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约从2008年开始,BIM在中国的应用开始呈现火热趋势,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也逐年递增。目前,中国市面上与BIM相关的书籍众多,这些书籍对推动BIM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文BIM书籍中,要首推BIM理念之父、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Chuck Eastman教授主编的、于2011年出版的《BIM Handbook(Second Edition)》,它是在全球范围内影响较大的一本书籍,但阅读此书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BIM研究和应用基础。其他比较著名的英文书籍还包括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Karen MKensek教授主编、于2014年出版的《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和《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 in Current and Future Practice》,以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Nawari ONawari博士等主编、于2015年出版的《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Framework for Structural Design》。当前高校的BIM研究和教学,正处于十分活跃的阶段,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IM研究中心,相应的研究成果也进一步推动了BIM的工程应用。由于BIM不同于传统的CAD技术,其涉及的技术层次和应用面广,因此,有效地推动高校BIM教学工作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对于一种新型技术的良性发展来说,重要的是做牢基础而不是搭建空中楼阁。因此,推动BIM的发展,高校的教育和推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让高校的学生具备BIM的基础知识,对他们未来继续从事BIM工作大有裨益。BIM工程应用需要工具或软件的支撑,但当前的应用现状却不容乐观。尽管正在制定的BIM实施规范和分类标准,但由于中国的建筑市场和规模相当庞大,各种应用工具和软件也种类繁杂,还没有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成熟的数据交换格式。而与此同时,国外某些BIM标准和软件表现得却相当优异,占据了较多的市场份额,但也存在数据转换接口开发困难、与中国规范不匹配等问题。因此,只有尽快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BIM数据交换格式,为各类应用工具和软件提供开放式的数据转换接口,BIM在中国的应用才能达到新的高度、形成质的飞跃。BIM的发展日新月异,建筑业从业人员对BIM的认识也各有其见,因此本书的特色是紧密围绕BIM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等核心内容展开,力求全面阐述BIM的本质与内涵,而不是侧重于对某些BIM支持软件的应用指南(这一类书籍在市面上已经很多)。全书共6章,第1~4章是关于BIM基础的,主要介绍了BIM概念、BIM各类标准、参数化建模技术、BIM支持平台与软件、BIM信息集成、协同与可视化,以及BIM价值分析等内容;第5、6章是关于BIM数据转换应用的,主要以支持BIM的软件YJK为范例,介绍实现结构设计模型、结构分析模型之间数据和信息相互转换的应用思路和操作方法。其中,BIM基础部分内容(第1~4章)由盐城工学院刘照球执笔,BIM数据转换应用部分内容(第5、6章)由北京盈建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张吉、黄鹤执笔,全书由刘照球统一编排和校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种网络论坛、博客的文章,主要目的是向读者全面呈现BIM的发展历程、概念与内涵、支持标准、建模技术、信息集成、协同工作、可视化、应用价值等,以及为初学者有效地规划和学习。在此对文献作者表示感谢,他们的研究成果使得整本书的框架和内容更加翔实和丰富。本书承蒙“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和“盐城工学院教材基金”资助出版,在此一并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内容有误或者是描述和引用不当之处,还请读者不吝指正,编者的公共邮箱为yuliuting@sohucom。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