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19.5 3.9折 ¥ 50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郁达夫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63740857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0元
货号28992331
上书时间2024-12-28
前 言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出身于浙江富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就喜欢小说、戏曲。1910年,郁达夫与徐志摩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郁华赴日本留学,后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广泛涉猎西方与日本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从而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创立创造社,开始创作。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1928年6月,郁达夫加入太阳社,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郁达夫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又加入由宋庆龄、蔡元培主持的民权保障同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郁达夫积极投身抗日宣传工作,他先后担任“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发表多篇抗日救亡文章,坚信抗战必胜。1938年末,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郁达夫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在船上他写下《岁朝新语》,坚信“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
此后,他在新加坡担任《星洲日报》主笔,一直坚持抗战宣传工作。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后,郁达夫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丛林中。
中国前文联主席夏衍曾评价郁达夫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的散文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时常流露出忧郁感伤的情调,同时又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的时局当中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曾称赞郁达夫的散文:“是一首风云变幻而又荡气回肠的长诗。”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集,其中《故都的秋》是在国民党政府白色恐怖下写成的,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四十二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此外,还收录《归航》《零余者》等众多散文名篇,充分展现了郁达夫的散文魅力。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怀鲁迅》等。
目 录
旅 途
故都的秋 003
饮食男女在福州 007
北平的四季 016
苏州烟雨记 023
杭州的八月 036
移家琐记 038
二十二年的旅行 044
钓台的春昼 048
西溪的晴雨 058
花 坞 061
江南的冬景 065
屯溪夜泊记 069
上海的茶楼 075
过富春江 079
玉皇山 082
扬州旧梦寄语堂 086
日本的文化生活 095
小春天气 101
归 航 110
还乡记 119
一个人在途上 144
南行杂记 152
感伤的行旅 163
海上通信 185
零余者 193
记 忆
打听诗人的消息 203
志摩在回忆里 208
雕刻家刘开渠 215
记曾孟朴先生 219
怀四十岁的志摩 224
与悲鸿的再遇 228
怀鲁迅 231
回忆鲁迅 233
送仿吾的行 259
北国的微音 264
刘海粟教授 270
敬悼许地山先生 273
给沫若 277
为郭沫若氏祝五十诞辰 284
记广洽法师 286
哲 思
说食色与欲 289
牢骚五种 292
艺术与国家 299
苍蝇脚上的毫毛 306
如何的救度中国的电影 310
清新的小品文字 314
日本的娼妇与文士 318
炉边独语 321
说春游 325
谈结婚 327
秋阴蕞记 329
小说与好奇的心理 332
日记文学 334
写作闲谈 342
獭祭的功用 345
关于戏剧演出时之接吻问题 348
我所喜欢的文艺读物 350
书 札
诗人的末路 353
记风雨茅庐 355
故 事 358
郁达夫启事 362
郁达夫启事 363
灯蛾埋葬之夜 364
住所的话 371
惜掌之歌 375
寂寞的春朝 379
春 愁 382
水样的春愁(自传之四) 384
孤独者(自传之六) 391
海上(自传之八) 397
雪夜(自传之一章) 403
致孙荃 409
村居日记(1927年1月1日至31日) 411
断篇日记二(1927年8月1日至11月8日) 444
考点试题 458
参考答案 464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集,其中《故都的秋》是在国民党政府白色恐怖下写成的,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四十二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此外,还收录《归航》《零余者》等众多散文名篇,充分展现了郁达夫的散文魅力。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怀鲁迅》等。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式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下。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①。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抄,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②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出色而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的。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郁达夫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稿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县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郭沭若
(郁达夫)成为一切年青人熟悉的名字了。人人皆觉得郁达夫是个可怜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行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沈从文
阅读经典,走进大师笔下的世界,从中开阔视野,获取知识,吸取营养,提升素养,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阅读经典,可以增强文学鉴赏力,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应试能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