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27.5 5.7折 ¥ 4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郭会坡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31805
出版时间2020-07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8992100
上书时间2024-12-27
《引 子》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当我们面对这种经典和传统文化的时候,应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上海美术学院姜建忠教授有一句话特别好:“既捍卫经典,也质疑经典;在质疑传统的同时,又举手向传统致敬;既面对成功,也不惧怕失败。”
为什么叫《论语》?
简而言之,《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语行事的书。
《汉书·艺文志》中写道:“《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清代历史学家赵翼(字瓯北)在《陔馀丛考》卷四中写:“战国及汉初人书,所载孔子遗言轶事甚多。论语所记,本亦同此记载之类,齐鲁诸儒讨论而定,始谓之论语。语者,圣人遗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于杂记圣人言行真伪错杂中,取其纯粹以成此书,固见其有识,然安必无一二滥收者,固未可以其载在论语,而遂一一信以为实事也。”
所以,《论语》这个名字就说明了这本书实际上是经过孔子的再传弟子们,根据记载的有关孔子及弟子们的言语行事,经过反复讨论研究(zui)后编纂而成的一本书。
《论语》的版本
一个是《鲁论语》二十篇。
一个是《齐论语》二十二篇,比《鲁论语》多《问王》《知道》两篇。
还有一个是在汉景帝时期,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的旧宅壁中发现的,称《古论语》二十一篇。《古论语》中没有《问王》《知道》两篇,而是把《鲁论语》中《尧曰》篇分出《子张篇》来。篇次和文字皆有许多与前述《论语》不同之处。
流传至今的版本是:西汉安昌侯张禹的《张侯论》,它主要是综合了《鲁论语》和《齐论语》而成的,篇目同《鲁论语》一样。本书选用的《论语》版本,就是《张侯论》。
古今释《论语》
《论语》自成书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代对《论语》的注释可谓汗牛充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
古代
1.[魏]何 晏《论语集解》:魏晋及两汉学者对《论语》的见解。
2.[宋]朱 熹《论语集注》:宋人对《论语》的见解。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清儒对《论语》的见解。
近现代
1.程树德《论语集释》摒弃“汉宋门户之见,考据训诂之争”,对旧注新说、文字考证和义理发挥,兼收并蓄。
2.杨树达《论语疏证》把三国以前所有征引《论语》或与《论语》有关的资料都依《论语》原文疏列,有时出己意,加案语。
3.杨伯峻《论语译注》流行范围广,是影响力度较大的版本。
此外,有关《论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可以参考钱穆先生的《四书释义》,书里面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程子的《论语》心得
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开篇引用了程子的四句《论语》心得。
第1句: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这句是程子认为《论语》是由有子和曾子的弟子门人所作。
第2句: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这句是说,读《论语》,每个人的感受并不一样,有的人能从中读出深意,那么他便会手舞足蹈,我揣测他可能读出了孔子或者弟子编写时的用意。
第3句: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这句是说,即便是你读出了《论语》的深意,但是并没有进行践行,知行不一,那么读书就没有起到作用。实际上也就是说如果你读出《论语》的深意,就要知行合一,德行操守、行为举止都应起变化。
第4句: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这句话,首先是要明确一下程子是谁。程子是指程颢的弟弟程颐。他说自己在十七八岁读《论语》时就已经知道它大概的文义,但是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读的遍数越多,越觉得其中意味深长。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本书系作者对论语前十篇进行的解读和述真,主要是将《论语》中存有争论的词句、段章等通过文义的综合解读,重新进行精妙编排,形成逻辑清晰的篇章结构、篇章对应关系。
郭会坡,1981年出生,山东滨州人,祖籍河北沧州。自幼承继家传燕青拳,上海燕青武艺馆馆长。倡导“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的文武兼修理念。曾在《东方早报》发表《是断魂?是枪?——品老舍<断魂枪>》(2016年)、《从傅山的书法艺术看傅山武学》(2017年),在期刊《中华武术•研究》发表《对八卦掌技术源起的探究》(2017年)、《中央国术馆教材研究——以<梅花刀>为例》(2018年)。
引子 1
学而篇 5
为政篇第二 25
八佾篇第三 48
里仁篇第四 73
公治长篇第五 97
.
雍也篇第六 128
述而篇第七 161
泰伯篇第八 203
子罕篇第九 227
乡党篇第十 262
参考书目 279
后记 281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本书系作者对论语前十篇进行的解读和述真,主要是将《论语》中存有争论的词句、段章等通过文义的综合解读,重新进行精妙编排,形成逻辑清晰的篇章结构、篇章对应关系。
郭会坡,1981年出生,山东滨州人,祖籍河北沧州。自幼承继家传燕青拳,上海燕青武艺馆馆长。倡导“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的文武兼修理念。曾在《东方早报》发表《是断魂?是枪?——品老舍<断魂枪>》(2016年)、《从傅山的书法艺术看傅山武学》(2017年),在期刊《中华武术•研究》发表《对八卦掌技术源起的探究》(2017年)、《中央国术馆教材研究——以<梅花刀>为例》(2018年)。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译】[注明:为便于大家了解原文文意,在每段原文之后先列此“意译”部分。文中选用的多是近现代学者们对原文的白话翻译,主要参照了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里的译文。之后的“述真”部分则是作者对原文的阐发。]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不为他人所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述真】
这段有几个关键字,第1个是“习”字,一般认为“习”是指复习的意思。我认为这个“习”字是指实践、践习的意思,“时习”就是不停地去实践,那么“学而时习之”的意思便是学习然后不停地去实践。
第二个是“远”字,一般来说是指距离的远近。而此处“远”字还不仅仅是指空间上的距离远,还有时间上远的意思,就如在我此时之前的遥远过去和之后的无穷未来,都是远方。那么“有朋自远方来”就不一定单纯是说在空间距离上从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说在我之前或之后的遥远过去和未来未曾谋面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三个是“愠”字,“愠”有怒的意思,但不是大怒更谈不上怨恨,而是心中有些不平之意,那不愠就是心中没有不平之意。所以“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我,我心中也没有什么不平的怒意。
那么整个这三句的意思是说,学习然后不停地去实践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心中也没有什么不平的怒意,不也是君子吗?
即便是这样解读,有人依然有些茫然不知所云,而且认为这三句并无什么必然的联系,前后顺序倒换似乎并不影响文义,那么能否倒换或者三句之间到底有何逻辑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其实答案就在《论语》里面。在《论语》中《公冶长篇》中提到,有次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子路各自谈论将来的志向,孔子说他自己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安之”是说天下的老年人都能过上安逸的生活,“朋友信之”是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少者怀之”是说天下的少年儿童都能得到关怀爱护。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志向呢?这其实就是我们古人说的大同社会天下太平的理想世界[ 《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孔子一生的志向。当我们知道了孔子的志向再回过头来看这一段文字,就会发现,不只是前后顺序不能倒换,而且三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的意思,实际上是说当我有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时,我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个志向呢?暂且不去管它到底能否实现,有了志向就要通过学习并不停地去实践,努力地去接近!(zui)后会发现越靠近这个志向,我们便越有一种与理想又近一步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是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个志向古往今来并非只有我一人拥有。与我拥有共同志向的人有很多,有过往的先贤,有他乡的知己,也有未来的贤俊,这里的“乐”,既是指“德不孤,必有邻”的不是一人在战斗、摆脱孤独感的快乐,也是指可以相互切磋、借鉴有益实现志向的快乐。
至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当别人不了解我的这个志向,我心中并没有什么不平的怒意,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理应具备的修养吗?
从立志的角度理解本段的三句话:首先,立了志向就要为实现志向而努力,因为见到成效而心生喜悦又进一步促进了自己的学习;其次,自己勤奋精进的同时又与有共同志向的朋友们交流切磋,助益学习;(zui)后,对不了解自己志向的朋友不必挂怀。所以,这三句是有次第关系的。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译】
有子说:“为人孝顺悌爱而喜好冒犯在上者的,很少见;不喜好冒犯在上者而喜好作乱的人,还从未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起来了,‘道’就由此而产生了。孝顺悌爱大概是实行‘仁’的根本要点吧!”
【述真】
这段的核心在一个“本”字上,大多认为“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我认为“本”在这里是基础的意思。所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悌这件事儿是生发仁的基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做君子就应该把生发仁的基础做扎实,基础做好了,以仁为核心的大道才能生发出来。
前面第1段讲立志求学,这一段又讲孝悌生发仁,两段之间是否有什么关联呢?多数解读《论语》的学者普遍认为《论语》里多是散乱的篇章,语句之间并无前后上下的关系,但果真是这样吗?似乎并不尽然。先就开篇的两句看,孔子先讲了学习过程中的种种体验,目的有分享和激励学习的意思。那么接下来有子的这段话与孔子的话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哪呢?我认为,还是要从志向这个角度看。立了志向,便通过学习来实现志向,那问题是学什么呢?怎么学?学成什么样才能实现志向呢?具体到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要想实现这远大理想、崇高志向,应该先从何处下手呢?有子的这段话就是告诉大家,要想实现孔子的这个远大理想应该先从(zui)基础的孝悌做起,由孝悌生发仁,由仁成君子,由君子去实现志向。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意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仪容伪善,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述真】
这段的文义易于理解,但这段的出现,我认为是针对前一段而来的。孝悌是生发仁的基础,可如果把孝悌看成一个人是否具备仁的评判标准时,那有人便会把孝悌当作一种表演来博得仁的名声。作为表演的孝悌是很难生发出仁来的。所以,要警惕这种虚伪的表现。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他人谋事是否忠诚?与朋友往来是否守信?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述真】
这段的核心在一个“省”字上,“省”就是反省的意思。反省什么呢?反省自己的忠信是否有虚假不真的地方,反省老师传的学问是否去践行或者自己传授教导给别人的学问是否是践习过的。那为什么要反省呢?曾子说的这句话,我认为是承接着前面的文义来的。为实现远大理想,有子认为从孝悌生发仁做起,孔子告诫要警惕虚伪表现,那么曾子便以每日的自我反省来避免虚伪。因为,给别人谋划出主意、与朋友交往、为实现理想而践习所学,这三件事是极容易作伪的,有时会是刻意为之,有时可能是连自己都未必察觉的。当然,前面有子讲了孝悌生发仁,而曾子除了提到要省己来得忠信的纯粹外,还强调了对学习的反省。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意译】
孔子说:“治理具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谨慎处事而守信,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述真】
这段讲治理国家,主要就两点:一要有诚敬诚信的品行,也就是政德;二要讲究治理方法,也就是政行。“敬事而信”讲的是政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讲的是政行。这段,我认为是对前面文义的引申。就个人而言,通过孝悌生发仁,通过事后反省避免虚假并积极践行所学。小到个人的成长修为,大到国家的治理,意思是类同的,个人修为要生发仁、习所学,国家治理要有仁德、施仁政,而所谓的仁政不就是孔子传习的学问吗?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译】
孔子说:“后辈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便敬爱兄长,言行谨慎,且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述真】
这段的关键字是“文”,这个“文”是指文化知识也指文献。这一段我认为是对前面文义的概括性总结。弟子们通过孝悌生发仁,通过反省避免虚伪,谨慎又讲诚信,由少及众的仁爱大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道德君子,当这些都做到了便要学习文化知识。这里面简单讲,包含了两点,一是成仁,二是学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意译】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学习过,我却认为他已经学习过了。”
【述真】
这段的核心在第1句“贤贤易色”,第1个“贤”字是以之为贤,第二个“贤”字是贤德的意思,“易”字一般认为是改变的意思,我认为“易”在这里是轻视、轻易的意思。“色”字是容态脸色的意思。“贤贤易色”的意思是轻视容貌脸色,崇尚实实在在的德行道德。所以接下来的三句:事父母、事君和与朋友交,则是对这一句的具体说明。子夏的意思实际上是承接了前段孔子的总结而来,但对于是否要学习,子夏却与孔子的总结有所不同。子夏认为即便没学过,如果能做到竭力事父母、致身事君、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三点的话,便说明已然是具备了仁德忠信的君子了,那不学与学又有什么区别吗?反而很多时候,学了满口圣贤言却行邪恶事的大有人在。子夏认为修己应以实实在在的德行为主。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译】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述真】
这段有两个关键字,第1个是“重”,重就是重视、以此为重的意思,那重什么?以何为重呢?在这里我认为是德行,君子不重德行,不以德行为重,那么他就没有威严、没有威信。很难想象一个不孝父母、不敬事业、不讲诚信的人会有何威可言?
第二个是“固”,这个“固”字一般认为是坚固的意思,我认为应该是固执鄙陋的意思,“学则不固”,也可以说是不学则固,意思是学习了才能不固执,或者说不学习则会固执鄙陋。接着孔子强调以忠信为主,是说在德行和学习这两者之间,以德行为主,也就是“主忠信”的意思。从这里,我们便能看出,这明显是针对上段子夏观点的回应,德行和学习两者都重要,以德行为主。
“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历来争议很大。有人解释为,我所交的朋友没有一个是不如我的,也就是说他们都有优点,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样解读看似公允,实则不通。按这样解读,那结交十恶不赦、违法乱纪的人为朋友不是也可以吗?毕竟他们也有比自己强的地方,可以向他们学习,这岂不是误人子弟!结合本段文义,前面孔子针对子夏重德行的观点,提出既要重德行也要注重学习。那这句便是承接着前面来的,还要多结交比自己德行高尚的朋友,也就是孔子前面提到的“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里的“亲仁&rdqu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