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 八品
仅1件
作者刘学智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18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和中国哲学之发轫
一、夏商时期的宗教天命神学世界观
二、周人对殷商宗教神学的改造
三、春秋时期天道观的变化和中国哲学的最初形态
第一章 以政治论为主题的先秦诸子哲学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的流变与哲学论争
第二节 天人之辩:天道与人道、宇宙与人类
一、春秋末天道观的变化与孔、墨的天道观
二、老、庄的“道德一体”和“人与天一”说
三、思孟学派:心性论基础上的“天人合一”说
四、苟子、《易传》的天人统一观
第三节 天人之辩:自然与人为、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
一、孔、墨、孟:则天而有为
二、老、庄:顺天而无为
三、荀、《易》:顺天而有为
第四节 天人关系上的儒、道价值观
一、儒家的道德价值与群体价值
二、道家的自然价值观
第五节 人性的自觉和人格的完善
一、先秦时期关于“性”的界定
二、孟子的性善论
三、荀子的性恶论
四、孟、荀人性善、恶论之比较
第六节 先秦名实之辩
一、名实观之主要论争
二、名实观上绝对与相对的对立
三、“正名”的原则和“名”的分类
第七节 “求知”、“尽心”、“体道”:儒墨道认识论的不同路径
一、孔子:学道、求知、践礼
二、孟子:认识论与伦理学、知识与价值的统一
三、墨子:经验认识与“察类”、“明故”
四、老、庄:认识就是“体道”
五、坚持经验认知的后期墨家、稷下道家和荀子
第八节 诸子矛盾论:转化论系统与均衡论系统
一、孙武军事辩证法中的矛盾转化论
二、老子“贵柔”辩证法的智慧和矛盾转化论
三、韩非的“矛盾”之说
四、《易传》“贵刚”的辩证法及其均衡论
五、儒家“中庸”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与追求和谐的均衡论
第九节 先秦哲学的思想主题:政治论
第二章 以宇宙论为中心的汉代哲学
第一节 汉初哲学的综合趋势与汉代哲学发展进程
第二节 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宇宙系统论
第三节 目的论: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神学发展——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一、神学目的论体系的创立
二、神学目的论的延伸和强化:谶纬和《白虎通》
第四节 自然论: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理性发展——从《淮南子》到《太玄》
一、《淮南子》的自然哲学
二、扬雄《太玄》对宇宙系统模式的重建
第五节 王充的批判思想及其元气自然论
一、天道观和元气自然论
二、机械命定论及其理论教训
三、一切服从于思想的批判
第三章 以本体论为特征的魏晋玄学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与基本特征
一、从两汉哲学到魏晋玄学
二、玄学的思想主题和哲学思辨
三、玄学思想的逻辑演进一
第二节 “贵无”与“崇有”:同一旨趣,两种思路
一、正始玄学: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二、裴颁的“崇有”思想
三、郭象《庄子注》中的“崇有”、“独化”论
四、张湛《列子注》:玄学的衰落
第三节 名教与自然
一、正始玄学:名教本于自然
二、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三、郭象:名教即自然
第四节 言意之辩
一、“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概念相对性的初步揭示
二、言尽意论:清醒而机械的概念论
第四章 儒、释、道三教纷争中的魏晋南北朝哲学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
一、佛教从初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二、般若学与“六家七宗”
三、?僧肇的“不真空义”
四、慧远的“法性论”和“神不灭论”
五、竺道生与涅槃学
六、“神灭”与“神不灭”之争及形神之辩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与儒
一、道教的产生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二、葛洪与《抱朴子》的道教思想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家经学
第五章 释、道、儒三教会通中的隋唐哲学
第一节 隋唐时期哲学思想的发展及释道儒三教的会通趋势
第二节 隋唐佛教哲学:本体论、心性论的合一
一、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及其思想特点
二、本体论:“缘起”论和“自心顿现”论
三、心性论:“性具善恶”、“即心即佛”与“见性成佛”
四、佛教修行:超越经验认识的神秘证悟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道教哲学思想
一、隋唐的崇道活动及道教经学概况
二、隋唐道教的心性论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儒家经学
第五节 韩愈、李翱的性情说与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关系论
一、隋唐时期“三教归一”与中国哲学的会通趋势
二、韩愈排佛及其复兴儒学的努力
三、韩愈的“性情三品”和李翱的“复性说”
四、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新义及其意义
第六章 宋元明清:理学的兴衰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第一节 理学源流及其伦理本体化的基本品格
一、宋代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
二、宋代理学的逻辑发展进程
三、元明时期理学的传播和心学的崛起
四、理学思想流派及其特征
第二节 张载的气论与心性论
一、张载“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二、张载的心性论
三、张载建立在气论基础上的“天人合一”说
第三节 理本论:从二程到朱熹
一、二程既奠定了理学的基础,也孕育了理学的矛盾
二、朱熹既继承发展了理本论体系,也暴露出新的矛盾
三、二程、朱熹的心性论
第四节 心本论与心物、知行之辩——从陆九渊到王守仁
一、朱陆之争与心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二、以主体“致良知”为核心的王守仁心学
第五节 罗钦顺、王廷相的主气论与理学变异
第六节 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一、王夫之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批判总结
二、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的实学思想
三、戴震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修订版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