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84.9 4.7折 ¥ 180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重庆市璧山区档案局 编,傅应明 主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2981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80元
货号27879079
上书时间2024-12-24
一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是民国时期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代表性团体。1923 年8 月在北京正式成立,朱其慧任董事长,陶行知任董事部书记,晏阳初为总干事。1925 年秋,平教会总会从“中华教育改进社”分立出去。1926 年秋,平教会选定河北定县为“华北实验区”,以翟城村为中心,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史称“定县实验”。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定县实验”被迫停顿。1939 年,晏阳初将平教会总会迁至战时大后方重庆,于巴县歇马场开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1945 年改名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1940 年,设立乡村建设育才院璧山实习区。1946 年,成立平教会“巴(县)璧(山)实验区”,次年更名为平教会“华西实验区”。
二
华西实验区是中国20 世纪40 年代乡村建设的典型代表。
华西实验区,全称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华西实验区,是以实践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思想,开展农村经济、教育、卫生和自治“四大建设” 为主要内容,以璧山为中心覆盖重庆周边十县一局,具有典型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民国乡村建设实验。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在20 世纪20—30 年代形成了一个高潮,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黄炎培等一大批有识之士,投身于建设乡村的浪潮之中。一时间群豪竞起,轰轰烈烈。而全面抗战爆发后,这些实验纷纷被迫停顿和中断。
事实上,1936年以后中国的乡村建设实验,在日军占领区不可能继续进行下去。乡村建设运动的领军人物们,也相继来到战时大后方的重庆避难。到1940 年以后,全国范围内的乡村建设实验,就几乎只剩下晏阳初领导的平教会华西实验区和卢作孚主持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了。相较而言,华西实验区覆盖的范围更大,是民国时期四川省第三行政区的范围。在这样大的范围开展乡村建设实验,是整个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
三
华西实验区的乡村建设实验,是晏阳初“定县实验”的继承和发展。
“定县实验”以“四大教育”即文艺(文字)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为主要内容。文艺(文字)教育,核心在教农民识字,扫除青壮年文盲,增强农民的“知识力”,主要方式是开办农村平民学校。生计教育,则以传授生产技术、推广优良农作物和牲畜为着力点,增强农民的“生产力”,主要方式是组织合作社、改良手工业等。卫生教育,则以建立保健制度、推行节制生育等为主要内容,旨在增强农民的“强健力”。公民教育,即对农民进行经常性的公民训练,以增强“团结力”。
华西实验区以“四大建设”即农村经济建设、教育建设、卫生建设、自治建设为主要内容。所谓经济建设,就是以完成全面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之组织、稳定土地使用权、创置合作社之社田等推进合作组织,以推广优良农作物品种、发展家畜之增殖保育与运销、发展乡村特产及乡村工业等增加农业生产。所谓教育建设,就是按照“一社一学之原则”重新划定国民学校学区,通过增加教师、设立示范国民学校以充实国民学校机构、普及基本教育,推行合作保险制度、安定教师生活,推行电化教育以配合农村建设工作。所谓卫生建设,就是普遍设置卫生员并落实“重在预防而不在治疗”的责任,扑灭疟疾、钩虫等主要的地方流行病,解决“人员设置不足之困难”以充实县卫生院及乡镇卫生所。所谓自治建设,即建立地方自治人事制度、实行县乡财政划分以确立合理的人事及财政制度,建设和平的武装生产农民集团——与经济生活条件融合为一的民众自卫组织体。
我们从上面两者不难发现,文艺(文字)教育——教育建设、生计教育——经济建设、卫生教育——卫生建设、公民教育——自治建设,存在承前启后的必然联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定县实验”阶段以“教育”为重心,文艺(文字)、生计、卫生、公民均为教育之内容;“华西实验区”阶段以“建设”为要务,经济、教育、卫生、自治则各为建设的一个方面。因此,华西实验区的乡村建设实验不是“定县实验”的简单重复, 而是在继承中有发展、有创新。
四
华西实验区于1950 年11 月宣布解散。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67 年,但它的影响从来就没有消逝。
例如,早在华西实验区乡村建设实验进行期间,晏阳初就频繁地向美国各界朋友介绍相关情况。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简称农复会)与华西实验区密切合作,收集有关农村宣传资料、开展乡村指导、提供贷款支持等,而这些尝试和经验,为他们后来具体组织台湾地区20 世纪50 年代土改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 更是将华西实验区的影响进一步国际化。20 世纪50 年代后,晏阳初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及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20 世纪60 年代又在菲律宾创办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其影响遍及亚非和拉美,至今绵延不绝且历久弥新。
由于历史的原因,华西实验区的档案史料发掘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是一个丰富的历史宝藏,是人们全面了解和认知晏阳初及民国时期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需要档案界和学界予以关注和重视,携手并肩加快整理与研究,以期有补于当下及未来的中国乡村建设。
华西实验区,全称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华西实验区,是以实践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思想,开展农村经济、教育、卫生和自治“四大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璧山为中心覆盖重庆周边10县1局,具有典型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民国乡村建设实验区。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是国内保存华西实验区档案的重镇,馆藏华西实验区档案总量近400卷约7万页,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华西实验区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的情况。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批档案资料已经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本书从相关档案中筛选整理出华西实验区所涉及的重要人士、工作概况、组织人事、合作事业、农村与农业、卫生、教育、社会调查、编辑组、工作人员等10个方面的重要档案史料,共计144件,并加以识读整理,旨在为读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基本的*手资料。旨在为读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关于晏阳初及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基本的资料。
重庆市璧山区档案局,是主管全区档案和地方志工作的机构,藏有民国时期璧山县档案,负责璧山区志、专业志及有关地情丛书的编辑、总纂、审定、出版工作。
傅应明,曾任璧山区档案局局长,热心地域文化研究,任《璧山县民政志(1986-2005)》主笔、《璧山县人民代表大会志(1986-2002)》副主编、《璧山县志》(续修)撰稿人。著有《唐置县前璧山归属》《重壁山考》《邑人何增元事迹补考》《县名由来及其他》《璧山文庙的迁址与祭祀》等,主编《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选编》等。
第四章 合作事业 / 131
华西实验区,全称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华西实验区,是以实践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思想,开展农村经济、教育、卫生和自治“四大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璧山为中心覆盖重庆周边10县1局,具有典型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民国乡村建设实验区。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是国内保存华西实验区档案的重镇,馆藏华西实验区档案总量近400卷约7万页,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华西实验区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的情况。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批档案资料已经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本书从相关档案中筛选整理出华西实验区所涉及的重要人士、工作概况、组织人事、合作事业、农村与农业、卫生、教育、社会调查、编辑组、工作人员等10个方面的重要档案史料,共计144件,并加以识读整理,旨在为读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基本的*手资料。旨在为读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关于晏阳初及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基本的资料。
重庆市璧山区档案局,是主管全区档案和地方志工作的机构,藏有民国时期璧山县档案,负责璧山区志、专业志及有关地情丛书的编辑、总纂、审定、出版工作。
傅应明,曾任璧山区档案局局长,热心地域文化研究,任《璧山县民政志(1986-2005)》主笔、《璧山县人民代表大会志(1986-2002)》副主编、《璧山县志》(续修)撰稿人。著有《唐置县前璧山归属》《重壁山考》《邑人何增元事迹补考》《县名由来及其他》《璧山文庙的迁址与祭祀》等,主编《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选编》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