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妙解、导读与分享:拨云见日,勘破天地智慧 深入浅出,揭示亘古真理(诵读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道德经》妙解、导读与分享:拨云见日,勘破天地智慧 深入浅出,揭示亘古真理(诵读版)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30.7 6.3折 49 全新

库存32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永进 于树泉; 中青文 出品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51407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25326884

上书时间2024-12-27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老子就在身边

 

    读老子,仿佛他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遗世独立,神乎其神,恍然若存,飘然若仙。有时转念一想:这也难怪,就算大成至圣的孔子,不也是用神龙见首不见尾来形容老子吗?

    渐渐地,眼前的老子就不一样了。原来,老子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杳不可知,并非高居云端、远离尘俗、冷眼避世。在洞彻天地万物的大道后,他那满怀慈悲大爱与睿智非凡的目光,深情地掠过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无边旷野。从蝉鸣蛙唱到泉涌浪飞,从清风白云到星光闪烁,都在他的视线之内。在虚极静笃之中,他回眸远古,凝视未来,登高望远,识真见卓。人类的命运、万物的前途,一概系于心中——这是一位何等慈悲为怀而又大智大慧的千古圣哲啊!

    千百年来,被称为哲学“三大终极问题”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直困扰着人们。老子的“道”的发现,让困惑人类的“三大哲学终极问题”有了充满智慧的答案:“我”是天地之子;“我”为天地所化育,自天地而来;终也将回归天地而去。不仅“我”是如此,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皆然,统统来自于“无”,也就是“道”,是道之“子”,终,也将回归于“道”。“道”的发现,如同一道闪电,劈开暗夜,照彻苍穹。不禁感叹,若天不生老子,则万古暗如磐。

    自然界储量丰富的宝藏不计其数,但是,再多的物质宝藏也是有限的,挖一点就少一点,不可再生,终难免油尽灯枯。老子这座智慧宝藏则不然, 2500多年来,不计其数的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哲学家、企业家、教育家从中觅到了至宝,从而成就了大业。然而,老子这座“大象无形,大方无隅”的宝藏非但没有减少分毫,而且“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如尼采所说:《道德经》就是一眼汩汩喷涌的智慧井泉,垂下汲桶,唾手可得。当一桶桶的智慧被世人汲走后,老子这口智慧井泉之水却一滴未少,永不枯竭。

    在老子那里,“道”不是玄想,不是臆断,不是预测,而是天地万物的本真与本然,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因此,老子不仅在大自然的花开花谢、涛走云飞中,而且在古往今来的纷纭世态、百变人生中——老子一直在我们身边。

    从范蠡与张良的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到文种与韩信的功高贾祸、斧钺加身,人们会想起老子的“功成弗居,是以不去”;从赵襄主学御的“三易马而三后”,到佝偻承蜩的“百发百中”,人们会想起老子的“清静为天下正”;从“神射手”后羿的意外失手,到“常羊学射”故事中的“不知所射”,人们还会想到老子“身心合一”的诸多告诫

    古往今来,忙于“物质的奔走征逐,而丧失了性灵光辉”(罗曼·罗兰语)的人很多,清代大贪官和珅便是“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铁证。反过来,战国宰相公孙仪拒礼不收,则是“知止可以不殆”的范例。孙思邈一生不恋功名,惟以仁善为务,矢志不移专研医药,因而“药王”美名千古流传。这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好诠释。从一人一事,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老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现如今,在这个人心浮躁、物欲熏天的繁华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宁静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的品质。

    人生在很多时候像一座磨坊,或一座加油站,周围空气中飘浮着很多粉尘、挥发性气体等易燃易爆危险物。有时稍不小心,一个小小的火种就可能引发毁灭性的爆炸。这种“火种”在现实中有很多,但常见、导致多严重后果的就是“浮躁”。

    浮躁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心魔”,有时只需被无意中产生的不良情绪稍稍碰撞、摩擦一下,就会点燃。

    倘若不能及时扑灭这危险的火苗,任其肆意在心头躁动,那么,终它们轻则引爆一个“小房间”——你我人生中不太重要的一个部分,重则炸毁整座“建筑”——整个人生。

    如何转躁为静、化险为夷呢?老子给出的对治方法是“静为躁君”。老子分明看到,是“静”在主宰着“浮躁”,“静”是对治“浮躁”的妙招。一个人如果静下来,浮躁的心就会臣服,进而深观天地万物的变化,去法天则地,便可获得智慧。

    老子之后,“静为躁君”的智慧世代流传。她在诸葛亮的字字珠玑的《诫子书》中,在王阳明的人生妙诀“心不动”中,在白居易、苏东坡的“心安”诗句中,在医圣张仲景的“以静为主”中,在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在苏轼的《养生说》中,在南宋白玉蟾的“和合四象”中,在梭罗的《瓦尔登湖》中,在考门夫人的“唯有安静影响力”中。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里,有老子;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里,有老子;老一辈革命家有口皆碑的俭朴个人生活里,有老子。老子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追求里,在“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歌声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里,还在爱因斯坦的重大科学发现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一条普适的真理,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事业是这样,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也是如此。有老子在身边陪伴,点滴积累,随时体悟,将有助于收获美好的人生。

    本书的“导读”“分享”部分,由宁波、于天协助撰写;“诵读”部分由于习“数易其稿”精心录制。谨此致谢。

 

                                       郭永进 于树泉

2018年仲夏 北京



导语摘要
《道德经妙解、导读与分享》以《道德经》原文、妙解、注释、导读、分享和诵读六个部分为架构,结合社会历史,用深入浅出的文字,精炼轻松的语言,妙解《道德经》的思想精髓;独到的导读和分享,亲切有味,娓娓道来,诠释出《道德经》的高等智慧。通过这六个部分的全面阐释,“无为”不再抽象,而变得具体可行;《道德经》不再高深,而成为了职场、家庭、学校和人生的指南书。

☆《道德经》原文   原汁原味,难读字配有注音

☆妙解   妙解《道德经》的思想精髓

☆注释   关键字词的注解

☆导读   独到,诠释出《道德经》的高等智慧

☆分享   旁征博引,眼界大开,积累丰富的为人处世之道

☆诵读   诵读音频,随时、移动听经典



作者简介


 


郭永进,著名国学学者,致力于儒、释、道等国学研究。自2001年起,多次应邀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内外各地作《道德经》专题演讲,广为传播《道德经》智慧,惠及社会各领域,备受欢迎。现受聘为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河北经贸大学客座教授。其《道德经深意》等著作,广受读者喜爱。


于树泉,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国培计划”专家,中国创新人才教育学会读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享有“首都名师”之誉。多年研习《道德经》,汲取《道德经》的智慧,在成就百千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出版有教育畅销书《人大附中高考作文取胜之道》《人大附中中考作文取胜之道》《人大附中学生这样学语文》等8部著作。





目录

序 言 老子就在身边


章 道为天地万物之总源头


第二章 道的特性  超越二元对立


第三章 长治久安之道


第四章 道为万物之源


第五章 平等大爱无偏私


第六章 道为天地根


第七章  无我无私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以水为师  观水悟道


第九章  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身心灵与道合一


第十一章 空无才能起妙用


第十二章 声色电玩令心狂


第十三章 超越名利得失  堪担大任


第十四章 “道”长得像什么样子


第十五章 得道行道之人的足迹


第十六章  老子的修行悟道之心法


第十七章  默默行善积德


第十八章  失去道  社会乱


第十九章  回归道  社会安


第二十章  众人皆醒我独醉


第二十一章 描述“空、无”之奥妙


第二十二章 超越逻辑的高等智慧


第二十三章 万物无常生灭变化


第二十四章 自我筑梦一场空


第二十五章 道为天地母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冷静稳重  做生命主人


第二十七章 为人处世成功诀


第二十八章 了悟实相  返璞(pú)归真


第二十九章 天下为(wéi)公


第三十章  战争后患无穷


第三十一章 战争所杀皆己同类


第三十二章 顺天之道  风调雨顺


第三十三章 真正的富有与长寿


第三十四章 道养万物而不为主


第三十五章 淡中悟真道  常里识真人


第三十六章 洞烛先机  明察秋毫


第三十七章 无为又能无不为


第三十八章 道→德→仁→义→礼→智→法


第三十九章 顺天道  国泰民安  背天道  灾害不断


第四十章  万物源自“空、无”


第四十一章 下士闻道大笑之


第四十二章 现代创世纪


第四十三章 柔软胜刚强  无为胜有为


第四十四章 追逐名利丧生命


第四十五章 欣赏完整之美


第四十六章 迷→一无所有  悟→一无所缺


第四十七章 万物静观皆自得  莫向心外求


第四十八章 为道达空起妙用


第四十九章 慈悲大爱  善待万物


第五十章  仁者无敌


第五十一章 天地父母恩


第五十二章 了悟生死大事→安心自在


第五十三章 无明众生背道而驰


第五十四章 德泽天下  造福万代


第五十五章 找回赤子心  纯真无邪


第五十六章 同流而不合污


第五十七章 条框越多社会越乱


第五十八章 莫从片面下论断  超越逻辑狭窄观


第五十九章 勤俭积德国运兴


第六十章  大道遍行  天下太平


第六十一章 大国处下天下归


第六十二章 大道至尊  普爱生命


第六十三章 以德报怨  和谐共存


第六十四章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第六十五章 民心纯朴社会安


第六十六章 江海处下百川汇


第六十七章 处世三宝:慈俭无争


第六十八章 以德服人配天地


第六十九章 保卫和平是军人的使命


第七十章  自古圣贤多寂寞


第七十一章 知道“不知道”是为真知道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


第七十三章 逞凶斗狠早夭折


第七十四章 严刑峻法只治标


第七十五章 苛政猛于虎


第七十六章 刚强易败  柔软易成


第七十七章 万物相生相克  维持动态平衡


第七十八章 宇宙伟大的力量——大爱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一村一天堂


第八十一章 分享越多  生命越富有



内容摘要
《道德经妙解、导读与分享》以《道德经》原文、妙解、注释、导读、分享和诵读六个部分为架构,结合社会历史,用深入浅出的文字,精炼轻松的语言,妙解《道德经》的思想精髓;独到的导读和分享,亲切有味,娓娓道来,诠释出《道德经》的高等智慧。通过这六个部分的全面阐释,“无为”不再抽象,而变得具体可行;《道德经》不再高深,而成为了职场、家庭、学校和人生的指南书。


☆《道德经》原文   原汁原味,难读字配有注音


☆妙解   妙解《道德经》的思想精髓


☆注释   关键字词的注解


☆导读   独到,诠释出《道德经》的高等智慧


☆分享   旁征博引,眼界大开,积累丰富的为人处世之道


☆诵读   诵读音频,随时、移动听经典



主编推荐

 

郭永进,著名国学学者,致力于儒、释、道等国学研究。自2001年起,多次应邀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内外各地作《道德经》专题演讲,广为传播《道德经》智慧,惠及社会各领域,备受欢迎。现受聘为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河北经贸大学客座教授。其《道德经深意》等著作,广受读者喜爱。

于树泉,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国培计划”专家,中国创新人才教育学会读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享有“首都名师”之誉。多年研习《道德经》,汲取《道德经》的智慧,在成就百千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出版有教育畅销书《人大附中高考作文取胜之道》《人大附中中考作文取胜之道》《人大附中学生这样学语文》等8部著作。



精彩内容

第二十七章  为人处世成功诀

善行无辙(zhé)迹,善言无瑕(xiá)谪(zhé),善数(shǔ)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x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妙解:

真正在行善积德的人,为善不欲人知。

真正有智慧的人,说话不会前后矛盾,不会有瑕疵。

凭良心在规划运作的人,不会用各种阴谋策略去算计他人。

真正了悟真理实相、有智慧的人,其心不会被任何名利所腐蚀,不会被荣华权势所动摇。

真正守信用的人,不必给他种种契约、条款的约束,他自然重承诺、守信用。

所以有道的圣人,常善于救人,心怀天下苍生,不遗弃任何人;常惜福爱物,不奢侈浪费,所以没有弃物。这是因为体悟到天地之道,无废弃之人,无废弃之物。在自然的循环里,人各有命,物尽其用,因果相连,周而复始。道善待每一个生灵,冥冥中自有天意。

所以“善人”可供不善之人学习自勉。

“不善之人”的因果逻辑,可以供人汲取前车之鉴,如履薄冰。

如果不知珍惜可为良师益友的善人,如果不知从不善之人的下场来引以为鉴、多加警惕,尽管聪颖,实际上只是个大迷糊啊。

这是为人处事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

 

注释:

瑕谪:错误。

筹策:古时计算工具。

关楗:门栓。

资:镜子、借鉴。

 

导读:

本章段用5个比喻写言行合“道”的重要。

5个比喻的字面意思是: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没有过失;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门栓也不能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也不能解。

“妙解”中的相关内容是引申义,可参照阅读。

 

智慧分享:

“善”做事的人,不会每天战战兢兢,寝食不安,坐卧不宁,患得患失;不会忐忑不安地既拿不起又放不下,既输不起又赢不起;也不会像老座钟上的钟摆,在两极情绪中永不得安宁地起落挣扎,品尝着绵绵无尽的焦虑与惶恐、无奈与苦涩、疲劳与怨怒、失落与惆怅。

道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千帆竞发是道,万木争荣是道,鹰击长空是道,鱼翔浅底是道。其实,成败得失都是自然的事情,毁誉褒贬皆为平常的道理,人生的意义重在过程,而不在结果。

 

 

第三十八章  道→德→仁→义→礼→智→法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妙解:

上等德行的人,因为玉藏石中,所以需要“无德”作为保护色,从而成全了他的道德心。

下等德行的人,需要显示自己的有德,达到现实目的,所以德行上有所亏损。<

  • 《道德经》妙解、导读与分享:拨云见日,勘破天地智慧 深入浅出,揭示亘古真理(诵读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