教与文学作诗与参禅 090 一、中国古籍中对诗禅关系的看法 091 二、诗与禅的不同之处 093 三、诗与禅的共同之处 094 四、禅与中国山水诗 100 五、言意之辨 107《佛经故事选》序 118《佛本生故事》选译 120 跳舞本生 120 苍鹭本生 121 吠陀婆本生 123 猴王本生 126 鹿本生 128 兽皮苦行者本生 130 波毗噜本生 131 关于巴利文《佛本生故事》 132《罗摩衍那》留在古代汉译佛经中的痕迹 137第三辑 佛教人物论释迦牟尼 150 释迦牟尼的名字 151 释迦牟尼的家族 151 释迦牟尼出生的时间 152 释迦牟尼的生平 153 释迦牟尼的少年时代 154 出家的经过 154 苦行 155 成佛 155 说法 157 招收弟子 157 释迦牟尼与国王结交 158 联络商人 159 涅槃 159 教义 160 说法方式 162 对社会改革的看法 163.法 显 165 一、晋宋时期佛教发展情况 165 二、法显的生平和活动 167 三、结语 182关于玄奘 190 (一)玄奘的家世 191 (二)西行求法前在国内的学习准备阶段 192 (三)西行求法的动机 193 (四)在印度的活动 196 (五)回国后的情况 200 (六)在佛教哲学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203 (七)翻译印度因明可能产生的影响 205义 净 210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扉页有藏书章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