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
  • 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
  • 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78.2 4.9折 158 全新

库存19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塞尔日·格鲁金斯基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28195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58元

货号29483503

上书时间2024-12-25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西班牙人征服了新大陆,葡萄牙人在非洲、印度和中国的海岸登陆。这不仅仅是商业或军事的扩张,伊比利亚水手、士兵、商人和牧师对外输出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行为模式、经济制度、建筑、音乐及艺术风格甚至时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把这次全球行动理解为次欧洲全球化,并视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伊比利亚的全球化扩张在美洲非常成功,部分美洲因此被改造成了“拉丁美洲”。由于奴隶贸易的存在,它在非洲并不是那么成功;由于遭遇亚洲帝国——印度、日本和明朝时期的中国的强烈抵制,伊比利亚全球化在亚洲也以失败告终。

伊比利亚全球化的机制是什么,它对其他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影响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抵制的,以及它是如何在各地引发混合的,诸如此类在本中提及的问题,将为读者提供另一种分析欧洲现代性和看待我们当今世界全球化问题的视角。



商品简介

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西班牙人征服了新大陆,葡萄牙人在非洲、印度和中国的海岸登陆。这不仅仅是商业或军事的扩张,伊比利亚水手、士兵、商人和牧师对外输出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行为模式、经济制度、建筑、音乐及艺术风格甚至时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把这次全球行动理解为第一次欧洲全球化,并视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伊比利亚的全球化扩张在美洲非常成功,部分美洲因此被改造成了“拉丁美洲”。由于奴隶贸易的存在,它在非洲并不是那么成功;由于遭遇亚洲帝国——印度、日本和明朝时期的中国的强烈抵制,伊比利亚全球化在亚洲也以失败告终。

 

伊比利亚全球化的机制是什么,它对其他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影响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抵制的,以及它是如何在各地引发混合的,诸如此类在本中提及的问题,将为读者提供另一种分析欧洲现代性和看待我们当今世界全球化问题的视角。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法] 塞尔日•格鲁金斯基(Serge Gruzinski,1949-)


格鲁金斯基是以拉美史研究著称的法国当代历史学家,也是全球史和跨国史研究领域的先驱。1969年,他进入法国国立文献学校,在那里完成了他有关16世纪佛兰德斯的论文。1970年,一次去墨西哥的旅行唤起了他对这个“新西班牙”及整个拉丁美洲的兴趣。1973—1975年,他成为设在梵蒂冈档案馆中的罗马历史研究所以及委拉斯开兹之家的成员。1983年,他进入了1939年成立的久负盛名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这是欧洲的基础科研机构,1989年他开始担任该研究中心的主任一职。自1993年起,他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格鲁金斯基的研究方向是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化,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了作为混血及混合空间的诞生地以及作为全球化的初表现的殖民经验,针对历史上西班牙对墨西哥的殖民撰写了多部著作,如《想象的殖民化:西属墨西哥的土著社会与西化(16—18世纪)》(1988)、《图像的战争:从哥伦布到〈银翼杀手〉(1492—2019)》(1989)。格鲁金斯基还将其反思延伸到整个美洲大陆,与人类学家卡门•贝尔南合著了《偶像崇拜:宗教科学的考古》(1988)。此外,格鲁金斯基聚焦文化融合的形式与机制,出版了《梅斯蒂索人的心智:殖民化与全球化的思想动力》(1999)、《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2004)、《鹰与龙:全球化与16世纪欧洲在中国和美洲的征服梦》(2012)等,其中《世界的四个部分》可谓格鲁金斯基著作之集大成者,是他积累了几十年的成就。


 


译者简介


李征,法国(邦岱翁-索邦)巴黎大学艺术与艺术学系博士、出站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文学与艺术。著有专著《资本语境中的法国文学——论蒙田、巴尔扎克、勒克莱齐奥与维勒贝克的经济书写》(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火花——西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碰撞与联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近年来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动态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阿尔卑斯》(第1—5辑)与《普鲁斯特研究文集》发表论文、译文多篇。


 


 







目录




致中国读者


 


导论:圣母像与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


 


部分 伊比利亚全球化 


第1章 


东风、西风


——印第安人可能是现代的吗?


 


第2章 


“不停地在世界各地穿梭” 


 


第3章 


另一种现代性


 


第二部分 世界的连接


第4章 


墨西哥城


——世界与这座城市


 


第5章 


“在你那里,西班牙与中国连接起来”


 


第6章 


海上的桥


 


第三部分 世间物


第7章 


教会与王室的专家


 


第8章 


关于大海、陆地与天空的知识


 


第9章 


认知工具与权力工具


 


第10章 


地区历史、全球考量


 


第11章 


早期的全球化精英


 


第四部分 水晶球


第12章 


器物之路


 


第13章 


安特卫普的鹦鹉


——混合艺术与全球化艺术


 


第14章 


玻璃隔墙或思想的全球化


 


第15章 


语言的全球化


 


第16章 


在悬崖边上
——全球化的边界


 


尾声:从电影《黑客帝国》到卡蒙斯


 


参考文献


大事年表


致谢


人名索引


译后记


 


近代早期的伊比利亚全球化


——《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 解说 / 李雪涛


 







内容摘要

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西班牙人征服了新大陆,葡萄牙人在非洲、印度和中国的海岸登陆。这不仅仅是商业或军事的扩张,伊比利亚水手、士兵、商人和牧师对外输出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行为模式、经济制度、建筑、音乐及艺术风格甚至时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把这次全球行动理解为次欧洲全球化,并视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伊比利亚的全球化扩张在美洲非常成功,部分美洲因此被改造成了“拉丁美洲”。由于奴隶贸易的存在,它在非洲并不是那么成功;由于遭遇亚洲帝国——印度、日本和明朝时期的中国的强烈抵制,伊比利亚全球化在亚洲也以失败告终。


伊比利亚全球化的机制是什么,它对其他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影响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抵制的,以及它是如何在各地引发混合的,诸如此类在本中提及的问题,将为读者提供另一种分析欧洲现代性和看待我们当今世界全球化问题的视角。



主编推荐

 

作者简介

[法] 塞尔日•格鲁金斯基(Serge Gruzinski,1949-)

格鲁金斯基是以拉美史研究著称的法国当代历史学家,也是全球史和跨国史研究领域的先驱。1969年,他进入法国国立文献学校,在那里完成了他有关16世纪佛兰德斯的论文。1970年,一次去墨西哥的旅行唤起了他对这个“新西班牙”及整个拉丁美洲的兴趣。1973—1975年,他成为设在梵蒂冈档案馆中的罗马历史研究所以及委拉斯开兹之家的成员。1983年,他进入了1939年成立的久负盛名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这是欧洲的基础科研机构,1989年他开始担任该研究中心的主任一职。自1993年起,他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格鲁金斯基的研究方向是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化,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了作为混血及混合空间的诞生地以及作为全球化的初表现的殖民经验,针对历史上西班牙对墨西哥的殖民撰写了多部著作,如《想象的殖民化:西属墨西哥的土著社会与西化(16—18世纪)》(1988)、《图像的战争:从哥伦布到〈银翼杀手〉(1492—2019)》(1989)。格鲁金斯基还将其反思延伸到整个美洲大陆,与人类学家卡门•贝尔南合著了《偶像崇拜:宗教科学的考古》(1988)。此外,格鲁金斯基聚焦文化融合的形式与机制,出版了《梅斯蒂索人的心智:殖民化与全球化的思想动力》(1999)、《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2004)、《鹰与龙:全球化与16世纪欧洲在中国和美洲的征服梦》(2012)等,其中《世界的四个部分》可谓格鲁金斯基著作之集大成者,是他积累了几十年的成就。

 

译者简介

李征,法国(邦岱翁-索邦)巴黎大学艺术与艺术学系博士、出站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文学与艺术。著有专著《资本语境中的法国文学——论蒙田、巴尔扎克、勒克莱齐奥与维勒贝克的经济书写》(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火花——西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碰撞与联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近年来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动态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阿尔卑斯》(第1—5辑)与《普鲁斯特研究文集》发表论文、译文多篇。

 

 



精彩内容

致中国读者

 

首先,有个问题需要澄清。今天欧洲历史学家已经意识到,将世界史简化为欧洲史不仅不再可能,而且也是不适宜的,即使我们依然是欧洲中心主义(像卡尔·马克思那样具有批评精神与普遍主义精神的人也没能摆脱它)的持有者。同时,也不能再以过去几个世纪里我们所使用的方式、方法向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讲述世界史。

那么,对于至今至少五个世纪以来在欧洲确定与书写并在世界其他地方传播开来的那些历史学知识、经验,应该加以抛弃吗?我没有放弃我所拥有的知识、经验与研究手段,而且还一直力图从外部,尤其从拉丁美洲的角度来认识欧洲历史,并不断重新审视我对历史认知的贡献与局限。作为欧洲人,我应该优先阐述欧洲霸权的起源、机制与各种特征,以及欧洲霸权在全世界常常显示出来的具有扩散性与破坏性的运作方式。我力图在著述中保持这样一种整体视角。

可以说,《世界的四个部分》一书只是对16世纪给出的一种欧洲阐释,仅此而已。但是,我用了约50年的时间来研究西班牙殖民美洲(尤其针对西班牙殖民墨西哥)的历史,这使得我得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欧洲殖民,更好地理解欧洲殖民在美洲土著、混血族群那里所引发的各种反应与反抗。我很早就了解到在土著社会、传教士所属的教会、西班牙王国代表与欧洲商人之间所形成的各种关系。这使我必须和历史事件保持一定距离,摆脱新大陆的界线,将那个年轻的殖民社会置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背景中,那是它所拥有的特有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同时它也朝向西欧、菲律宾与中国,朝向黑奴的非洲、西属秘鲁(在波托西拥有矿藏)以及葡属巴西。由此,我首先对西化的过程进行了充分的反思(《想象的殖民化:西属墨西哥的土著社会与西化(16—18世纪)》,思考了欧洲图像的影响(《图像的战争:从哥伦布到〈银翼杀手〉(1492—2019)》、混合的机制《梅斯蒂索人的心智:殖民化与全球化的思想动力》),然后才撰写了本书。

全球化沿着伊比利亚人的道路从16世纪开始发展,在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达到。伊比利亚全球化转变为欧洲人进而为西方人主导的全球化。今天,种种迹象显示全球化的火炬正在来到东方,中国将在全球化中承担起主导作用。对于西方人来说,很难接受西方人所自我建构的这个世界即将结束,也很难放弃西方人在距今500年间所建立的霸权。我作为16世纪历史的研究专家对这一结果并不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伊比利亚人就发现了中华帝国,并为中华帝国的技术成就、城市建设与中华帝国的富庶而感到惊讶与垂涎。在16世纪,明朝时期的中国对于当时伊比利亚商人来说是世界上的市场,对于天主教传教士来说,则是的潜在信众群之所在地。

面对当代出现的重大转折,16世纪历史的研究专家可以做些什么?研究西方全球化的伊比利亚根源可以带给我们哪些思考?我深信对过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面对全球的当下状态,它提供给我们若干方法去阐释全球化现象。要知道,全球化现象曾长期被史学家所忽视,或者说,对全球化现象的研究基本被限制在发展生产力的视角下。

按照西方传统的历史范畴划分方法,现实通常被分割成经济、政治、宗教与文化的不同层面。这种研究方法并不适合阐述具有如此广度与复杂性的全球化发展过程。此外,将全球化历史与世界历史或各个帝国的历史相混淆是错误的,尽管现在这种混淆在很大一部分西方史学家那里广泛存在。

全球化到底是什么?从研究16世纪伊比利亚的扩张出发,可以得出结果——全球化是被各种原动力与力量所形成的一个整体所建立的,这些原动力与力量将世界的不同部分连接、整合并组织起来。在15、16世纪,欧洲、非洲、美洲与亚洲逐渐相互连通,这种情况是空前的。与各个帝国各自的原动力不同,这些融合成一体的力量组并非产生于明确的、有意识的政治企图,亦非源于直接可辨的纲领性计划。伊比利亚全球化并不是天主教帝国的国王们派遣哥伦布、麦哲伦去探索世界所导致的结果,也不应将伊比利亚全球化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以及他们的经济、军事动机相混淆。当伊比利亚人通过印度、菲律宾与亚洲世界相联系时,是区域力量(中国、日本、莫卧儿帝国)将伊比利亚人融入他们的运转与活动中,而不是伊比利亚人将区域力量融入自身的运转与活动中。全球化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的不同的地缘政治、不同的经济空间连接起来,并使之同步。

在全球化运动中,尤其在我称之为“伊比利亚全球化”的运动中,显示出世界范围内的两种原动力——西化与全球化,它们在一个扩张的空间中持续地展开并发挥作用。西化与全球化都承载着社会组织、政经控制、意识形态控制(针对想象、智识、信仰等)的各种形式,它们逐渐在世界的各个部分扎根,同时也遭遇到或大或小的抵制。西化首先表现为各种欧洲模式在欧洲之外的投射与传播的一种持续进程,它旨在经过适应、和解或强加、毁灭的过程,改变地区现实。西化不断地与新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有时通过对话与调解,而更为常见的是通过暴力与战争。西化企图塑造或重塑地区空间的所有组成元素,尤其针对精神(皈依基督教)、行为(工作组织)与生活方式(家庭、性、消费)。西化在各地生根,同时导致了各种“混合”(Métissages),西化以不同的方式因地因时地控制并引领这些混合。

西化产生了哪些后果?杂交混合的社会、诸说混合的基督教……一并转化成西欧的外围空间,这些外围空间对于西欧来说,是可以提供预见性参考的新的社会经验的实验场,如西班牙帝国的殖民社会、巴拉圭的耶稣会传教区就属于这种外围空间。

全球化这一原动力总是伴随着西化,而且它是西化的基础。全球化旨在欧洲以外建立起欧洲支配性的根基,它们扎根海外,在原则上围绕着语言与宗教方面严格的正统观念以及智识、教义与法律方面的完美连续性构筑起来,不受其他任何影响。它们并非一成不变,位于大洋彼岸的欧洲大地上发生转变,它们就跟着产生演变、更新。如智识模式与政治模式的变化、宗教方面的参照资料的变化,甚至还包括艺术风格上的变化。此外,在一些总是与殖民权力的各种因素相连的特殊领域,如语言(拉丁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时间表达、法律法规(单纯源于罗马)、罗马天主教教义、哲学推理(亚里士多德哲学及之后的启蒙思想潮流),欧洲支配性也在美洲世界扎下了根,同时排斥那里一切新情况的影响。欧洲所形成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力量持续上升,这股力量使欧洲支配性在海外的根基得以抵御住外部世界的影响,并使其持续地被带回欧洲,在那里重新找到根源,重新定位。

在16、17世纪,西化与全球化在世界各地显现出来,二者错综复杂地相互交织。我认为,这两种原动力在当代全球化中具有它们的对等物。而且,这两种原动力为阐释我们所实验的各种变革机制提供了可能,因为它们为全球化的未来提出了一些基本问题:全球化如何展开?它的形成路径、发展节奏与速度、机能障碍与挫折、失败是怎样的?全球化面临哪些抵制?在这个意义上,研究伊比利亚全球化对于21世纪来说是具有价值的。

在本书中,有诸多问题没有涉猎。如我在《那里是什么时间?——现代黎明前的美洲与伊斯兰教》(关于17世纪的奥斯曼帝国与墨西哥)与《鹰与龙——全球化与16世纪欧洲在中国和美洲的征服梦》(关于中国与墨西哥)中进行的区域研究。欧洲历史话语的全球化与欧洲范畴(如时代观念)的强制性孕育了我在《时间机器——当欧洲开始书写世界史》中的探索。此外,由于我的一些著述被用于中等学校的教学,这促使我写作了《历史何为》。我相信,在21世纪,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教授如下这种历史的需要是迫切的:该历史可以提供给新一代人必不可少的方法与手段,使其可以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上纵横、驰骋。

近期我的研究主要聚焦“地区”与“全球”这些必须要“历史化”(即作为历史学家去重新思考)的范畴。此外,还关注“全球化的内部”在伊比利亚人殖民的美洲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这一“全球化的内部”是全球化推力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地区体现,它是我的论著《与一个新西班牙混血儿的谈话》的主题。

亲爱的中国读者,我们虽未曾谋面,我无法与您及今天构思并书写历史的中国同行、学生们展开对话,但是我希望未来的一代人可以在面对并整合我们的知识时,相对于以揭示任何一个历史真实为目标,能够更多地带给21世纪的世界以创造性的飞跃,正如欧亚两个大洲在过去数个世纪中经历的一次次复兴所带来的飞跃一样。

[法]塞尔日·格鲁金斯基(Serge Gruzinski)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研究主任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2020年7月13日于巴黎



媒体评论

《世界的四个部分》首先令我想起罗马圣依纳爵教堂的著名天顶画《圣依纳爵的荣耀》(1691—1694)的壮丽画面:四个分别代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寓意人物,作为四根主要柱础,支撑着整个建筑向着无穷天穹开放。尽管安德里亚·波佐的原始意图试图褒扬耶稣会传教事业在全世界的扩散,但这一视野的真正基础,事实上来自本书作者所论述的“伊比利亚的世界化”,可以追溯到西班牙—葡萄牙世界帝国从菲利普二世时代开始合并为一体之际(1580—1640)的世界格局——一个以中美洲的墨西哥城为中心,旁涉世界四大洲的“全球帝国”的形成。鉴于这一历史时期恰与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名著《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同框,故格鲁金斯基这一以“世界化”为视野的著作,可谓超越了他的同胞的西方中心主义局限,而成为法国历史学界荣耀的证明。

尤为重要的是,格鲁金斯基在书中试图发展一种不同于今天欧美文化为主导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新理念,即一种基于世界各种文化的杂交和混血的“世

  • 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
  • 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
  • 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