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家·赵家璧(中国出版家丛书 )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出版家·赵家璧(中国出版家丛书 )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58.2 7.0折 83 全新

库存3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芦珊珊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55333

出版时间2016-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3元

货号24007515

上书时间2024-12-23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芦珊珊、柳斌杰编*的《中国出版家(赵家璧)》 为我国*名出版家赵家璧先生的传记,从他年幼与书 结缘写起,完整介绍了他的编辑生涯,如任良友公司 编辑,主编《良友文学丛书》、《良友文库》、《苏 联童话丛书》、《万有画库》、《一角丛书》、《中 国新文学大系》等;任中文《大美画报》主编,复刊 《良友画报》;创办晨光出版公司,主编《晨光文学 丛书》;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及后来任上 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等,从中总结了他的编辑思想 ,彰显了一代出版大家对文化的坚守和对中国现代出 版事业的贡献。


作者简介

芦珊珊,武汉大学出版发行学博士,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学访问学者,现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出版历史与出版文化。



目录

前言
章  早年生活
  节  如璧玉般珍贵的幼年生活
  第二节  蒙童读书若渴,初识西洋文学
  第三节  睹新文学风采,编辑小试牛刀
  第四节  人读光华,任《晨曦》总编
第二章  结缘良友,主编《中国学生》
  节  初识伍联德
  第二节  主编《中国学生》
  第三节  遭遇场官司
  第四节  《中国学生》停刊
第三章  “一角丛书”编辑始末
  节  精心策划“一角丛书”
  第二节  向胡愈之约稿,盘活整套丛书
  第三节  出版恩师遗作《秋》
  第四节  结识郑伯奇,走进出版新天地
  第五节  入主良友文艺部
  第六节  “一角丛书”圆满落幕
  第七节  “一角丛书”的编辑思想和出版影响
第四章  主编“良友文学丛书”
  节  伟人鲁迅与“排头兵”《竖琴》
  第二节  只见其书不见其人的《母亲》
  第三节  “逼”出来的《烟云集》、《四三集》
  第四节  “争”过来的《离婚》、《赶集》
  第五节  《爱眉小札》背后的遗憾
  第六节  “良友文学丛书”的编辑思想
第五章  耀眼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节  “大系”编辑想法初步形成
  第二节  确定编选计划和编选人员
  第三节  那些看不见的努力
  第四节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辑思想
第六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价值和影响
  节  一段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上的路径价值
  第三节  总集出版中的发凡起例之功
第七章  抗战前在良友的其他编辑活动
  节  壮志未酬的“世界短篇小说大系”
  第二节  “磨”出来的《苏联版画集》
  第三节  昙花一现的《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
  第四节  隐没无声的《中篇创作新集》
第八章  颠沛流离中的文化坚守
  节  上海“孤岛”时期
  第二节  桂林时期
  第三节  重庆时期
  第四节  宁为玉碎的转身
第九章  “相见以诚”的晨光岁月
  节  一个作家和一个编辑
  第二节  “晨光文学丛书”
  第三节  引以为憾的《老舍全集》
  第四节  “不劳而获”的“晨光世界文学丛书”
  第五节  1949年后晨光的出版业务
第十章  公私合营后的出版活动
  节  美好的开头
  第二节  勤奋的过程
  第三节  遗憾的结局
结语春天里的夕阳红
赵家璧编辑出版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芦珊珊、柳斌杰编*的《中国出版家(赵家璧)》 为我国*名出版家赵家璧先生的传记,从他年幼与书 结缘写起,完整介绍了他的编辑生涯,如任良友公司 编辑,主编《良友文学丛书》、《良友文库》、《苏 联童话丛书》、《万有画库》、《一角丛书》、《中 国新文学大系》等;任中文《大美画报》主编,复刊 《良友画报》;创办晨光出版公司,主编《晨光文学 丛书》;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及后来任上 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等,从中总结了他的编辑思想 ,彰显了一代出版大家对文化的坚守和对中国现代出 版事业的贡献。

主编推荐

芦珊珊,武汉大学出版发行学博士,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学访问学者,现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出版历史与出版文化。



精彩内容

1928 年,赵家璧即将从上海光华大学附中毕业。按照教会学校的惯例,大学毕业班要印刷装帧极为精美的《光华年刊》。这是一种包含了大学毕业班和中学毕业班学生个人相片和各种团体照片的纪念册。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各个大学都有类似年刊出版。此时的赵家璧已经有两年业余编辑出版工作经验,对印制业务比较熟悉,又即将进入大学学习。因此,大家推荐他任年刊的印刷股主任,负责年刊的印制工作。

赵家璧欣然领命。之前编《晨曦》的时候,他经过学校一个搞事务老师的推荐,一直与浙江路上华丰铸字印刷厂合作,但是年刊对印刷的要求比较高,必须要找一家更先进的印刷厂。他首先想到的是商务印书馆。那一时代的知识分子,全都读过商务印书馆的书。商务印书馆本身靠印务起家,于印刷上造诣精深,质量上乘。商务印书馆的书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备受当时读书人的推崇。而当赵家璧兴冲冲地向商务询价的时候,却被高额的印刷费用吓退了。他又去了中华等几家大的印刷厂,遭遇了同样的尴尬。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同班同学、上海南京路新雅酒楼的少东家蔡显敏建议他去新成立不久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试试。

当时很多出版机构都有自己的印刷厂,还有一些与商务一样,以承印业务起家,逐步涉足出版。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不受制于人,也可以作为公司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就是这样。

赵家璧此时对于良友公司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当时的上海,大大小小的出版印刷机构数不胜数,其中有名的就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等几家。不过他知道《良友》画报,也曾在图书馆翻阅过。画报的印刷非常精美,成本肯定也很高。《良友》

画报期用道林纸铜版印刷,封面女郎是著名影星胡蝶女士。初上市的时候,因为没有销售渠道,仅靠印刷所的几个学徒在电影院门口 叫卖就打开了销路,引起各地书店注意,共销了7000册。此后经过 扩充和改版,在上海颇负盛名,在海外也有不错的销路。“在一两年间,凡有华侨旅居之处,无不有《良友》画报。以致后来能在画报上印上一张世界地图,密密麻麻地印上良友的销地,并在地图上写着,‘良友遍天下’ ”。精美的印刷往往伴随着高昂的费用,他并不确定是否可以负担得起。

热心的蔡显敏虽然也同样一无所知,只是向赵家璧推荐了广东同乡、当时在良友公司专管承印业务的谢志理。广东人有抱团结帮的传统,非常看重同乡之谊。有了这层关系在里面,赵家璧决定至少去试一试。

命运有时就是这样奇妙,同学一句推荐竟然成就了一个编辑大家。试想,如果当时没有蔡显敏的介绍和鼓励,赵家璧可能不会走进良友,兴许日后也不会走上编辑的工作岗位,中国的近代编辑史上也许就少了一位有为的编辑家。 

没费多大周折,赵家璧就找到了北四川路851号那个双开间的沿街门面。谢志理很快开给了赵家璧一个合理的价钱,生意正式谈成了。两下签好协议就开始合作。于是,赵家璧与良友公司开始了频繁的接触。

为了不耽误年刊出版,赵家璧每隔两三天就将定稿的文字图片送到良友,顺便看前次发排的校样。也是因为有了在《晨曦》办刊的经验,他对于排版制版印刷之类比较熟悉,所以经常能够提出不少意见。他不像许多其他客户看完校样就走人,他还多次看拼版,到印刷

厂看全张大样,简直事必躬亲,遇有不懂的地方会虚心请教,因而交 到了不少朋友。这一次的印制工作非常成功,两年后,即1930年的 《光华年刊》还给了赵家璧“名誉印刷主任”的称号。可见,此后几年《光华年刊》的印制都有赵家璧的一份功劳。由于赵家璧为人谦和恭谨,做事认真勤奋,所以良友上上下下都很喜欢这个青年人。其中与他接触频繁的就是谢志理。“从此,我和这位广东青年交上了朋友;而且因工作关系,和营业部、编辑部、排字房、印刷厂的所有人员,都能称名道姓,寒暄几句;后,和该公司创办人兼总经理伍联 德先生也一见如故。”一次小小的承印业务往来,就让赵家璧走进了良友。

……

赵家璧频繁出入良友公司,在谢志理的介绍下结识了伍联德。伍联德平易近人,对这个聪慧的年轻人很有好感。“他是大公司的总经理,却一点架子都没有;他下来看到我和谢志理谈业务,或当我在校 看清样时,常常拉我上三楼经理室去坐坐闲聊聊。”两人从读书到生活,从爱好到理想,无所不谈。这两个只相差八岁的青年,彼此很快熟识起来。伍联德不止一次对赵家璧说:“在文化落后之我国,藉图画作普及教育之工作,为适宜。”赵家璧当时并不能透彻地理解这句话,但他开始留心观察了。

赵家璧利用来回良友的便利,经常借阅门市部的各类画报。这些画报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似乎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确实栩栩如生,老幼咸宜。这类图片的读物既打破了受不同程度教育者和文 盲的局限,也可冲破国家上种族的间隔与文字不同所造成的束缚。”

同时,正在大学一年级英国文学系读书的赵家璧一直都比较关注外文图书,因此经常去四川路、南京路转角的几家书店逛,见到过一种名叫《大学幽默》的杂志。正是“大学”二字打开了同样是学生的赵家璧的思路。

年刊结清账目后,赵家璧到三楼伍联德的办公室与之告别,并将心中的想法和盘托出: “良友既对不同读者阶层分别出了多种专业画报,为什么不能出一种专以大专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学生画报呢?”

伍联德听了这个建议很高兴:“这个想法很好。你回校后,把出版意图、编辑方针、栏目摄像、读者对象、估计销路等等写一个书面 计划来。”对于正在上升期的良友公司来说,正需要一些好的想法。

赵家璧得着鼓励,进一步说道: “刊名就用‘中国学生’四个字,简洁明了,在篇幅上图文各半,既可以与其他出版机构的学生刊物不 同,又可以展示良友的特色。”赵家璧可能不知道,上海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总会会刊也叫《中国学生》,1924年5月创刊,32开本,以刊载帝国主义在华罪行、各地学生会活动情况、总会各项重要通告为 主,1926年11月6日停刊,累计出版了41期。赵家璧的构想在内 容和形式上显然与之前的刊物有很大差别。

伍联德笑着说:“看来你早已成竹在胸了。那就早些写了交过来。 ”

赵家璧回到学校,一头扎进图书馆,花了好几天时间,反复对照比较,写出了一份类似今日选题策划书的设想,把自己的想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其中。赵家璧当时并未多想,仅仅站在一名学生读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这样或许可以帮助良友走出一条新的路子。仅此而

已,连投石问路都算不上。不过,赵家璧还是非常认真细致地将计划看了好几遍才邮寄出去。

1928年深秋,机会光顾了这个有准备的青年。 具体的日期目前已不得而知。伍联德自己开着汽车到光华大学的学生宿舍找到了赵家璧。赵家璧面对这位突然造访的客人显得有些不安,以为是《光华年刊》的账目出现了问题。后又转念一想,即便出现问题也不需要经理亲自过来。

令赵家璧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研究了我邮寄去的出版计划后, 决定采纳,并且约我即日去上任,担任《中国学生》的主编。”涉世未深的赵家璧面对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本能地选择了拒绝。当时的他对自己缺乏信心。“我当时二十岁刚出头,虽然编过中学校刊,经手印过大学年刊,对独立去社会当一本公开发行的画报主编,怎么也不敢想象,便婉辞谢绝。” 这样的想法确实合情合理。

伍联德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向赵家璧讲述了自己刚开印刷厂七个月就办《良友》画报的经历,后说道: “要成就事业,不带些冒险 精神是不可能的。”赵家璧动心了。 赵家璧本能地感觉到,对于还不到20岁的他来说,这是一件大事,所以他需要思虑周全。美好的大学生活刚刚开始,他非常希望在这几年里面学习更多的知识,如果做兼职编辑,肯定会分散许多精力。这是他担心的。不过,做了兼职编辑也有许多好处。他可以有更多机会与良友公司的人接触学习,他们是那么的宽和。还有,他可以用兼职赚来的钱养活自己,不用每次开学都向松江的祖父要钱。虽然每次祖父都如数把钱给他了,但毕竟自己的生父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总是觉得孤立无援。如果自己能早些自立,也可以让母亲和祖父欣慰一些。更重要的是,他分明感觉到自己内心里对这次机会是跃跃欲试的。后,他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

不过,他觉得自己实在资历太浅,难以独当一面,真正做起来肯定怕有一些不通之处没有人提点。于是,他恳请伍联德“另聘一位年长而有经验的任主编”,自己从旁协助。

伍联德对于这个青年终会应允似乎是胸有成竹的,自己当年不就是凭着敢冲敢打的精神才走到今天的吗?而且,他喜欢青年人,特别是有志气有想法的青年人,也愿意提携他们。他随即告诉赵家璧,《良友》画报的主编梁得所先生进入良友的时候只有21岁,一年后就升为主编了。他很相信年轻人的能力。但赵家璧的担心也并非全无道理,初出茅庐、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他陡然拿下一本杂志不免太勉强。于是,伍联德找到了岭南时期的同学明耀五做主编。然而,从期开始,《中国学生》出版时,“伍联德还是把我的名字,与明耀五二人并立在‘编辑’之下。足见他从一开始,就寄厚望于我这个大学生了。”

赵家璧就这样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也开启了他的良友生涯。

    ……

——摘自《中国出版家·赵家璧》第二章《结缘良友,主编〈中国学生〉》

 



  • 中国出版家·赵家璧(中国出版家丛书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