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36 6.5折 ¥ 55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李圣华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0440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5元
货号29146318
上书时间2024-12-28
前言
关于晚明的时限问题,史无定说。清初学者一般称万历至崇祯末的一段时期为明季,亦有把弘光、隆武、永历南明政权阶段包括在内的。明季一词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晚明。民国学者倾向把晚明和南明分别认识。现代学界一般视南明为独立的历史分期,晚明下限为崇祯亡国之甲申,上限大致始自隆庆、万历之际。本文根据诗歌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阶段性特征,确定研究对象为万历至崇祯七十馀年的诗歌①。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社会大动荡时期。自万历起,明王朝开始迅速走向衰落。……王朝国力衰竭,难以抵御咄咄相逼的满洲军事力量,并困于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的烽火四燃,终以覆国。
晚明历史激变在经济和社会风尚方面表现同样明显。……
政治、经济、世风的激变构成晚明士子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动因与契机。政治黑暗迷乱给士人带来极大的人生困惑和沉重的精神负荷,经济与世风变化又促使放纵自适士风流行,士人身上交织着自我的清醒与道德的困惑、狂健的进取与放纵的沉沦、精神的自守与戾气的外放,世态百象如狂狷、愤世、孤傲、纵情、自适、隐逸、禅悦、自洁,在这个时代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思想界存在着新生和陈腐、开放和禁蔽的尖锐冲突,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禅宗思想、老庄学说及市民意识相互摩荡、融合,大有争鸣之势。其中,两大变化趋势引人注目:一是士人接受左派王学,融合三教,个体意识高扬,肯定自然人性,推动晚明异端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士人为振兴世道,主张用实,从维护礼法和程朱理学出发批评异端思想和尚谈心性的学风,这一思潮至明末渐占上风。
晚明社会自由与禁蔽、凋败与繁荣、新生与破灭种种情势共生,蕴育诗坛蜕变衍化的契机。公安派独抒性灵,在文坛推毂晚明异端思潮;竟陵派感于幽愤,以凄霖苦雨之声传递现实幻灭之感和对澄明世界的追求;晚明闽派熔铸文学妙悟、性情,倡导革新;江浙山人诗人疏远科举,以诗文、技艺标示个体存在;山左诗人在闳音鸣世理想破灭后,走向愤世急怼;东林、复社、几社士子面对世道衰微,诗歌追求世运、性情、学问相合一的旨归,其中杰出之士在天崩地解之际,激流勇进,以热血谱写爱国诗章;女诗人挟区域、家族文化传习之优势,以独特的敏感和才华,振兴闺秀诗坛,规模之磅礴、态度之率真,均诗史前所罕有,共同谱写出晚明诗歌多元灿烂、于中国诗歌史上堪称独特的一部乐章。
一 晚明诗坛概况
其一,诗人涌现,诗派群体更迭,诗论纷出。晚明诗人数量目前尚无具体统计。天启初年,钱谦益着手编次《列朝诗集》,间隔二十馀年复续其事,至清顺治六年辑成八十一卷,著录明诗一千八百馀家,晚明作者占半数,但该集录诗略于明末,如公安派诗人,收录不过公安三袁、陶望龄、黄辉、雷思沛、秦镐数人,竟陵派仅选录钟惺、谭元春、商家梅、葛一龙等数人。朱彝尊有志补《列朝诗集》所缺,晚年编成《明诗综》百卷,录存三千四百馀家,详于明末,广收明遗民诗,如果计以遗民诗人,晚明作者居半,已超过《列朝诗集》总数。清末民初,陈田历十七年编《明诗纪事》,评录四千馀家,较《明诗综》更详于明末,即使如此,所遗仍不在少数。初步推测,晚明有诗文编册成集的作者逾千家。庞大的诗人阵营构成流派群体踵兴的基石。嘉靖中叶,文坛尚不见流派纷呈之势。……诸如此类的各持一说,体现了诗坛繁荣与创新自立。
其二,创立一代明诗的文学意识空前高涨。无论后七子派、公安派、竟陵派,还是晚明闽派、几社诗群,建构一代明诗以复兴文艺的革新意识都相当凸显。胡应麟《诗薮》称李梦阳“开创草昧”,张惟任认为李梦阳“有开创扫除之功”⑦,李贽反对模古,但谓李梦阳:“与阳明先生同世同生,一为道德,一为文章,千万世后,两先生精光具在,何必更兼谈道德耶!人之敬服空同先生者,岂减于阳明先生哉?”⑧……山左的公鼐表白“丈夫树立自有真”,“愿成昭代一家言”。晚明闽派继承明初、中叶闽派之绪,力振闽中诗坛。诗人创立明诗的意识和可贵探索,使晚明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自成一系。
其三,诗歌运动与时代思潮相融合互动。左派王学与三教合一及市民思潮的交融,推动了李贽为首的狂禅派形成,公安派为文学界异端思潮的代言,肯定自然人性、个体独立,要求诗歌率性任真。竟陵派追求“独拔”的人生和艺术,体现了狂禅派受挫后社会思潮的变迁。……这一诗歌取向与东林建立的学术传统密切相联。
其四,诗歌主流嬗变的阶段性。万历初,后七子派中兴,并发生新变;越中、甬上、山左、闽中区域坛坫兴起;山人诗流行于世;李贽、汤显祖、徐渭自成一帜,这一多元变化奠定诗坛新格局。万历中叶,公安派倡导诗歌革新,与异端思潮水乳交融;……晚明诗歌经历了一个从独抒性灵、张扬个性,到独拔隐秀、涤空孤诣,再到世运、性情、学问合一的主流演变过程。
其五,诗派群体之间激烈的文学争鸣。尊“道”还是崇“文”?守“格”还是主“情”?昵“古”还是重“今”?三者是晚明诗歌创作和理论争鸣的中心问题。……
其六,诗歌创作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色。诗人追求情、真、善、美,关注现实、人生,无论标榜古人,还是命世当今,创作都富于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艺术个性,饱含热情和创造。……诗人各抒性灵,创作风格多样化,如王世贞的平淡、屠隆的高华、徐渭的雄肆、李贽的平实、王稚登的萧逸、陈继儒的朴野、冯梦龙的俚俗、袁宏道的洒脱、江盈科的细切、钟惺的幽峭、谭元春的清泠、公鼐的爽丽、王象春的奇警、王思任的涤宕、高攀龙的冲夷、谢肇淛的细润、曹学佺的浅淡、陈子龙的哀艳、黄道周的博奥、沈宜修的清怨、叶小鸾的高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晚明诗人正是以贴近时代和个体的心音体写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情感心路历程。
二 清初以来对晚明诗歌的批评与研究
四百馀年来,晚明诗歌的接受与批评历经曲折。公安、竟陵诗风在清初痛遇排挞。钱谦益、朱彝尊、王夫之等人的厉词批驳,尽管出自不同批评立场,或政治分歧的,或个人恩怨的,或审美意趣的,或艺术旨归的,但正本清源和复归大雅的宗旨出奇一致。明末几社实开启此一风气,不过大力的运作还是由清初诗人在历史变更中实现的,其中,钱谦益、朱彝尊影响。钱氏嗤点前贤,力挽“大雅”。朱氏订正钱氏之说,按曾燠《静志居诗话序》的说法就是“正钱牧斋之谬”,可是二人不存在根本认识分歧,细则不论,就批评范式言,他们树立的都是复古与革新“矫枉过正”的批评体系:后七子拟古而弊生——公安派救弊而陷于“纤佻”——竟陵派以蕴藉救公安之弊而失于“鬼国”、“幽峭”——复社、几社再起而救弊,复兴雅道。这一批评的失误是明显的,而且已远超出了诗艺高下和是非问题,言辞之尖刻、态度之严厉、抨击之凶狠、结论之酷重,在中国诗歌史或文学批评史上均前所未有,尤其是定谳钟、谭为有害于世的“诗妖”,对竟陵一派造成的打击是致命的,成为在封建历史时期不容辩白、无可甄别的铁案。
…………
对以上研究问题,笔者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进一步拓宽研究层面。我们的研究还有许多待于深入认识的课题,如新安诗群、晚明闽派、山左诗群、甬上诗派、粤东诗派、女性诗歌、山人诗等均是。
二、拓展研究方法,以利于认识深化。如从区域文化角度探讨明诗,不失可行之举。明诗与区域文化关系密切,公安派、竟陵派重要诗人多占籍湖北,自标“楚人”,宣称“楚风”。越中诗人接受阳明、龙溪之学,诗歌“尚理”色彩浓重,徐渭、陶望龄之诗即体现了这一区域特色。再如从结社角度切入研究,对揭示文坛风会与诗派演变来说亦不失为一个视角。民国时期,谢国桢、郭绍虞等人通过结社认识明代学术和文学,颇见成效,可是,当前并未对此予以足够的关注。
三、更多关注诗歌自身研究。文学研究不排斥学术热点,但要少一些盲从,多一些独立和理性。四、当前研究要走出困境,重要的一点便是走出钱、朱批评明诗的理论模式,重新认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评说,并走出“宗唐”、“宗宋”批评话语模式。五、提倡多元的批评。诗史不具有“某一种”终极形态,我们阐述诗歌历史,应该对其复杂形态和规律作一定程度上的把握,而不是陈述其终极形态。就和规律不是本质一样,诗史揭示的规律并非文学自身,如果把诗史统一于“某一种”形态,规律变成单一的、终极的真理,那么,文学研究可能变为某种模式的图解。我们的研究,根本上言,不是寻求“单一”,而是尽可能展现诗史丰富而复杂的存在。
……
……
该书以明代万历至崇祯末近七十年的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晚明诗人的社会构成、诗人群落的地域分布、各流派的创作追求和整体诗风的历史演化。作者占有资料丰富,推理严密,行文简洁,论述清晰,使该书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和学术可信性。
李圣华,1971年生,山东成武人。2001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师从严迪昌教授,获博士学位。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现已转聘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有《晚明诗歌研究》《方文年谱》《冷斋诗话》等。
目录
前言
章 晚明诗坛现象概述
一 晚明诗歌与区域人文
二 士人心态与诗风嬗变
三 文人结社与诗坛风会及诗派群体
四 晚明山人与山人诗
第二章 后七子派后期诗歌运动
一 后七子派中兴与新变概述
二 王世贞晚年“定论”问题
三 汪道昆与新安诗群
四 末五子
第三章 徐渭、汤显祖、李贽(附阳明学人之诗)
一 诗坛变革与王学演化
二 畸于人而侔于天——徐渭诗歌艺术精神
三 世总为情,情生诗歌——汤显祖诗歌人生
四 勇士不忘丧其元——异端思想家李贽的诗心
五 王畿、周汝登、孙应鳌、胡直、罗汝芳、焦
第四章 公安派
一 公安派兴衰始末
二 从“独抒性灵”到“淡而适”——袁宏道诗心历程
三 诗贵“清新光焰”独出——江盈科“元神活泼”之诗
四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袁宗道的诗观和创作
五 独至之所造,夫是之谓日新——陶望龄的新诗呐喊和探索
六 袁中道诗歌创作及后期论诗变化
七 黄辉、潘之恒、雷思沛
馀论
第五章 竟陵派
一 竟陵派兴起的社会环境
二 竟陵派的诗心及诗风传播
三 一段神寒能立俗——钟惺激宕孤清之诗
四 月魂一缕深——谭元春平凡清泠之诗
五 蔡复一、商家梅、刘侗、于奕正、沈德符、徐波
六 竟陵派诗歌价值辨识(附说钟惺、钱谦益文坛公案)
第六章 晚明闽派
一 晚明闽派之兴
二 振兴闽诗的文学意识与诗歌理论
三 徐熥、徐、谢肇淛、曹学佺
馀论
第七章 山左诗坛
一 晚明山左诗歌的嬗变
二 一歌先齐风,大海扬波澜——公鼐、冯琦、于慎行
三 重开诗世界,一洗俗肝肠——王象春、公鼒
第八章 江浙诗坛
一 东南山人之冠陈继儒
二 吴门诗人王稚登、张献翼、王留
三 “孤云独往还”的徐霞客(附李寄)
四 归子慕与嘉定四先生
五 越中诗人王思任、倪元璐、张岱
第九章 东林、复社、几社
一 高攀龙为首的东林诗人
二 复社与几社“复兴绝学”的结社活动及诗歌理论
三 复社诗人吴应箕、张溥、杨廷枢、吴昜
四 几社诗人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夏完淳
第十章 晚明女性诗坛
一 女诗人的时代文化心理
二 女性诗歌创作的群体分布与艺术特征
附录一 晚明文人结社简表
附录二 晚明女诗人生平、著述简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该书以明代万历至崇祯末近七十年的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晚明诗人的社会构成、诗人群落的地域分布、各流派的创作追求和整体诗风的历史演化。作者占有资料丰富,推理严密,行文简洁,论述清晰,使该书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和学术可信性。
李圣华,1971年生,山东成武人。2001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师从严迪昌教授,获博士学位。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现已转聘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有《晚明诗歌研究》《方文年谱》《冷斋诗话》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