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善宝资料长编
  • 金善宝资料长编
  • 金善宝资料长编
  • 金善宝资料长编
  • 金善宝资料长编
  • 金善宝资料长编
  • 金善宝资料长编
  • 金善宝资料长编
  • 金善宝资料长编
  • 金善宝资料长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金善宝资料长编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128.9 5.1折 255 全新

库存6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金作怡,高俊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242976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55元

货号29480779

上书时间2024-12-29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金善宝,我国著名农学家、教育家、小麦专家,1895年7月2日(农历闰五月初十)生于浙江诸暨会稽山下一个偏僻山村,14岁丧父,幼年即帮母亲养蚕、上山打柴割草,农村生活的艰苦,使他在童年就懂得“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依靠母亲养茧的微薄收入,勉强读完了中学,1920年考入不收膳费、学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1930年又考取浙江省教育厅公费留美学生,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32年春毕业后转赴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研究小麦育种。1933年回国,任浙江大学副教授,中央大学、江南大学教授兼农艺系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农学院、南京农学院院长,华东农林部副部长,南京市副市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等。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1957年当选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担任过中国科协副主席、荣誉委员,原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名誉会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到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副主席,第八、九届中央名誉主席。
  1920年,他从南京高师农科毕业后,到校农场任技术员开始,潜心于小麦科研实践,从农家品种中选育出南京赤壳、武进无芒和姜堰黄皮、江东门等中国批小麦改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1934年,他将世界小麦中的(Mentana)系统选择种植,选育出适应性非常好的中大2419优良品种,抗战时期在四川省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它命名为“南大2419”,在20多个省(市、区)推广。南大2419每年种植面积达7000多万亩,种植年限长达41年,是迄今为止种植年限长的小麦良种。
  1925年,他从全国26个省790个县,搜集到900多个小麦品种,就其形态作多年之精密观察,采用前人的经典方法,把这些品种分类,1928年发表了中国部小麦分类文献《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抗战期间,他于贫病交困中发现了我国独有的小麦品种云南小麦,把云南小麦定为普通小麦的一个亚种。这一重要发现和命名,得到了苏联等国农业科学家的一致肯定和赞佩。1942年发表《中国小麦区域》,1957年发表《中国小麦的品种及其分类》等重要论文,为中国小麦分类研究和小麦区划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冲破重重阻力,组织带领小麦研究室和中国农科院春麦课题组人员,上井冈山、庐山;奔赴云南元谋和海南岛五指山,坚持南繁北育、异地加代试验,终于实现了在我国春小麦一年种三季的创举,加快了春小麦的育种进程。在他的带领下,春麦课题组育成京红8号和京红9号优质小麦品种,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育成中7606、中791优质小麦新品种,开启了国产面包小麦之门;小麦品种研究室育成宁麦3号等优质高产小麦,其中宁麦3号累计推广种植3000多万亩,成为长江流域的主栽品种。
  他从事农业高等教育近30年,是原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首任院长,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任院长期间,兼任该院研究生院院长,为我国农业教育辛勤耕耘,贡献了毕生精力。1934年发表的中国本小麦专著《实用小麦论》收入大学丛书,滋养了几代学人。在农业教育的岗位上,他是一名辛勤耕耘的园丁,教书育人的典范,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理论联系实际;他言传身教,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自己所学的农科专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积极支持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鼓励学生追求真理,投身革命。在农业科研的实践中,他一贯诲人不倦,爱护青年,提携后学,支持新生力量的成长,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后起之秀,桃李满天下,有不少学生、助手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上著名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在他调离南京农学院之后,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仍然时时关注着这块莘莘学子的园地,他对“南农”的恢复、发展和关怀直到生命的后一息。
  抗战期间,他在重庆中央大学农学院任教授时,即与新华日报馆取得了联系;1939年,他与梁希教授等发起组织自然科学座谈会,学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常听取周恩来关于抗战形势的报告,参加《新华日报》社主办的座谈会。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8月,去重庆谈判期间,他与梁希等八位进步教授,应邀到张治中公寓会面。从此他坚信: 一个前途光明的新政府,一定会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他参与发起、创建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老一代领导人之一,为党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国家建设,花甲之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坚决支持、拥护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的决议。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他欢欣鼓舞,焕发青春,老骥壮志,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为党为民献良策,为发展我国农业、小麦生产,提高我国小麦育种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出身农村,心系农业,关心农民疾苦;他对待工作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他生活简朴,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待人处世论是非不论利害,论功过不论权势;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刚正不阿、敦厚正直的品质,深受学生和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爱戴和尊敬。
  他的一生,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执着的热爱,以平凡而高尚的工作,真正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为祖国统一、繁荣富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1997年6月26日,金善宝病逝于北京,享年103岁。
  2006年1月17日,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播送:“永远的丰碑: 著名育种学家金善宝。”
  2009年,金善宝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
  2016年,金善宝入选《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封面人物。
  《金善宝资料长编》分为前言、金善宝生平、结语、附录、后记五部分。“前言”简单介绍了传主的一生和本长编的内容;正文根据“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和出版社的要求,将采集的资料从1895—1997年,在长达102年的时间内,按年分配,并按各类资料内容,分别写出条目进行安排。采用的资料有: 传主的传记、有关论著、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报道,手稿、信件、间接采访获得的口述资料、照片、档案(行政档案和技术档案)、各类证件、奖状、评价文章、视频,以及传主的日常杂记等资料;“结语”总结了传主学术成长的几个特点。“附录”包括“金善宝年表”和“自传我的历史”。

金作怡高俊
2021年6月



导语摘要

本书为“老科学家资料长编丛书”之一,采集了包括档案、手稿、传记、口述记录等参考资料,记述了我国小麦育种学家金善宝一生的学术成长经历。按照年代为序,从家庭启蒙、学校教育、师承脉络、科研成就、学术思想以及对于中国小麦育种学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对金善宝的成长事迹进行了综合性考述。本书首次详尽记录了金善宝年谱,不仅梳理了他自身的学术成长轨迹,也通过他不同的学习工作阶段透视了中国小麦育种学科从弱到强、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本书全方位展示了一位农学工作者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追求,适合热爱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感动于老科学家钻研精神与爱国情怀的不同年龄人群阅读,也可以作为农学工作人员与爱好者的参考书。



商品简介

本书为“老科学家资料长编丛书”之一,采集了包括档案、手稿、传记、口述记录等参考资料,记述了我国小麦育种学家金善宝一生的学术成长经历。按照年代为序,从家庭启蒙、学校教育、师承脉络、科研成就、学术思想以及对于中国小麦育种学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对金善宝的成长事迹进行了综合性考述。本书首次详尽记录了金善宝年谱,不仅梳理了他自身的学术成长轨迹,也通过他不同的学习工作阶段透视了中国小麦育种学科从弱到强、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本书全方位展示了一位农学工作者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追求,适合热爱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感动于老科学家钻研精神与爱国情怀的不同年龄人群阅读,也可以作为农学工作人员与爱好者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金作怡,女,金善宝之女,著有《金善宝》传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出版。作者金作怡是金善宝老师的家人,非常了解金善宝先生的生活起居、工作等方面细节及其经历。高俊,南京农业大学老师。

目录

上卷
1895年1岁1
1896年2岁4
1897年3岁5
1898年4岁6
1899年5岁6
1900年6岁6
1901年7岁7
1902年8岁7
1903年9岁8
1904年10岁8
1905年11岁8
1906年12岁9
1907年13岁9
1908年14岁10
1909年15岁11
1910年16岁12
1911年17岁13
1912年18岁15
1913年19岁16
1914年20岁17
1915年21岁17
1916年22岁18
1917年23岁18
1918年24岁22
1919年25岁26
1920年26岁27
1921年27岁34
1922年28岁38
1923年29岁40
1924年30岁42
1925年31岁48
1926年32岁49
1927年33岁53
1928年34岁56
1929年35岁60
1930年36岁62
1931年37岁65
1932年38岁68
1933年39岁74
1934年40岁77
1935年41岁83
1936年42岁85
1937年43岁86
1938年44岁88
1939年45岁95
1940年46岁107
1941年47岁112
1942年48岁118
1943年49岁124
1944年50岁126
1945年51岁130
1946年52岁140
1947年53岁147
1948年54岁153
1949年55岁157
1950年56岁163
1951年57岁174
1952年58岁177
1953年59岁182
1954年60岁185
1955年61岁195
1956年62岁209
1957年63岁214
1958年64岁233
1959年65岁243
1960年66岁251
1961年67岁255
1962年68岁261
1963年69岁265
1964年70岁273
1965年71岁279
1966年72岁286
1967年73岁291
1968年74岁299
1969年75岁306
1970年76岁311
1971年77岁316
1972年78岁318
1973年79岁327
1974年80岁338
1975年81岁342
1976年82岁346
1977年83岁352
1978年84岁373
1979年85岁407
1980年86岁428


下卷
1981年87岁447
1982年88岁458
1983年89岁473
1984年90岁495
1985年91岁522
1986年92岁575
1987年93岁596
1988年94岁621
1989年95岁637
1990年96岁648
1991年97岁655
1992年98岁676
1993年99岁693
1994年100岁709
1995年101岁770
1996年102岁791
1997年103岁803



内容摘要

本书为“老科学家资料长编丛书”之一,采集了包括档案、手稿、传记、口述记录等参考资料,记述了我国小麦育种学家金善宝一生的学术成长经历。按照年代为序,从家庭启蒙、学校教育、师承脉络、科研成就、学术思想以及对于中国小麦育种学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对金善宝的成长事迹进行了综合性考述。本书首次详尽记录了金善宝年谱,不仅梳理了他自身的学术成长轨迹,也通过他不同的学习工作阶段透视了中国小麦育种学科从弱到强、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本书全方位展示了一位农学工作者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追求,适合热爱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感动于老科学家钻研精神与爱国情怀的不同年龄人群阅读,也可以作为农学工作人员与爱好者的参考书。



精彩内容
本书为“老科学家资料长编丛书”之一,采集了包括档案、手稿、传记、口述记录等参考资料,记述了我国小麦育种学家金善宝一生的学术成长经历。按照年代为序,从家庭启蒙、学校教育、师承脉络、科研成就、学术思想以及对于中国小麦育种学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对金善宝的成长事迹进行了综合性考述。本书首次详尽记录了金善宝年谱,不仅梳理了他自身的学术成长轨迹,也通过他不同的学习工作阶段透视了中国小麦育种学科从弱到强、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本书全方位展示了一位农学工作者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追求,适合热爱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感动于老科学家钻研精神与爱国情怀的不同年龄人群阅读,也可以作为农学工作人员与爱好者的参考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