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思文库·大历史,小世界:从宇宙大爆炸到当下的你(我们人类系列)
  • 新思文库·大历史,小世界:从宇宙大爆炸到当下的你(我们人类系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思文库·大历史,小世界:从宇宙大爆炸到当下的你(我们人类系列)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30.7 6.3折 49 全新

库存4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Cynthia Stokes Brown)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9341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25149390

上书时间2024-12-26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言
我们生活的世界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比起其他的纪元和社会的人们,要在这个世界里找到出路,我们更需要地图的帮助,没有地图就会迷失方向,迷失自己。学校教育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地图,让我们了解各自的国家和更广阔的世界。学校教育还教会我们一些技能,以便我们找到工作,并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也参照许多其他类型的关于这个世界的地图—在书里,在跟朋友和家人的对话里,在网上或者在教堂里。然而,缺失的是什么呢?是展示所有这些地图之间联系的尝试,展示它们如何像一张巨大的万物拼图一样拼合在一起。这就像我们借助许多张城市街道地图来研究地球,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展示了整个世界的地球仪。
“大历史”把许许多多不同的地图拼合成一张宏大的宇宙地图,它讲述的是跨度近140 亿年的史诗故事,把我们带到时间和空间的开端。它运用多个不同领域的现代科学知识,解释我们身边的万物如何成为当下的样子:在巨大的爆炸后,宇宙如何从完全的虚无中诞生;早期宇宙中的首批恒星是如何形成的,在恒星濒死的炽热时刻,巨大的恒星如何锻造出行星和生物体形成所需的元素;生命是如何在至少一颗行星上出现的(或许还在很多行星上出现了),以及在几十亿年的时间里,生命是如何改变、多样化并且越来越复杂的;终,在几百万不同形式的生命中,其中之一如何进化成人类的始祖,以及个人、那个人的后代又如何遍布全球,建立多样性的社会、文化、宗教和政治体制,包括时至今日我们处于其中的处处充满活力的全球性社会……重要的是,它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早期宇宙如何创造越来越有趣、越来越复杂的现象和生物,包括终创造了我们!有了这样一幅地图,我们可以问一下,这个宇宙将去向哪儿,还可以询问一下,我们在这一宏大历史中的位置。
这就是辛西娅•布朗要讲的故事。你所展开的这本书,就讲述了这个雄伟壮丽、清晰明了、简单易懂又引人入胜的故事。辛西娅•布朗是讲述大历史的大师,她要给大家解释的是,这个世界的所有不同的碎片,如何经历138 亿年的历史,一步步地拼合到一起。可以说,这就是关于你和你的世界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充满意想不到的波折和翻转,精彩纷呈、惊奇不断。
不过,大历史的故事远非完美—它是全世界的学者和科学家历经几个世纪拼接在一起的,而且很多细节在近几十年才刚刚被确认。大历史的故事依然无法解释很多重要的现象,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它会越来越完善。什么是意识?为什么会发生宇宙大爆炸?地球上出现的个生命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虽然还有很多不完美之处,但是你依然要认真对待这个故事,因为它是建立在极其丰富的、经过谨慎检验的信息基础之上的,而且这是一份由世界各地的学者—而不单单是一个地区的学者—共同构建起来的起源故事。作为本全球性起源的故事,它从很大程度来说是当今世界的故事,是“人类纪”世界的故事。
在后一章,辛西娅•布朗告诉大家,大历史故事不仅丰富多彩、令人着迷,而且充满意义。你是否问过这些问题:宇宙有目的吗?生命有目的吗?甚至,你的一生有目的吗?如果问过,你需要从这个故事启程。仔细阅读,你会发现,虽然在精彩纷呈、惊奇不断的宇宙中,人类不过是一粒微小尘埃,但你依然能找到自己的意义。
这就是终极的“世界地图”,请享用!
大卫•克里斯蒂安
大历史学院主任
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



导语摘要
亿年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全部历史。我们从哪里来?宇宙万物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样子?在《大历史,小世界》中,“讲述大历史的大师” 辛西娅•布朗凭借非凡的视野和优雅的文笔,将人类的历史融入地球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以宇宙大爆炸为开端,讲述了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亿年的“大历史”——从宇宙大爆炸到太阳和地球的形成,从生命的诞生到人类的进化,从农耕文明到现代革命,再到我们身处其中处处充满活力的全球性社会……本书融合宇宙学、地球与生命科学、人文历史等领域的*知识成果,用至关重要的个关键节点,完整演绎了我们人类以及我们所栖居的世界跨越亿年的史诗故事。

作者简介

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Cynthia Stokes Brown)

历史学家,国际大历史协会(IBHA)创会委员,公认的“讲述大历史的大师”。

早年在杜克大学获得历史学本科学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著有《与过去联结》等多部历史作品,她的写作兼具文采与才气,曾三次荣获美国图书奖。

她长期致力于“大历史”的研究与普及工作,和国际大历史协会创会主席大卫•克里斯蒂安一起,历时近30年让大历史风靡全球。

在她的支持和鼓励下,多米尼加大学成为所将大历史课程作为大一新生必修课的大学。在总结20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她和大卫•克里斯蒂安、克雷格•本杰明合著了大历史的本大学教材《大历史:从虚无到万物》,这本书已经成为近百所欧美大学指定教材。2012年比尔•盖茨斥资千万美元,在全球范围推广“大历史教学项目”(Big
History Project),她受邀参与课程设计,并撰写了大部分课程内容。

从美国、澳大利亚到荷兰、韩国、日本,一场大历史带来的认知变革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扩散。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关于宇宙,我们了解多少?


我们人类似乎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去发现自然界的模式规律,去理解我们的历史和周遭环境。在茫茫宇宙中,我们人类究竟处在什么位置呢?


 


第2章 临界点1:宇宙大爆炸(138.2 亿年前)


物质——也就是所有的物体——都是从哪儿来的呢?宇宙中的万物都有其开端,科学家称这一开端为宇宙大爆炸。


 


第3章 临界点2:星系和恒星(137 亿年前到现在,恒星事件) 


宇宙中的物质是如何排列的?答案看似很简单:排列在恒星组成的星系中。那星系和恒星从何而来的呢?


 


第4章 临界点3:复杂的原子—恒星如何锻造元素(137 亿年前到现在)


大历史讲到这儿,现在存在的原子只有氢、氦和少量的锂。其他类型的原子从何而来?自然界天然生成的原子有92种——宇宙是如何制造它们的呢?


 


第5章 临界点4:地球和太阳(46 亿—35 亿年前)


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宇宙故事慢慢变成了局限于地球的历史。虽然宇宙中其他地方或许也存在着生命,但目前已知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就是地球。那么,到底是地球的哪些特点,让生命在此诞生呢?


 


第6章 临界点5:生命的进化(a)—细菌和病毒(35 亿年前至今)


我们已经知道,人体内的许多原子都来自早期宇宙,其他的原子则是大型恒星爆炸将复杂的原子散布到我们的银河系中而逐渐出现的。那么,现在就要问了: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原子和分子是怎么进化成生物的呢?


 


第7章 临界点5(续):生命的进化(b)—多细胞生物(20 亿—20 万年前)


在地球上,细菌生物终进化成有高级意识、有智慧且有关爱心的人类。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第8章 临界点6:人类的出现(约20 万年前)


现在,我们开始讲述与人类有关的故事了。你觉得,人类是怎样一种生物?相对于其他物种,我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成为人类意味着什么?


 


第9章 临界点7:从农场到帝国(公元前9500—公元1500 年)


现代人类(智人)如何走出非洲,散布到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农业革命出现后,人类和地球发生了什么?


 


第10章 临界点8:全球化(1500—2000)


在你所生活的国家里,你会发现生活里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机器——计算机、手机、汽车、冰箱、空调、洗碗机、飞机和锅炉。国家和机器都是新兴产物,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哪种能源对它们的产生起到了助推作用?


 


第11章 未来


现在,我要讲述你可能感兴趣的部分—未来。我们往哪儿去?人类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何方?在更遥远的未来呢?我们都希望能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第12章 所有这一切的意义


人类是讲故事的生物。我们通过创造有开头和结尾的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生活。大历史阐述了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的人类起源历程。大历史的故事,对你和其他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致谢


专有名词



内容摘要
亿年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全部历史。我们从哪里来?宇宙万物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样子?在《大历史,小世界》中,“讲述大历史的大师” 辛西娅•布朗凭借非凡的视野和优雅的文笔,将人类的历史融入地球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以宇宙大爆炸为开端,讲述了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亿年的“大历史”——从宇宙大爆炸到太阳和地球的形成,从生命的诞生到人类的进化,从农耕文明到现代革命,再到我们身处其中处处充满活力的全球性社会……本书融合宇宙学、地球与生命科学、人文历史等领域的*知识成果,用至关重要的个关键节点,完整演绎了我们人类以及我们所栖居的世界跨越亿年的史诗故事。

主编推荐

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Cynthia Stokes Brown)
历史学家,国际大历史协会(IBHA)创会委员,公认的“讲述大历史的大师”。
早年在杜克大学获得历史学本科学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著有《与过去联结》等多部历史作品,她的写作兼具文采与才气,曾三次荣获美国图书奖。
她长期致力于“大历史”的研究与普及工作,和国际大历史协会创会主席大卫•克里斯蒂安一起,历时近30年让大历史风靡全球。
在她的支持和鼓励下,多米尼加大学成为所将大历史课程作为大一新生必修课的大学。在总结20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她和大卫•克里斯蒂安、克雷格•本杰明合著了大历史的本大学教材《大历史:从虚无到万物》,这本书已经成为近百所欧美大学指定教材。2012年比尔•盖茨斥资千万美元,在全球范围推广“大历史教学项目”(BigHistory Project),她受邀参与课程设计,并撰写了大部分课程内容。
从美国、澳大利亚到荷兰、韩国、日本,一场大历史带来的认知变革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扩散。



精彩内容
章关于宇宙,我们了解多少?你可曾想过,如何从头开始讲宇宙的故事?科学家都知道宇宙始于亿年(前后有几百万年的出入)前的宇宙大爆炸。宇宙的故事涵盖了亿年,的确是个大工程。什么是“大历史”?讲述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的故事,这被称为“大历史”。(其他说法还有“宇宙历程”“进化史诗”或“宇宙进化”等。)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就像爬到山巅,俯瞰山下的整个景色,或者跳进宇宙空间,观望整个地球。虽然无法看到大部分细节,但整个图景尽收眼底,而这在山谷中是看不到的。从宇宙大爆炸到此时此刻,从古至今,大历史无所不包。大历史的讲述者被称为“大历史学家”。他们的知识和信息来自多个学术领域:从天文学、物理学(原子、恒星和星系)到化学(原子组合成元素);讲到行星的形成,需要地质学的知识(岩石及其形成);说到生命的起源,需要生物学的知识(生物体);人类出现后,又得掌握人文学科的知识——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你会发现,大历史从的尺度上讲述历史,几乎涵盖了人类知识的大部分学科。为了运用这些知识搞明白过去发生的故事,大历史将科学和人文融为一体。到了世纪年代后期和年代,世界各地的很多大学教授都开始讲述整体历史。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那时他们已经积累了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经验知识,并能加以应用。而测量物体年代的技术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到年,科学家已经确定地球的年龄为亿年,同时也估算出宇宙的年龄,约为亿至亿年。到世纪年代,大多数科学家都接受了“板块构造论”——地壳的板块在地球内部半熔融的物质上漂浮移动。这一发现是了解地球历史的关键。这些发现让整个故事的讲述成为可能。年,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大卫•克里斯蒂安,邀请学校内其他院系的专家每人开讲一部分,开始向学生呈现大历史的样貌。克里斯蒂安创造了“大历史”这个概念,还写了一篇有关大历史课程的文章,发表在《世界历史期刊》()上。大历史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传播,一些教授也开始开设相似的课程。何为经验知识?大历史是以经验知识为基础的,而知识是通过形成概念或解释,然后对其加以证实才获得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获得经验知识,历史学家通过验证既定事实获得经验知识。英语中的“经验”()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就是“经验、体验”。经验知识是通过“科学方法”不断发展的。而且经验知识是现代世界知识的主要形式,全世界的科学家都采用这种方法。它以严格、系统地使用精心验证过的证据为基础,始于世纪初。当时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发明,拓宽了科学家的观察视野,而跨洋航运也使得全球贸易和探险成为可能。一开始,科学家可能通过想象猜测。或者他们观察到了什么,然后提出一种想法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想法是通过想象、直觉和逻辑产生的,科学家将其称为“假说”。接下来,他们设计实验或者查找信息,来验证这种想法是否能够解释实验结果。如果不能,便予以否定;如果可以,就继续检验,或者查找新的信息来进一步验证是否与想法相符,直到后“假说”成为具有很多证据支撑的“理论”。科学理论是指解释和阐释大量事实(数据)的观念。对于某些主要的思想观念,在积累了足够多的证据的基础上,普通人往往称之为“事实”,而科学家仍然称之为“理论”,比如“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就是一例。科学家极其严谨,他们知道,有时新的证据能够推翻主流观念。这是科学方法的一部分。科学家也是人,即便非常小心,也会出错,会产生偏见。这就是为何要使用科学方法的原因,通过长时间不断试验,才能够得出不带偏见的结论,大部分人才能接受和赞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同合作,分享许多不同视角的数据,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运行机制,在人类思想的有限范围内,达成一个合理的共识。举一个科学如何发挥作用的例子。这个例子是关于大陆漂移的,即“大陆运动”的想法终如何成为完善的板块构造理论。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年,在一次地质学会议上,那些人拿他的想法逗乐,他则静静地听着,抽着烟斗。魏格纳提出的证据是,南美洲的轮廓与非洲西部的轮廓刚好吻合,而分处大西洋两岸的两块大陆上,发现了相似的动植物的化石。但魏格纳无法解释,究竟是何种力量如此巨大,能够移动整片大陆。由于他解释不了运动的机制,而且他只是个气象学家,并不是地质学家,所以多数地质学家都不接受他的假说。年,魏格纳在格陵兰岛监测气象时,死于意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于大陆漂移的进一步证据才出现。美国海军司令官亨利•赫斯()——他同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使用一种叫作“声呐”的新工具,收集海底的轮廓信息。(声呐将声波传入水中,检测物体并测量物体之间的距离。)他发现海底并不平坦,这一点令他颇感意外。世纪年代,进一步的研究确定,海底火山在大西洋中部和太平洋中部形成了高脊。年,赫斯出版了一本书,描写海洋盆地的由来以及地壳如何在火山山脊的两侧移动——在火山山脊处,新的物质从地球中心喷发出来。世纪年代,研究者进一步发现了新的证据:距离山脊越近,洋底越年轻,而越往山脊两侧延伸,年代越久远。这一证据证明了海洋底部地壳移动的假说。接下来,科学家就可以把所有的知识整合到一起了:不只是大陆在移动,海洋地壳的所有板块也在移动,带动附近的大陆地壳移动。这些板块都是地壳的组成部分,地壳分裂成几块。致使板块移动的力量,是洋脊涌出来的新物质造成的。在半熔融的地幔上方,新物质不断将旧的物质往两边推开。到了世纪年代,板块构造理论成为地质学领域的核心观念,或者说“范式”。受到这些故事的鼓舞,一些科学家认为,科学终能够发现几乎所有事物的奥秘。对他们来说,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只需不断增加观察,提高实验工具的精确性,以及扩大观察的范围。科学令人兴奋,因为科学看似总是处于发现新事物的前沿。你觉得科学家能够终发现所有应知的事物吗?当前的知识爆炸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当然,没有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但是有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提醒我们,人类所能获知的东西可能是有限度的。毕竟,人类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鹰的视敏度优于人类到倍——具体视鹰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人类听不到的低频声音,大象能够听到。每个物种在进化的过程中,都发展了有利于其祖先生存下来的感知功能。我们人类所能看到的世界,只是沧海一粟而已。举个例子,太阳中心的核反应产生中微子,这是一种比电子小得多的基本粒子。每秒钟有几十亿的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但我们却无法看到。人类能够看到光,但光只是电磁辐射的一小部分,有很多波长的电磁辐射是我们看不到的——伽马射线、射线、紫外线、无线电波等,这些在波谱中的波段都是肉眼无法捕捉到的。因为在数千年的时间里,看到它们与否并不影响人类生存。螨虫寄生在我们的睫毛上,细菌在我们的皮肤上爬来爬去……对于这些,看不到是个好事。很明显,对于科学家来说,无论何时,虽然有非常精密的仪器,但大部分自然世界仍处于未检测或是无法接触的状态。关于人类积累的知识,有一个引人深思的比喻:人类知识貌似无边无际,但也只是未知的茫茫大海上漂浮的一座小岛而已。知识小岛面积越来越大,小岛的海岸线也就越来越复杂,但依然是漂浮在神秘的、未知的大海之上。[此比喻出自达特茅斯大学的巴西裔美国物理学家马塞洛•戈里瑟()。]似乎人类永远无法知道和理解关于现实的一切。对现实的理解随着人类自身状况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而发现新知识的兴奋是人类探索的驱动力。人类似乎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去发现自然界的模式规律,去理解我们的历史和周遭环境。关于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我们已经获得令人惊喜的意识。这就是本书所要讲的——关于人类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人类都有哪些了解。读完这些,读者朋友就能在这幅为巨大的时空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大历史的架构每个故事都需要情节、主题、声音或是某个人讲述故事的方式。大历史是以证据为基础的真实故事,不是虚构的,但仍然需要这些特征将故事融合在一起。说得简单点,故事的主题是万事万物,包括宇宙,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目前来看,似乎宇宙中的某些地方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这与物理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相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整体上来看,宇宙会越来越无序。(参见“第章临界点:星系和恒星”,了解更多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知识。)复杂性越来越高,意味着某时某刻有全新的事物出现,而新事物是无法通过之前存在的个体部分预见的。它更复杂,是因为它是通过能量流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结构,它的组成部分增加了。由于组成部分增多,需要更多能量维系,因此也会更脆弱些。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出现”(),但尚未完全理解它。世纪年代后期,这一概念萌芽时还只是一种假说,现在已有若干证据支撑它。假说是这样的:科学家认为,当部分结构以特定方式排列,条件恰到好处时,增加的能量在结构之间流动,新事物就会产生。科学家使用两个词语来描述“恰到好处”的条件:“条件”()和“金发女孩条件”(),后者出自英国童话《金发女孩与三只熊》。金发女孩条件是指既不太烫也不太凉,既不太大也不太小,刚刚好的条件。对于如何给这些转型时期,也就是新事物出现的时期命名,讲述这个宇宙故事的人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对于究竟有多少个这样的时期,科学家们也未达成一致意见。他们也将其称为“过渡期”()或者“转换期”()。有些故事的讲述者,比如天体物理学家埃里克•蔡森称其为“时代”()。还有一些人,比如荷兰生物化学家和社会学家弗莱德•斯皮尔,将其称为“朝代”()。有些人则什么名字也不叫——只是在故事的讲述中,提到有这么一回事儿罢了。假如深入学习大历史,就会学会对比这些不同的版本。在本书中,我将引用“临界点”()这个概念来指代即将有新事物出现的过渡期。大卫•克里斯蒂安在他的著作《时间地图》中首次使用了这一词语。这个词只是用来在绵延不绝的时间长河中定位大事件的术语,转变有时会跨越几千年的时间。当然,“临界点”这个词是一种比喻,远远超出了字面含义。在时间的长河中,并不存在真正的“临界点”。这个词无非是要传达出跨越一个“临界点”或“门槛”时的兴奋劲和新鲜劲——从此迈入新生活的大门,就像新婚夫妇迈入婚姻的殿堂,从此开始相互依偎的生活一样。这个比喻并不是要遏制新生事物的出现,如果你生活在中国,或许能够理解这个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门槛”通常要高出地面约~厘米(~英寸)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