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婚社会:日本婚姻的未来走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不婚社会:日本婚姻的未来走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23.3 4.8折 49 全新

库存14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山田昌弘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7158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29680474

上书时间2024-12-26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言

 

婚姻并不能保证获得幸福。

    要是明白了这一点,结婚的人会增加一些吧?

    我认为造成“结婚难”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都认准了“婚姻=幸福”这个公式。

    早在23年前,也就是1996年的时候,我就已经在自己的书中阐述过这一观点。但那之后,日本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有哪些没变呢?

本书将以“婚姻”为切入口,做出深刻剖析日本社会的尝试。可能有些观点听上去会让人感到“刺耳”,但那不正是“婚姻”的本质吗?更何况“婚姻”本身就充满各种矛盾。本书将尝试揭开隐藏在“婚姻”背后的种种真相,为此我将不惧挑战。

 

    日本近代社会从成立之初,就是一个“婚姻不可或缺社会”。这里的“不可或缺”是指,“一个人如果不结婚,就会在生活上和心理上遇到更多的困难”。

    “生活上”,一如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与衣食住行等有关的、一个人一生所要承担的各种家务以及经济上的负担等,而“心理上”,简而言之,就是一辈子会不会活得很孤单。

    今天的日本社会,无论从制度上还是在人的意识里,都是一个“婚姻不可或缺社会”。然而,当我们想要结婚的时候却又发现,结婚并不那么容易。换言之,当今日本是一个“结婚难社会”。

    2015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年龄段在30~34岁的日本人的未婚率,男性为 47.1%,女性为 34.6%。而1975年的时候,男性只有14.3%,女性仅为7.7%。

    未婚群体增多所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少子化”,这已经成为当今日本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国家问题。

    要解决“结婚难”带来的各种问题,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社会变成一个即便不结婚也能幸福地生活且没有经济和心理负担的社会。也就是说,将“婚姻不可或缺社会”变成“不婚社会”。

    事实上,西欧和美国已经先于日本开始了这一转变。在欧美国家,随着事实婚姻和非婚同居的人越来越多,不结婚也能生儿育女的制度也在日臻完善,这些国家正朝着“不婚社会”发展。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整个社会的少子化现象。

      

那么,日本会成为欧美那样的“不婚社会”吗?

    我的答案是,照现在这样发展下去,婚姻在日本社会中不会变成欧美社会那种形式的“不再需要”。

    那为何书名还要叫《不婚社会》呢?这是因为我将在本书中指出,日本正在朝着另一种与欧美不同类型的“不婚社会”发展。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

    对当今的日本而言,“不婚”,也就是婚姻变得不再必要,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本书将在以下各章对这一问题展开详细讨论。然而,遗憾的是,这一巨大的社会潮流,并不能解决“想结婚但结不了婚”的问题。

    同时,我也会在书中重新梳理一些问题。比如,到底何谓“婚姻”,我们为何要结婚,等等。

    在书的开头,我首先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人的婚姻状况。事实上,我认为那时正是日本向“结婚难社会”转变的重要历史节点,当时我就预见到了这一趋势的到来。

    当然,我也会比较欧美和日本的婚姻形式。通过比较,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日本人在“二战”后形成的思想意识是多么牢固。

    我想通过对日本社会细致入微的考察,为解决结婚难问题提供一些线索。

 

    不过,老实说,在本书的执笔过程中,我不得不做出一个悲观的论断,即“就当前的日本社会而言,要解决结婚难的问题非常困难”。

    然而,即便如此,我仍在坚持不懈地推进“婚活”——为未婚者积极寻找结婚伴侣的活动。

    人生无法重来。

    二三十年前,人们认为不错的选择在二三十年后未必依然正确,而且一旦做了选择将难以再进行修正。

    举个简单的例子。20世纪50年代,煤炭行业曾被认为是全日本最好的就业领域。而四五十年前,在超市里工作的人还认为自己的工作不错,但20年前同样在超市里工作的人就未必这么认为。也就是说,现在景气的行业在二三十年后未必还能景气。未来究竟会怎样变,谁也没有先见之明。

对此我本人也了然于胸,虽然我在书中对日本未来的婚姻形式做了简单的描述,但作为一名社会学学者,我认为,我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把日本当今“结婚难”的现状告诉给各位读者。

如果本书能够帮助到那些未婚人士,或是已婚人士,抑或是孩子到了适婚年龄的父母们,能够让他们以此为契机重新思考婚姻、谋划未来,本人将不胜荣幸。

 



导语摘要

《不婚社会》是社会学家山田昌弘的新近力作,关注现代人的“结婚难”困境。虽然结婚意愿并不低,结婚率却在年年降低。这一社会现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

婚姻对现在的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从“想结婚就能结婚”变成“结婚难”?个体困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问题?社会和个人应该如何应对?未来会不会变成欧美那种“不婚社会”?

作者基于扎实的数据和案例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结婚难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对婚姻、家庭、生育、性别、情感心理等问题加以系统性论述,为读者呈现出理解婚姻问题来龙去脉的广阔图景。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的问题与困境,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提出应对之策,预测婚姻的未来走向。

 



作者简介

作者:山田昌弘,1957年出生于东京,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教授的专业是家庭社会学,他擅长从社会学角度解读亲子、夫妻、恋人等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近年来,主要从事现代日本人亲密关系的实证研究,日本人婚恋、少子化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他以“婚活”“单身寄生族”“格差社会”等对日本社会现象的精准命名和深入浅出的分析而广为人所知。


山田教授学养深厚、著作颇丰。其中《为避免下坠而竞争》、《少子社会》、《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婚活”时代》(共著)等均出过中文版。


译者:韩涛,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日本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汉日对比、语言政策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有《隐喻与思维:汉日英三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编著译著10余部。获中青年汉日对比语言学优秀论文奖、北京外国语大学卓越青年教师等30余个奖项。



目录

中译本序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结婚难社会——日本婚姻的现状     


《婚姻的社会学》出版之后     


对男性是“人生的事件”,对女性是“第二人生”     


1996 年前后的婚姻状况     


不是晚婚化,而是未婚化     


为何结不了婚的人增多了?     


未婚化现象的逻辑     


从“想结婚就能结婚”到“结婚难”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第二章 婚姻问题的再思考——为什么婚姻是“必要”的?     


婚姻的形态     


婚姻的定义     


婚姻的起源     


婚姻的功能     


婚姻的效应     


婚姻的社会功能      


婚姻的矛盾      


第三章 近代社会与婚姻——婚姻不可或缺社会      


近代婚姻的“经济”特征      


近代婚姻的“心理”特征      


近代婚姻的形成要素      


恋爱式婚姻的纯粹化      


社会再生产导致的矛盾      


未婚者无立足之地的社会      


第四章 “二战”后日本的婚姻状况——全员结婚社会的到来      


“二战”前门当户对的婚姻       


社会性惩罚与一夫多妻制       


“二战”后的自由婚姻       


相亲式婚姻的变化       


“爱情”与“经济”两大要素       


“全员结婚社会”的到来       


“表白文化”的弊端       


第五章 走向“不婚社会”——近代婚姻的危机       


新经济的影响       


性解放运动的影响       


要经济还是爱情?       


离婚自由化的影响       


欧美人婚姻的现状       


欧美与日本的差异       


经济与亲密性的分离       


第六章 结婚难社会——日本的应对       


走向“结婚难社会”之路       


哪些人能够结婚?       


意识形态与真实想法       


囿于近代婚姻的理由       


“体面”的束缚       


不同于欧美的“不婚社会”      


没有伴侣也不会感到压力的日本       


日本人婚姻的未来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不婚社会》是社会学家山田昌弘的新近力作,关注现代人的“结婚难”困境。虽然结婚意愿并不低,结婚率却在年年降低。这一社会现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


婚姻对现在的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从“想结婚就能结婚”变成“结婚难”?个体困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问题?社会和个人应该如何应对?未来会不会变成欧美那种“不婚社会”?


作者基于扎实的数据和案例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结婚难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对婚姻、家庭、生育、性别、情感心理等问题加以系统性论述,为读者呈现出理解婚姻问题来龙去脉的广阔图景。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的问题与困境,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提出应对之策,预测婚姻的未来走向。


 



主编推荐

作者:山田昌弘,1957年出生于东京,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教授的专业是家庭社会学,他擅长从社会学角度解读亲子、夫妻、恋人等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近年来,主要从事现代日本人亲密关系的实证研究,日本人婚恋、少子化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他以“婚活”“单身寄生族”“格差社会”等对日本社会现象的精准命名和深入浅出的分析而广为人所知。

山田教授学养深厚、著作颇丰。其中《为避免下坠而竞争》、《少子社会》、《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婚活”时代》(共著)等均出过中文版。

译者:韩涛,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日本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汉日对比、语言政策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有《隐喻与思维:汉日英三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编著译著10余部。获中青年汉日对比语言学优秀论文奖、北京外国语大学卓越青年教师等30余个奖项。



精彩内容

为何结不了婚的人增多了? 

那么,为何“没结婚”或“结不了婚”的人会增多呢?

我是这么认为的。首先,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意识变化的问题。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围绕结婚这个问题的外部社会环境,特别是发生了改变的经济状况。也就是说,在个人意识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社会的某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结婚的人数减少。其结果是单身群体人数不断增多,于是,日本政府又出台了一些保障单身人士生活的举措。

比如,1994 年我发表在《诸君!》上的论文《结婚难与经济增长》中就曾指出,“女性理所当然地认为要找一个比自己或者比自己父亲收入高的男性结婚。当经济高速增长时, 要找到这样的男性很容易,所以大家很早就结婚了。但是,随着经济增长放缓,比自己或比自己父亲收入高的男性越来越少,因此女性要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就变得越来越难。于是,很多人只好推迟结婚,结果导致结不了婚的男女多了起来”。

1975 年之后,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而晚婚化,即未婚化也随即出现。

也就是说,那时出现的婚姻现象与经济情况密切相关。经济条件的改变,造成女性找到高收入男性的概率下降。不过,假如女性不介意和低收入的男性结婚,就不会催生未婚化现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女性在通常情况下,不会选择和低收入的男性结婚。

也就是说,未婚化是在婚姻意识没变,而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现象。因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经济低速增长有关,所以,我预测今后结不了婚的人还会持续增多。

然而,当时绝大多数上了岁数的人(包括学者和媒体在内)都坚持认为,“结婚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而且,很多的年轻人也都想当然地认为,“结婚这种事,只要本人愿意,随时都能找到跟自己结婚的人”。也就是说,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未婚化只是简单的“推迟结婚”而已。 正因为大家都这么想,导致婚姻问题最终发展成全国少子化这样严重的社会性问题。

虽然无法大声地说出口,今天深陷结婚难的年轻人看到自己身边不少六七十岁的人,往往会这样想,怎么连这样的人都能结婚呢?这恰恰说明了,直到经济持续增长的1975年为止,无论对谁而言,“结婚就是一件只要本人愿意就能轻而易举实现的事”。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对1975 年之后结婚相关的社会环境所 发生的变化以及实际情况进行一番认真细致的调查就不难发现,结婚已经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可是,当时的大部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