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35.7 4.6折 ¥ 78 全新
库存80件
作者郑亚 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9098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29458041
上书时间2024-12-25
序一
时间在空间里,空间在时间中
杨志刚(上海博物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博物馆协会会长)
一
对于时间、空间的理解和感受,文博工作者往往异于常人。一是他们的研究工作使其特别在意时间与空间的重要性;二是他们必须善于从一个时空穿越到另外一个时空,展开时空间的关联,生发、探究意义;三是时间、空间常常需要嵌合,只有时间没有空间,或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必定使其关注的“意义”受损、打折;四是从业者个人经验中的时空与研究对象世界里的时空,也容易发生串联与交织,甚至在主客体之间形成一种“共振”。
以上是我在读郑亚这些感性、灵动、晓畅的文字时,一再产生的略带艰涩的玄思。并且,她在书中讲到的不少时间、空间,我都很熟悉,也牵带出了共振。
遥想20多年前,作者在复旦大学文博系读书,我是授课老师,还兼带其他一些方面的工作联系和指导。所以看着她在校园里成长,后来走向社会在职业生涯中不断闯荡,闯过了专业上的很多沟沟坎坎,也开拓出了学问上的一片新天地,时时充满欣喜。为人师者的快乐莫不过于此!
读她的文章,除了听故事、增识见,我还关注作者所关注的那些时间与空间,也会跟着她在时间中打量空间,在空间里琢磨时间。这就不全是玄思了,还基于我们曾经同在燕园200号,又先后在人民大道201号的难忘经历……
二
眼前的有些文章,此前断断续续地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或一些微信公众号上读过。我曾建议郑亚,适时编出集子来,做一个系统的展示。这样一本聚焦上海文物博物馆与历史建筑的散文集,视角独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导览式介绍,亦非材料丰富、立意深刻的学术论文;而是融从业经验和城市漫步观察于一体,从私人阅历、工作细节切入对城市历史的深度观察,有感悟有发现,殊为难得。相信业内需要,一般的读者也会珍爱。
现在,她将近十年来写作的40篇文博随笔汇为一编,我得以先睹为快,借此序略作推介。
全书编“观博寻踪”,以复旦大学200号文博系小楼为缘起(见《复旦文博——那些200号的时光》),追溯作者与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青浦博物馆、嘉定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等诸多博物馆的工作交集,以及这些博物馆的变化发展,借此体现上海城市文化品格的塑造,及上海文博人的坚韧执着。其中《这座城,让我与博物馆同行》,回溯了1996年的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新馆开放,1999年中共一大纪念馆与鲁迅馆的改扩建,2004年青浦博物馆的新建,2008年中共二大纪念馆的升级改造,2010年前后土山湾博物馆新建、三山会馆提升,2012年嘉定博物馆迁建,直至2018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为上海当代博物馆的发展留下诸多珍贵的剪影。《我的人民广场“文博之旅”》,回忆了当年轰动一时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风云际会——上海近代历史特展”等临展,记录了上博老馆长对国外代表团的机智回应,以及2003年“非典”期间博物馆人的坚守,和抗击疫情胜利后临时免费开放的积极妥善之应对。《上海之恋——读杨可扬版画与藏书票》,在简要回顾杨可扬先生对新中国版画事业发展贡献的同时,特别聚焦其创作的多幅体现上海城市变化的版画作品,来表达上海文博工作者对上海的眷恋与深情。《那些不期而遇的鸟儿们》,则借助古代艺术类文物中“鸟”等纹饰意象的串联,对如何理解博物馆、欣赏馆藏文物、了解博物馆人作了娓娓叙述。
纳入本编的文章,还从大陆新村的鲁迅故居、陕西南路长乐邨丰子恺故居、武康路巴金故居的建筑历史、名人往事,及这些故居在不断沉淀过程中演变为博物馆、纪念馆的故事入手,探究这些人物与上海文化的关系,述说他们与上海这座城市的互相成就。如《大陆新村鲁迅故居》,讲的是鲁迅在上海第三处寓所,鲁迅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后3年多的时光。除了建筑本身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新式里弄住宅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中绝大部分的家具、陈设、用品都是原物,包含了鲁迅在上海战斗生活的大量历史信息。此外,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1年,在中央领导和上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大陆新村132弄9号鲁迅故居与10号鲁迅生平陈列共同组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家人物类博物馆,这在新中国文博发展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
第二编“读城阅市”,是一些相对更加生活化的城市观察记录,对象包括申报馆、泥城桥、西藏南路、甜爱路、茂名路、南京路、凤阳路、汾阳路这些与上海近现代历史渊源深厚的街区、马路,还涉及张园、大学路、永平里等近年来新出现的时尚市集,体现了上海新旧融合中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的独到之处。比如申报馆,创办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申报》,是上海历史久、近代中国发行时间长的一份中文日报。申报馆老建筑保留了极具特色的历史风貌,而近年这里被转型为“The Press”咖啡馆后,因其综合了上海近代城市发展、新闻报业起源、进步文化传播、都市文艺生活等元素,而演变成为别具一格的城市文化地标。再如张园,作为上海开埠后早期的私家园林和娱乐场,它几经变迁,在2018年形成了小型的市集餐饮休闲时尚社区,且还在进一步变动发展中。还有M50,作为苏州河畔纺织产业曾经的聚集地带,在大型纺织国企改革的剧痛中,上海以创新蜕变坚韧面对,不仅建立了上海纺织博物馆,还将莫干山路纺织厂的车间逐步拓展为艺术文化休闲创意园区。这部分的写作,突出作者游走体验中的所见所思,和身为文博工作者对其职业的挚爱、对所在城市的眷恋。阅读这些文章,不禁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2019年11月 2日至3日,在上海市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这本《海上华痕》还以“附编”形式,收入3篇对境外博物馆、历史建筑的调研考察,意在借鉴国际优秀案例,均有参考价值。
三
作者于1996年入职上海博物馆,在人民大道201号工作了15年。她担任过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上海市文广局博物馆处的负责人,也曾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挂职馆长,后又担任了多年的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读郑馆长笔下的“华痕”——上海的历史遗产,可以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触摸城市更新中文脉的传承,感受文博人的情怀。
今年是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过去的70年,也是上海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70年。“一座馆与一座城”的话题已经打开,“大博物馆计划”正在成型,“海派城市考古”将进一步彰显城市魅力。2022年,上海文博人将同赴一场生日庆典!《海上华痕》是一份充满深情的献礼!
70年,有几个馆舍特别引人注目,时间在这里浓缩。它们叠加在一起,空间里凝聚着无数未曾远去的时光。在这样的时空交织中,文博人再次迈上新的征程。
于辛丑牛年岁末
上海,眼繁华忙碌,第二眼高效有序;而郑亚的《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将给你独特的博物视角,融合对上海城市历史的理解,对上海人文生活的眷恋,以流畅优美的随笔方式,把专业严谨相对枯燥的文物、博物馆、历史建筑、城市空间等娓娓道来,并穿插上海文博行业发展个人职业记忆,呈现出一部微型的近30年的上海文博变迁史。
“观博寻踪”,以复旦200号文博系小楼为缘起,追溯与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现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青浦博物馆、嘉定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等诸多博物馆的工作交集,以及这些博物馆的渐进发展;亦通过故居、故居建筑与藏品、纪念展览与活动,对鲁迅、丰子恺、巴金、陈从周、杨可扬这些上海重要历史文化名人的踪迹加以细密寻访,呈现出在上海文化中更为真实、多元、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
“读城阅市”,是更加生活化的城市观察记录,包括申报馆、泥城桥、西藏南路、甜爱路、多伦路、茂名路、南京路、凤阳路、汾阳路、安福路这些与上海近现代史渊源颇深的街区马路,还有张园、大学路、永平里等近年来新出现的时尚市集,也体现了上海在新旧融合留存使用中的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的独到之处。另有关于上海豫园、古猗园、课植园、秋霞圃等江南古典园林与复兴公园、人民公园、鲁迅公园等近代城市公园的游园回想,折射出上海文化中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内在品质。
期待你,用博物爱好者的思维,用城市游历者的脚步,用文化观察者的视角,在史料与文物中沉潜;在博物馆、文物建筑、历史风貌区中出入;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园林景观文化空间中穿梭。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公园宜休憩、城市有温度……这里是上海,让我们一起进入“海派城市考古”!
郑亚,笔名尔雅、小雅,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少女,热爱写作,亦对古文字和古代工艺美术兴趣盎然。在上海市高中生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借此加分被复旦大学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录取。就学期间,虽有历史系颇多名师点化,却更为痴迷上海博物馆专业大家传授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历代陶瓷等文物课程。1996年大学毕业时,恰逢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新馆建成开放。以三次投递简历三次面试之一腔热忱和数篇已发表的豆腐干文章,如愿开启文博职业生涯。
《艺术眼》目录003 序一.时间在空间里,空间在时间中.杨志刚
008 序二.一座城市的俗世烟火与诗意繁华.邢建榕
015 观博寻踪
017 复旦文博——那些200号的时光
022 这座城,让我与博物馆同行
030 我的人民广场“文博之旅”
038 秘密花园——上海的女性主题博物馆
043 与大学博物馆的美好相遇
050 博物馆,一杯宁神的咖啡
055 那些不期而遇的鸟儿们
067 从轻云出岫到苍茫翠微
072 且饮香杯浮玛瑙
077 博物馆里“听弹琴”
083 世上一切都见缘——陈从周百年诞辰痕影
089 上海之恋——读杨可扬版画与藏书票
099 大陆新村鲁迅故居
109 鲁迅家用花瓶中的深情寄托
120 不拘方寸之间——由印章探究鲁迅的世界
129 长乐邨丰子恺旧居
134 武康路巴金故居
141 读城阅市
143 走进申报馆
149 泥城桥之约
155 西藏南路之南
160 都会“一叶”
165 甜爱路的幸福时光
171 喧闹边缘的多伦路
175 邂逅茂名路
185 偶遇张园
190 浮光掠影大学路
194 轻歌曼舞永平里
198 寻路M50
204 一个人的南京路
209 一程烟火凤阳路
212 十年之后——在黄陂北路转南京西路
215 夏暮缱绻汾阳路
220 安福路的花影
228 海上游园寻梦
236 长新路上的晚饭花
242 读《星期天》——汪曾祺笔下上海浮世绘
255 附编
257 巴黎博物馆掠影
262 融合.对应.兼顾——加拿大博物馆建筑的启发
274 历史遗产:保护利用可以并重——英国历史遗产类博物馆的探究与启示
285 后记
上海,眼繁华忙碌,第二眼高效有序;而郑亚的《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将给你独特的博物视角,融合对上海城市历史的理解,对上海人文生活的眷恋,以流畅优美的随笔方式,把专业严谨相对枯燥的文物、博物馆、历史建筑、城市空间等娓娓道来,并穿插上海文博行业发展个人职业记忆,呈现出一部微型的近30年的上海文博变迁史。
“观博寻踪”,以复旦200号文博系小楼为缘起,追溯与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现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青浦博物馆、嘉定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等诸多博物馆的工作交集,以及这些博物馆的渐进发展;亦通过故居、故居建筑与藏品、纪念展览与活动,对鲁迅、丰子恺、巴金、陈从周、杨可扬这些上海重要历史文化名人的踪迹加以细密寻访,呈现出在上海文化中更为真实、多元、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
“读城阅市”,是更加生活化的城市观察记录,包括申报馆、泥城桥、西藏南路、甜爱路、多伦路、茂名路、南京路、凤阳路、汾阳路、安福路这些与上海近现代史渊源颇深的街区马路,还有张园、大学路、永平里等近年来新出现的时尚市集,也体现了上海在新旧融合留存使用中的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的独到之处。另有关于上海豫园、古猗园、课植园、秋霞圃等江南古典园林与复兴公园、人民公园、鲁迅公园等近代城市公园的游园回想,折射出上海文化中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内在品质。
期待你,用博物爱好者的思维,用城市游历者的脚步,用文化观察者的视角,在史料与文物中沉潜;在博物馆、文物建筑、历史风貌区中出入;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园林景观文化空间中穿梭。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公园宜休憩、城市有温度……这里是上海,让我们一起进入“海派城市考古”!
郑亚,笔名尔雅、小雅,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少女,热爱写作,亦对古文字和古代工艺美术兴趣盎然。在上海市高中生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借此加分被复旦大学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录取。就学期间,虽有历史系颇多名师点化,却更为痴迷上海博物馆专业大家传授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历代陶瓷等文物课程。1996年大学毕业时,恰逢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新馆建成开放。以三次投递简历三次面试之一腔热忱和数篇已发表的豆腐干文章,如愿开启文博职业生涯。
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
全新成都
¥ 54.60
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
全新成都
¥ 35.87
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
全新南昌
¥ 34.37
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
全新郑州
¥ 53.00
新书--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精装)
全新保定
¥ 51.10
新书--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精装)
全新保定
¥ 41.19
新书--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精装)
全新保定
¥ 49.14
新书--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精装)
全新保定
¥ 51.10
新书--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精装)
全新北京
¥ 51.10
新书--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精装)
全新保定
¥ 41.1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