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14 3.5折 ¥ 39.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左玉河,张国华 编著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054570
出版时间2009-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22869100
上书时间2024-12-31
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总会闪现出这样一群人的身影,他们的人数虽然很少,却与人类命运与时代文明息息相关,在人类遭遇危机面临困惑时,他们以其光芒四射的智慧改变着人类的前进方向,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进程,他们就是被称为思想家的人群。翻开历史,在辉煌的人类文明史册上,在西方思想长廊的谱系中,镌刻着一排排他们的名字,铭记着一行行他们的伟大思想,那里有哲学家的思想、有政治理论家的思想、有军事家的思想、有科学家的思想、有教育家的思想……灿若星河。他们的思想如同一盏盏耀眼的明灯,照耀着我们前进的脚步。循着他们的足迹,在他们伟大思想的引领下,人类一步步走向文明,迈向辉煌。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去过。”或许正是为了这句话,我们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出发一直追溯到20世纪,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选择与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共鸣的思想家那里驻足。审视人类已发生的生活,品味贤人圣哲的思想智慧。回眸古希腊罗马时期思想家思想所透出的悠远的灵光,倾听中世纪思想家们行走在黑暗中所发出的喃喃低语,分享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挣脱灵魂枷锁的喜悦,感受启蒙时期思想家改变世界的澎湃激情,饱览现当代思想家们成熟的思想丰姿。我们会发现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伴着思想家们灵智的思想脚步,都承载着思想家们发自肺腑的美好愿望,一路走来,透过一幅幅美妙的思想画卷,我们不仅感受了思想家们超群拔类的睿智思想,更让我们感怀、让思想家们欣慰的是,在他们导引下的人类社会,正朝着他们构想的美妙社会一步步地前进着…… 千百年来,众多的思想家为了谋求人类的发展,以关怀人类为己任,用一生探求真理,苦苦地思索着追问着自然的社会的人类未解难题,不仅思考人从何处来,更关注人类向何处去。 哲学家们一代一代在努力思考着解答着人类的种种困惑,他们把探索万物的本原是什么?把探求善与恶的本质是什么?把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与毕生追求的目标,他们苦苦思索,破解着每一个问号,权衡着每一种思想与每一种理性的选择。可以肯定地说哲学家生来就属于少数,但他们却为全人类活着。从泰勒斯首次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水开始,历经数千年,哲学家们为我们揭开了种种思想谜团。 政治思想家们一代一代在努力思考着解答着人类的种种不平,他们把如何建设合理的国家制度,如何创设安全的法律制度,如何设立科学的经济制度,以及如何才能限度的实现公平正义视为己任。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政治思想家们为人类描绘了许许多多个美妙的蓝图。 走近思想家,思想家的精神是高贵的,他们是真理的发现者,是思想的解放者,是文明的启蒙者,是科学的传播者。他们拨开迷雾,戳穿画皮,让人们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把自由的思想带给人们。 走近思想家,思想家的心灵是孤独的、高傲的,面对强权,他们宁可蒙受屈辱也不会亵渎自己的信念,宁可一无所有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原则,宁可抛弃生命也不会放弃真理。他们的人生多半历尽磨难,误解、诽谤和陷害常常与他们如影随形。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哥白尼,到伽利略、休谟、亚当·斯密、康德、马克思,到弗洛伊德……思想家们无不经受着精神的抑或肉体的考验。 走近思想家,常常会感到思想家是痛苦的,因为他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永远也学不会随声附和,更不屑迎合权贵:思想家又是不安分的,他们总想着如何破旧立新。思想家们手无寸铁,却如同无畏的斗士,总是把愚昧和专制视做终身的敌人。为了追求真理,亚里士多德本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信念,尖锐批判老师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为了追求真理,哥白尼敢于冒犯神灵…… 放眼远望,思想大师们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构造了一座座美丽的花园,徜徉其间,你一定会心旷神怡;掩卷长思,你一定会痴醉其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都创造出了风格独具、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各种文化互交流、彼此融合、竞相发展,使得世界文化这个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时至今日,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我们都会时时处处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图说世界文化》这套丛书高端低做,突出可读性的趣味性;低端精做,突出知识性和实用性;在高端低做和低端高做的有机结合中,将林林总总、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总会闪现出这样一群人的身影,他们的人数虽少,却与人类命运和时代文明息息相关。在人类遭遇危机面临困惑时,他们总是以其光芒四射的智慧,改变着人类的前进方向,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进程。他们就是被称为思想家的人群……
前言
001.泰勒斯的自然本体论学说
002.赫拉克利特的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00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
004.苏格拉底的伦理哲学
005.柏拉图的国家学说
006.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论
007.亚里士多德的政法思想
008.西塞罗的平等法律观
009.奥古斯丁的上帝统治论
010.阿奎那的上帝存在论和国家学说
011.莫尔的乌托邦理论
012.哥白尼的天体日心学说
013.培根的科学实验论
014.斯宾诺莎的自然权利学说
015.洛克的分权学说
016.孟德斯鸠的政法理论
017.伏尔泰的社会政治思想
018.卢梭的民主主义思想
019.布丹的国家主权理论
020.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思想
021.康德的批评哲学
022.潘恩的激进民主主义思想
023.杰斐逊的民主共和思想
024.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
025.汉密尔顿的分权制衡思想
026.圣西门的“实业制度”思想
027.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
028.孔斯坦的五权分立思想
029.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030.欧文的“公社制度”的设想
031.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思想
032.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033.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034.柏克的保守主义思想
035.孔德的实证科学思想
036.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思想
037.穆勒的自由主义思想
038.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039.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040.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041.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
042.赫胥黎的《天演论》
043.马汉的海权论
044.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
045.尼采的反传统思想
046.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思想
047.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
048.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049.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思想
050.韦伯的社会行动思想
051.杜黑的制空权理论
052.罗素的逻辑经验主义思想
05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思想
054.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
055.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056.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057.罗尔斯的正义理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都创造出了风格独具、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各种文化互交流、彼此融合、竞相发展,使得世界文化这个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时至今日,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我们都会时时处处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图说世界文化》这套丛书高端低做,突出可读性的趣味性;低端精做,突出知识性和实用性;在高端低做和低端高做的有机结合中,将林林总总、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总会闪现出这样一群人的身影,他们的人数虽少,却与人类命运和时代文明息息相关。在人类遭遇危机面临困惑时,他们总是以其光芒四射的智慧,改变着人类的前进方向,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进程。他们就是被称为思想家的人群……
哲学家们一代一代在努力思考着解答着人类的种种困惑,他们把探索万物的本原是什么?把探求善与恶的本质是什么?把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与毕生追求的目标,他们苦苦思索,破解着每一个问号,权衡着每一种思想与每一种理性的选择。可以肯定地说哲学家生来就属于少数,但他们却为全人类活着。从泰勒斯首次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水开始,历经数千年,哲学家们为我们揭开了种种思想谜团。 政治思想家们一代一代在努力思考着解答着人类的种种不平,他们把如何建设合理的国家制度,如何创设安全的法律制度,如何设立科学的经济制度,以及如何才能**限度的实现公平正义视为己任。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政治思想家们为人类描绘了许许多多个美妙的蓝图。 放眼远望,思想大师们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构造了一座座美丽的花园,徜徉其间,你一定会心旷神怡;掩卷长思,你一定会痴醉其中。
009 奥古斯丁的上帝统治论 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教父哲学的杰出的代表,也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奠基者,建立了被后人称为中世纪个完整的基督教经院哲学体系。奥古斯丁出生于北非努米底亚省,早年曾信奉摩尼教,主张善恶二元论,后半生为奠定基督教神学理论和反对多纳图派、贝拉基派等异端而写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著名的有:《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论自由意志》等。 奥古斯丁所有的政治思想都源于他的上帝论。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存在而且先于人类存在。奥古斯丁通过所谓“原罪”与“恩典”学说表达了一种神正论思想,而且也用理性的方式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他是教父派中早尝试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的人之一。奥古斯丁认为,运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通过宇宙的秩序,二是通过万物的等级,三是通过人心的内省和思辨。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他通过论证思维、怀疑是存在的为例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他断言,在一个我所怀疑的世界之中,至少有一件事情,我是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实际上,我越是怀疑,就越是确实地存在。如果怀疑发生了,一个怀疑者必然存在。“难道有人怀疑他自己在生活、在回忆、在认识、在意欲、在认知、在判断吗?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可以毫无根据地表示赞同;尽管一个人仍然可以怀疑自己有所意欲,但他却不能怀疑这个怀疑本身。”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不仅存在而且创造世界。奥古斯丁从基督教的“创世纪”出发,着重强调上帝是从“虚无”中创造出世界,所以上帝的第二个神性便是创造。上帝创世既不需要材料,也不需要工具,甚至连时间和空间也不存在,他仅凭语言就足以产生出整个世界。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写道:“你创造天地,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上,不在空中,也不在水中,因为这些都在六合之中;你也不在宇宙之中创造宇宙,因为在造成宇宙之前,还没有创造宇宙的场所。你也不是手中拿着什么工具来创造天地,因为这科不由你创造而你借以创造其他的工具又从哪里得来的呢?哪一样存在的东西,不是凭借你的实在而存在?因此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 言语——创造万有。”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具有至上的地位,是不变的。上帝是真理的创造者,是真理的化身。奥古斯丁的结论是:“如果真理既不低于、也不等于我们的心灵,它必然比心灵更高级、更优越。”在人类知识等级之上,存在着一个处于地位的真理,它赋予人类理性以确定的规则,使人的心灵认识真理。这一的、外在于人类知识的真理就是上帝。 一切真理都存在于上帝之中,上帝是真理的来源,真理是上帝之光,“ 光照”filluminati01是人的理性获得真理的途径。奥古斯丁综合了柏拉图的回忆说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的观点,提出了“光照说” 。他将恩典和真理说成是源之于上帝、见之于我们心灵的理性之中的东西。 他把上帝比做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做眼睛,而把理性比做心灵的视觉,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灵的理性看到了真理。按照这种“光照说”,只有在虔诚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会显得通明透亮,而神圣的真理也只有在灵魂摆脱肉体之后才能终被认识。奥古斯丁又聪明地说哲学的任务不是确认真理而是要寻找真理的根源。那么真理来自哪里呢?“不要到外部去寻找,要转入你自身。真理就居住在人的内心。” 在早期基督教神学中,人性论构成了上帝论和基督论之外的第三个重要领域,而基督教人性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原罪”与“救赎”。奥古斯丁认为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 或“本体的缺乏”。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上帝是至善的,那么上帝创造的人为什么有恶呢?他诡辩说万物不可能被创造得和上帝一样至善,或多或少都有缺陷,这缺陷就是恶,人的恶就是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背离了至善,背离了上帝,就是犯罪。 “正因为人滥用自由意志,才把自己和自由意志一起毁坏了。” “不是有意做的事既不是恶,也不是善,因此,如果人没有自由意志,则将不会有公正的惩罚和奖赏。但是,赏罚的公正来自上帝的善,它必然存在。因此,上帝必然赋予人以自由的意志。” 人的意志有行善或作恶的选择自由,上帝并不干预人的选择,但对自由选择的后果进行奖惩。上帝的恩典主要表现为赏罚分明的公正,而不在于帮助人择善弃恶。 奥古斯丁反复强调,人唯有得到上帝的恩惠才能得到拯救。这种决定论的“原罪”和“救赎”理论使得基督教的人性论像上帝论和基督论一样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原罪”是先验的和形而上学的罪,而“救赎”同样也是先验的被预定的。人的自由意志遭到了贬抑,人的邪恶本性使他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向善,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获得善良意志,并终得到拯救。 有了以上结论,为了进一步理顺上帝和人类的关系,就自然形成了独立于人类之上的上帝的世界,这个世界被奥古斯丁称之为“上帝之城”。这样就有了著名的双城理论。双城论是奥古斯丁在上帝说基础上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理论。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后者是“上帝之城 ”,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 在《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次用神学研究社会历史,指出历史的本质是世俗之城与上帝之城的冲突。上帝之城的人受到上帝之爱的激发,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组成。世俗之城的人被私欲驱使,由迷恋现世事物的愚人组成。故两种人表现为两种爱,两种爱造就了两座城,“为神直至轻己的爱造就了天上的,为己直至轻神的爱造就了地上的”。或者说,一座城以对上帝的爱为重,另一座以对自己的爱为重。上帝之城是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要想被上帝选中,进入上帝之城,就要尽力行善。而“尘世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同时,奥古斯丁还指出,两个城在现实社会是混合在一起的,并无确定的、可见的界限,两个城的成员在的爱上相互对立,但对于许多较低等级和中介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可以达成一致,也就构成了共同体的一套价值体系。只有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他们才彻底分开。为此,奥古斯丁借助了《圣经》中的两个比喻来表达这种“相混”的观念:在教会中,谷子与稗子一起生长,直到世界终了,稗子才会被除掉;两种鱼同游海中,被用渔网捕上岸后,恶的才会与善的分开。在此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国家与教会的关系。他指出,世俗国家是上帝实现自己拯救计划的工具。国家负责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实现“地上的和平”,这是为地上之城和天上之城的公民所共同希求的。而与世俗国家相比,教会则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上帝之城”和“尘世之城”并不可以等同于人间任何一种社会组织。不过,上帝之城至少可以由教会来代表,“尘世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奥古斯丁还认为,国家必须从属于教会,唯有这样它才可能成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他鼓吹基督教国家应该仿效犹太人的国家,成为神政国家。双城论阐发了一个完整的国家和社会学说,反映了当时的教会已经摆脱了早期基督徒急切地盼望获救的心理状态,转而积极投入到世俗社会的活动中去的现实,也反映了罗马帝国末期人们国家观念的一种转变:人们不再像古代城邦社会的公民那样视国家为追求的善的社会组织并把全部的忠诚献给国家,而是从信上帝起开始了对国家的疏远。这种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奥古斯丁本人也因此在基督教会内享有巨大的声望。 P44-4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