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23.9 6.1折 ¥ 39 全新
库存11件
作者叶兆言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0549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29503002
上书时间2024-12-28
导 读
1.读书与写作
叶兆言的文学成就引人注目,虽然以先锋作家扬名,但先锋作家这个“大帽子”“概括”不了他的创作,他属于当代文坛上真正意义的实力派。叶兆言明显的写作优势在于:
,他经过高等学校的系统科班训练,有宽广的文学理论视野,这在当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
第二,他的阅读量很大。这一点也是叶兆言引以为豪的。一个作家能走得多远,阅读量是其中起决定性的一环。
第三,叶兆言清楚地认识到写作是一场马拉松,所以他写得很从容。他是个多面手,不仅仅是小说,他的文论及散文也很有特色。当代文坛,好作家、好学者不少,但好的学者型作家并不多。
一九五七年,叶兆言生于南京。一九七八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叶兆言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叶兆言当了一年大学教师,随后再次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现代文学方向研究生,系统地学习和阅读现代文学,并对近现代历史,尤其是百年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圈内的朋友都知道叶兆言读书多,他到底读了多少书,好像连他自己都说不上来。在读书方面,叶兆言有着家学渊源。祖父叶圣陶是“五四”著名的学者,父亲叶至诚是知名的作家和编辑,且曾获“金陵个人藏书状元”。在他初的记忆中,家里到处都是书,早认识字或者认识社会,也都是从书开始的。他自小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常年累月地给自己“充电”。正是如此,叶兆言才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在同一年龄段上,没人看书比我多”;并进一步影响他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学者的博学和视野的广阔,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
内容简介:
《叶兆言散文》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点丛书“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中的一种。
叶兆言的散文以博识、才学、智趣见长。在他的笔下,家庭生活、读书、采风、故交等皆可成文,厚实的人文功底、博杂的知识储备、独具慧眼的思辨,突出展现了其作为学者型作家的魅力之所在。同时,他似以小说家的笔法入散文随笔,简单勾勒便可一窥全貌,俗白亲民,跳荡熨帖。本书精选叶兆言经典散文二十八篇,多篇佳作广为传诵,值得反复阅读,读者亦能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滋养。
《叶兆言散文》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点丛书“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中的一种。
叶兆言的散文以博识、才学、智趣见长。在他的笔下,家庭生活、读书、采风、故交等皆可成文,厚实的人文功底、博杂的知识储备、独具慧眼的思辨,突出展现了其作为学者型作家的魅力之所在。同时,他似以小说家的笔法入散文随笔,简单勾勒便可一窥全貌,俗白亲民,跳荡熨帖。本书精选叶兆言经典散文二十八篇,多篇佳作广为传诵,值得反复阅读,读者亦能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滋养。
作者简介:
叶兆言
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后,进工厂当了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硕士学位。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五卷本短篇小说编年《雪地传说》《左轮三五七》《我们去找一盏灯》《吴菲和吴芳姨妈》《德丽莎的疯狂》及八卷本中篇小说系列,另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苏珊的微笑》《很久以来》《刻骨铭心》《仪凤之门》等。
导读
辑 心香一瓣
纪念
人,诗,音乐
红沙发
文学少年
文学青年
父亲的话题
旧式的情感
第二辑 一页江南
江南文脉
江南女子
江南文人
第三辑 大师背影
闹着玩的文人
阅读吴宓
郴江幸自绕郴山
朱氏父子
纪念沈从文
万事翻覆如浮云
想起了老巴尔扎克
契诃夫的夹鼻镜
第四辑 如歌行板
喜欢杭州的理由
苏州印象
常州印象
梁山印象
黄河湾
感觉哈尔滨的冬天和夏天
西津古渡
回忆中的大运河
六朝人物与南京大萝卜
怀旧,废墟上的徘徊
内容简介:
《叶兆言散文》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点丛书“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中的一种。
叶兆言的散文以博识、才学、智趣见长。在他的笔下,家庭生活、读书、采风、故交等皆可成文,厚实的人文功底、博杂的知识储备、独具慧眼的思辨,突出展现了其作为学者型作家的魅力之所在。同时,他似以小说家的笔法入散文随笔,简单勾勒便可一窥全貌,俗白亲民,跳荡熨帖。本书精选叶兆言经典散文二十八篇,多篇佳作广为传诵,值得反复阅读,读者亦能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滋养。
作者简介:
叶兆言
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后,进工厂当了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硕士学位。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五卷本短篇小说编年《雪地传说》《左轮三五七》《我们去找一盏灯》《吴菲和吴芳姨妈》《德丽莎的疯狂》及八卷本中篇小说系列,另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苏珊的微笑》《很久以来》《刻骨铭心》《仪凤之门》等。
纪 念
一
我对父亲的初印象,是他将我扛在肩上,往幼儿园送。我从小是个胆小内向的孩子,记得自己总是拼命哭,拼命哭,不肯去幼儿园。每当走到那条熟悉的胡同口,我便有一种世界末日来临的恐惧。父亲将我扛肩上兜圈子,他给我买了冰棍,东走西转,仿佛进行一项很有趣的游戏,不知不觉地绕到了幼儿园门口。等到我哇哇大哭之际,他已冲锋似的闯进幼儿园,将我往老师手里一抛,掉头仓皇而去。
我在十岁的时候,从造反派那里知道自己是一个被领养的小孩。时至今日,我仍然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怎么一回事,我只知道我的血管里流着的,是一个普通的平民的血。显然从一开始,我就是一个多余的产物。很多好心人都以为我所以能写作,仅仅因为遗传的因素。有的人甚至写评论文章说我身上有一种贵族气质。溢美也好,误会也好,不管怎么说,我能够在文坛上成名,多多少少沾了我祖父和父亲的光。我的祖父和父亲,不仅文章写得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非常好的人品。他们的人格力量为我在被读者接受前,扫清了不少障碍。我受惠于祖父和父亲的教育与影响,这一点不容置疑。
父亲不止一次说过,觉得我这个儿子和亲生的没什么两样。父亲知道这是我们之间一个永恒的遗憾。事实上,多少年来,无论是父亲,还是我的祖父,都对我非常疼爱。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常常有人利用这个话题,而父亲从不利用我是领养这个事实来伤害我。
我偶尔从一张小照片上知道自己本来姓郑,叫郑生南。照片上的我多只有一岁。我想这个名字只是说明我出生在南京。
我很小就开始识字了。在识方块字这一点上,我似乎有些早熟。父亲属于那种永远有童心的人,做了一张张的小卡片,然后在上面写了端端正正的字让我认。那时候他刚从农村劳动改造回来,和他的好朋友方之一起写歌颂“大跃进”的剧本。写这样的剧本究竟会不会有乐趣,我现在实在想象不出,我只记得父亲和方之常常为教我识字,像小孩子一样哈哈大笑。父亲和方之在一九五七年为同一件事被打成了右派,他们内心深处自然有常人所不能体会到的痛苦,但是他们留在我童年记忆中的哈哈大笑,比他们教我认了什么字,印象深刻得多。
我记得父亲和方之老是没完没了地抽香烟,屋子里烟雾腾腾,两个人愁眉苦脸坐在那儿。他们属于那种典型的热爱写作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书呆子。我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很乖巧的小孩,他们坐在那儿挖空心思动脑筋,我便一声不响地坐在他们身后,很有耐心地等他们休息时教我识字。除了害怕上幼儿园,我从来没有哭闹过。我永远是一个害怕陌生喜欢寂寞的小孩。
我小时候做过的早的游戏,就是到书橱前去寻找我已经认识的字。祖父留给父亲的高大的书橱,把一面墙堵得严严实实。这面由书砌成的墙,成了我童年时代先面对的世界。父亲和方之绞尽脑汁地写他们的剧本,我孤零零地拿着手上的卡片,踮起脚站在书橱前,认认真真核对着。厚厚的书脊上的书名像谜语一样吸引住了我,就像正在写的剧本的细节缠绕住了父亲和方之一样。
.......
兆言的故事总是引人入胜,我想这是来自于他写作时令人尊敬的诚实,正是这样的诚实让他的才华和叙述中的人物故事熔于一炉,让他的故事张开了,让我们的阅读迅速投入进去,并且不能自拔。
——余华
叶兆言的性格为人是儒家的,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满腹经纶,优雅随和,身上散发出某种旧文人的气息。
——苏童
优雅随和的叶兆言带着某种老派文人的气息,坦诚真挚的文字也散发着平和恬淡的儒雅气息。
——《扬子晚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