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19.5 3.6折 ¥ 54 全新
库存24件
作者[奥]弗朗茨·卡夫卡 著,邹露 译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46102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4元
货号28993626
上书时间2024-12-30
译者前言
日记是内心世界便捷、真实的写照,卡夫卡这个为“写作”而生、为“写作”而亡的人,对这种表达方式欲罢不能。在 1909—1923 年这十余年时间里,卡夫卡的创作灵感和思路、精神和身体状况的变化、情感世界的纠结、生活的困惑和对社会伦理的思考,通过这三本《卡夫卡日记》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卡夫卡本人较为真实、多面的解剖图。细细品味,就会走近卡夫卡的内心世界。它们对研究卡夫卡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动机和背景以及揭开卡夫卡人生诸多未解之谜,具有重要意义。
卡夫卡的心思细腻,思想深邃,日记中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是他当下身心状况的体现,因此译文尽可能在选词、语序和标点符号上尊重原著,仅在个别不利于理解的部分对标点(极少)、语序做了调整,所以读者也许会看到有些段落突然中断,或者结束时缺少标点符号,这是卡夫卡日记原本的样子。或许这缺失的结尾背后有当时的创作环境、思路、情绪、身体状况的影响,或许只是单纯的忘记,无论如何,这就是卡夫卡日记的本来面貌。
从卡夫卡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的热爱就是写作: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他的工作、婚姻、社交等都是围绕着能够让他专心写作、为写作创造条件展开的。卡夫卡是一个内心羞怯、矛盾和自我封闭的作家。他一方面想要融入世俗,让家人满意,为此也曾试图承担一份婚姻,尽管他本人对婚后一起生活、对性没有一丝兴趣,甚至有极大反感;另一方面却极其厌倦世俗生活,想要逃离,灵魂的自由是他毕生的渴望,而只有在写作中,他的灵魂才是自由、满足的。
卡夫卡日记中有一些反复、断裂、混乱的地方,这是卡夫卡内心矛盾的一种体现,卡夫卡对此有明确的认识。不了解卡夫卡的人,看到这些会觉得他是个头脑混乱的疯子,但这或有意或无意的笔触正是卡夫卡那段时期精神世界真实的反映。读者从日记里看到的,卡夫卡也看得到,作为一个只对写作葆有热忱的人,卡夫卡清楚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的用意,也知道它在读者眼里或许会呈现出怎样的卡夫卡。比如他在日记里写道:“可以想象在过去三四年里,同样内容出现了一千次。我毫无意义地消耗着自己……”
读卡夫卡日记,越读越能体会到,卡夫卡是一个很纠结、缺乏安全感的人。他经常做梦,梦境丰富且精彩,所以梦境也成了他日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常常幻想,幻想自己会如何自我了结。卡夫卡内心的压抑通过拧巴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出,但是他总归是个平凡的人,他喜欢的、排斥的、向往的、逃避的无非就是世俗的烦扰与理想的安宁,只不过他把这两种矛盾化地表现了出来。
在现今生活里,每个人都对工作有或多或少的排斥和不适应,在家庭关系中也会需要空间和独处的机会,在爱情里也会不断试探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脾性和生活习惯,每个人也都有自己执着的追求和偏好,不管是读书、旅行、音乐、写作还是游戏。所以说,卡夫卡笔下的日记,将一个生动、鲜活的社会矛盾体摆放在读者面前,每个人都能从他的描述中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和自己的影子。
卡夫卡日记的意义在于,让读者从真实的记录中发现他的心理状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看到他对教育制度、社会伦理的讽刺和批判;从哪怕是重复啰唆的话语里,读出他内心的愤恨、矛盾、焦虑、不安和渴望、向往及偶尔出现的幸福;从日常记录中读出他非常人的一面,躯体的痛苦、精神的压力都无法阻碍他对写作的热忱。他只有写作,他只要写作,婚姻、爱情、家庭、工作对他而言都是写作的负累。他想逃离生活,逃离家庭,逃离爱情,一度想要辞掉工作,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写作的追求。
本着信达雅的原则,译文在语言处理上尽可能尊重原文,保留原稿表达的时代特色,同时尽力避免晦涩的表达,尽可能将译文处理得符合当下阅读习惯和表达习惯,以期达到可读、好读的效果。
本系列译自菲舍尔袖珍出版社(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94 年版的卡夫卡日记三卷本,分别是《卡夫卡日记:1909—1912》《 卡 夫 卡 日 记:1912—1914》《 卡 夫 卡 日 记:1914—1923》。这三卷内容取自《卡夫卡日记》,版出现在马克斯·布罗德(Marx Brod)1937 年于布拉格出版的《日记和书信》中,个完整版是马克斯·布罗德 1951 年在 S. 菲舍尔出版社(S. Fischer Verlag)出版的《日记 1910— 1923》。
《卡夫卡日记:1912—1914》,本卷记录了卡夫卡在这三年间的工作、阅读、社会活动与社会交际的各个方面生活及其他的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对于其日常生活的描述,同时感受到他紧张而敏感的内心世界、对自身荒诞处境的出离、投身写作却往往不得的痛苦和对于婚姻、情感上的纠结与矛盾以及对父母亲人关系带给他的束缚与痛苦的深刻体察。
作者简介: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几乎鲜为人知,但死后却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成为美学上、哲学上、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长篇《城堡》、《诉讼》及中篇《变形记》等为他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广泛、不朽的声誉。
译者简介:
邹露,2017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德国外交与经济。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德语教师。
《卡夫卡日记:1912—1914》,本卷记录了卡夫卡在这三年间的工作、阅读、社会活动与社会交际的各个方面生活及其他的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对于其日常生活的描述,同时感受到他紧张而敏感的内心世界、对自身荒诞处境的出离、投身写作却往往不得的痛苦和对于婚姻、情感上的纠结与矛盾以及对父母亲人关系带给他的束缚与痛苦的深刻体察。
作者简介: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几乎鲜为人知,但死后却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成为美学上、哲学上、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长篇《城堡》、《诉讼》及中篇《变形记》等为他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广泛、不朽的声誉。
译者简介:
邹露,2017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德国外交与经济。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德语教师。
卓越灵魂的自言自语,在*意义层面,是多么宝贵与迷人,那是*私密的话,不与任何人诉说,是生活与创作之间双重的、*深层的关系,是卡夫卡这样的诗人的灵魂写照。
——卡夫卡好友奥斯卡•鲍姆
正如卡夫卡所说,在艺术创作中,这种灭绝人性的严肃感在任何地方都感受得到,尤其在那种极度注重实际的、以非常隐蔽的方式藏于细节描述之中的、深具讽刺意味的准确性当中,它不仅出现在短篇小说中,也出现在日记里。
——德国作家克劳斯•曼
是这样,*是这样!与其他人相比,这位神奇的天才看到的更多,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更深刻,更像天堂,也更像地狱。但是他*终看到的是什么?却只有自己。
——卡夫卡好友恩斯特•魏斯
卡夫卡一生所经历的不是可怕的孤独,而是一个外来者的尴尬。这是更为深远的孤独,他不仅和这个世界、和所有的人格格不入,同时他也和自己格格不入。
——作家余华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初确实是这样),他在犹太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操德语的人,他在前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工伤事故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而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耗费在家庭方面。可“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德国卡夫卡研究专家巩特尔•安德尔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