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31.7 4.2折 ¥ 75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吴思敬、林莽主编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3980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5元
货号24248144
上书时间2024-12-31
5
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师范学院分院讲师、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1949年11月,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为“白洋淀诗群”代表诗人之一,出版有《我流过这篇片土地》《林莽诗选》《穿透岁月的光芒》《永恒的瞬间》《林莽诗花集》等诗集、散文集八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诗学研究
2 截句断议……向以鲜
8 也来谈截句……胡 亮
15 两行诗的关键……木 朵
//中生代诗人研究
30 暮色里的秋鹮与尘世之灰……霍俊明
38 生活中那一道跳跃的风景
—— 评陈先发的《秋鹮颂》……刘 波
42 “前世”之诗……罗 麒
45 即兴诗话……陈先发
//结识一位诗人
52 期待平淡之后的山高水深
—— 论张巧慧的诗歌创作……刘诗宇
61 干瘪的乡村与现代性的悖论
——《家春秋》简读……冯 雷
65 日常生活的智性思考
——读张巧慧《拓碑记》……柴高洁
69 悖论……张巧慧
//姿态与尺度
72 感到生命冲击石头的力
——关于段光安的诗……张清华
78 “和墨一起坐在黑暗中”
——读胡弦的诗……顾星环
83 诗到语言为始
——轩辕轼轲诗歌论……程继龙
95 雾霾与道风
——论岛子……荣光启
108 高迈而辽阔的诗性情怀
——诗人刘燕创作简论……邢海珍
117 “孤之旅”与“蝶之殇”
——围绕美华诗人王性初先生汉语诗歌的对话
……荒 林 陈瑞琳
//新诗文本细读
126 黑夜素歌里的三重世界
——翟永明组诗《十四首素歌——致母亲》的一种解读
……王 旺
131 视觉思维与独造新颖的意象
——细读高建刚的诗《那是藤椅中的我》……金翠华
//诗论家研究
140 新诗的考古
——评1980年代以来刘福春新诗史料整理与研究……陈 卫
157 三十年,一位诗评家对“诗魔”的跟踪研究……孙 侃
//新诗理论著作述评
164 《晶石般的火焰》:管窥叶维廉的诗论……郑政恒
171 “云端诗学”的整合之作
——评吕周聚《网络诗歌散点透视》……卢 桢
177 当代诗学观念的深度解析与立体呈现
——评张大为著《当代诗学的观念空间》……王士强
//外国诗论研究
184 从玄学派诗人到现代主义
——艾略特与约翰生《考利评传》……蔡田明
//诗坛峰会
2 推荐与展示
2 诗人刘年
3 刘年谈诗:诗歌,是人间的药
11 刘年作品选
//探索与发现
54 作品与诗话
54 思想的刀锋切入红尘——商震诗歌印象……蓝 紫
64 商震诗十八首
78 当代诗人的境遇与当代新诗的人格特征……王桂林
82 王桂林近作选
93 特别推荐
93 2016年漓江版、现代版年选作品(精品选读)之一
//汉诗新作
120 新诗六家
120 诗十二首……傅 云
134 诗六首……海 城
140 所 见(组诗)……方健荣
151 未·生活(组诗)……川 美
157 日晷以西……王 琰
162 白银纳(组诗)……王建勋
165 短诗一束
165 庞俭克 冯连才 洪铁城
//译作与研究
180 蒙古诗人:罗·乌力吉特古斯诗选
……[蒙古]罗·乌力吉特古斯 著 哈森 译
5
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师范学院分院讲师、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1949年11月,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为“白洋淀诗群”代表诗人之一,出版有《我流过这篇片土地》《林莽诗选》《穿透岁月的光芒》《永恒的瞬间》《林莽诗花集》等诗集、散文集八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简洁、直接和非传统性”。之后,蒋氏认为他命名的截句,应该有一个更大的传统来做支撑,应该“源自古典”——这看起来似乎和他所强调的“非传统性”有点儿互相抵触的味道,但只要仔细想一想,就可以明白蒋氏的苦衷和用心。对古代诗歌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截句”之称,古已有之。虽然那时的截句(绝句)和蒋氏所谓的截句,从内容到形式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却又无法彻底撇清,与其两难,不如两合。
“学校、场屋,并禁断章截句,破坏义理,及《春秋经》越年牵合。”这儿的“截句”,与断章同义,即对经典作品顾头不顾尾或顾尾不顾头的粗暴阅读与引用行为。而作为一种文体的命名,青年诗论家胡亮考证说:截句命名早见于元朝。元人诗学著作《诗法源流》中就说:“绝句,截句也。”并具体说明怎么个截法:后两句对者,截律诗前半首;前两句对者,截律诗后半首;四句皆对者,截中间四句;四句皆不对者,截前后四句。很明显,此处之截句,即截取律诗四句之意。
·刘昶传》记载刘昶奔魏时,“在道慷慨为断句”;同书《檀超传》还记载宋明帝(刘彧)说吴迈远“连绝之外,无所复有”。此处之“断”与“连”,指的是当时一种诗坛流行做派:诗人们在一起,互相以诗庚酬,每人四句即止(断句),应者同韵连续之,仍为四句,故连句又称联句,连绵不绝之意也(类似于日本的和歌)。《文心雕龙·明诗》总结说:“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但此时的断句或绝句,除了“共韵”之外,并无平仄方面的要求,相对后来的唐绝来说,还是相当自由的。
“截句”的说法,实亦绝句之别称。金埴《巾箱说》:“予过岸堂(渔洋先生书额东塘即以为号),索观《桃花扇》本,至‘香君寄扇’一折,借血点作桃花,红雨著于便面,真千古新奇之事,所谓‘全秉巧心,独抒妙手’,关、马能不下拜耶。予一读一击节,东塘亦自让自击节。当是时也,不觉秋爽侵人,坠叶响于庭阶矣。忆洪君昉思谱《长生殿》成,以本示予,与予每醉辄歌之。今两家并盛行矣,因题二截句于《桃花扇》后云:‘潭水深深柳乍垂,香君楼上好风吹。不知京兆当年笔,曾染桃花向画眉。’‘两家乐府盛康熙,进御均叨天子知。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龚自珍《龚自珍集》卷八《破戒草之余》亦有:“梦中作四截句(十月十三夜也):抛却湖山一笛秋,人间无地署无愁。忽闻海水茫茫绿,自拜南东小子侯。”黄子云《野鸿诗的》(道光刊昭代丛书本)中有一段话值得注意:“明年于新安道上,方悟少陵七绝实从《三百篇》来,高驾王、李诸公多矣。因作《江行漫兴》,于截句中有云:‘野烧燃来风作意,沙鸥飞起水无纹。’又:‘短鬓寒灯孤照影,江山千里为谁来。’又:‘黄山脱有青精饭,身世商量归不归。’及《还家后题壁》云:‘诗句不忘前代体,酒缸无恙旧家风。’颇亦以为有获。然仅可与知者道也。”黄子云此处所说的“截句”,就形式来说,还是绝句,但他更强调所举双句的独立性,这和蒋氏所谈的截句,可能意义更为接近一些。
“截句”之“截”,除“截取”之外,还有一义,可能是更为重要之一义:截断。汉代刘熙《释名》卷四:“断,段也,分为异段也。绝,截也,如割截也。”此时,一种无形的刀锋闪现出来。宋人徐照《芳兰轩集》中有《题江心寺》一诗:“两寺今为一,僧多外国人。流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鸦宿腥林径,龙归损塔轮。却疑成片石,曾坐谢公身。”诗中之“截断”,正用其义:截断,是一种力量,且是一种大无畏的力量;截断,是一种智慧,且是一种义无反顾的觉悟与决断。东汉安世高译《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中有:“文殊言:诸法无有恐惧者,若金刚。佛问。何谓金刚。答言无能截断者,以故名曰金刚。”这倒让我想起禅宗公案中的很多截断故事。比如宋代蜀中著名禅师圜悟克勤在其《碧岩录》第五则中,载录了北宋遂宁禅师雪窦重显的一条垂示:“大凡扶竖宗教,须是英灵底汉;有杀入不眨睛的手脚,方可立地成佛。所以照用同时,卷舒齐唱,理事不二,权实并行。放过一着,建立第二义门,直下截断葛藤,后学初机难为凑泊。昨日恁么,事不获已,今日又恁么,罪过弥天。若是明眼汉,一点谩他不得。其或未然,虎口里横身,不免丧身失命。”好一句“直下截断葛藤”!重显例举唐代禅僧雪峰义存公案:“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抛向面前,漆桶不会,打鼓普请看。”重显宅心仁厚,怕人们不明白其意,还写了一则颂词:“牛头没,马头回,曹溪镜里绝尘埃。打鼓看来君不见,百花春至为谁开?”对于这则颂词,圜悟克勤做了一番解释,并再次提及“截断”的重要性:“雪窦自然见他古人,只消去他命脉上一札,与他颂出,牛头没马头回。且道说个什么?见得透底,如早朝吃粥,斋时吃饭相似,只是寻常。雪窦慈悲,当头一锤击碎。一句截断,只是不妨孤峻,如击石火,似闪电光,不露锋芒,无尔凑泊处。且道向意根下摸索得么?此两句一时道尽了也。”
“截句”所做出的好的描述了:“一句截断,只是不妨孤峻,如击石火,似闪电光,不露锋芒,无尔凑泊处。”
——所有的书面语都来源于口语 ;反过来,几乎所有的口语,都有书面语的根源。其次,在人类历史早期,口语大于、多于书面语;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书面语的记忆、传承与叠加,书面语就越来越丰富繁杂,书面语渐渐大于、多于口语。口语诗的本质是用表现力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包括方言),剔除一切伪饰与矫情,返回诗歌和内心深处,从而达成天籁之音。一国一族的诗人及其诗歌作品,应该成为其母语的发动机和心脏,他们肩负着不断拓展、丰富、创造其语言文化空间的重任!只要想一想:但丁、歌德、维吉尔、莎士比亚、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他们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贡献了多少鲜活的甚至取之不尽的语言财富!我们今天的诗人可还有值得骄傲的资本?如果我们的诗歌写作,仅就单字量和词汇量而言,局限于纯粹出于简单交流沟通之需的、屈指可数的日常口语或口水话范围之内(其单字量不超过一千个),我们的汉语诗歌,必将日益瘦弱、枯萎,甚至死掉!
“绝句”或“无题”为标题者,前者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后者如明人祝允明的《无题》(强笑争禁别恨牵);二是以首句头两字为题者,如李商隐的《锦瑟》即是众所周知的例子。《诗经》中也有大量的此类无标题作品,如《七月》《黄鸟》等,均取首句头两字为题,显然是整理《诗经》者为了人们阅读方便而附加的。
·乐府》中有一段讨论上古诗歌的话:“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爰及皇时。自咸英以降,亦无得而论矣。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音声推移,亦不一概矣。匹夫庶妇,讴吟土风,官采言,乐盲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敷训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在这段话中,提及好几段重要的远古诗歌:葛天氏的牛尾八阕歌、黄帝的咸池、帝喾的六英、涂山氏的候人歌、夏王孔的破斧歌等。这些远古诗歌大部分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为那时还没有文字记载,只能口耳相传。从有限的留存下来(经过后来的人们整理记录)的小部分来看,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大多都没有标题(有标题亦为后人附加),二是很短。短的只有一行,且只有四个字——还是由巴蜀大地的一位深情女子涂山氏所唱出来的:“候人兮猗”。用今天的话说:我在等你啊,唉!多么简单的诗歌啊,又是多么美丽的诗歌啊!此诗早见载于战国时期秦国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季夏纪第六):“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南音”之始。作为南方人,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庆幸:一部漫长复杂的南方诗歌史,由这样一位伟大的女诗人翻开页。南方诗歌从一开始,从南方的初啼,就浸透着爱与孤独的音调。一直在等待大禹归来的涂山氏,可以说,称得上是中国上古的萨福。
“三吏”“三别”,也没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那么,李白还会是李白,杜甫还会是杜甫吗?再说大一点儿,如果中国只有短小的《诗经》而没有宏伟的《楚辞》,那么,中国的诗歌传统还会那样辉煌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