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2015年6月,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上海东方青年学社等,在上海共同主办“现代化与化现代:新文化运动百年价值重估”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以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学者提交的论文为主体,同时吸纳近年来新文化运动研究的新成果,*终辑为九个专辑。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值得一代代学人不断与之对话、交流,不断赋予其时代意义,就在于新文化运动是百年来砥砺中国之思想和学问的好的“磨刀石”,它为反思时代问题提供了参照系。正如陈平原教授所说,作为后来者,我们必须跟诸如“五四”(包括思想学说、文化潮流、政治运作等)这样的关键时刻、关键人物、关键学说,保持不断的对话关系。这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操练”,也是走向心灵成熟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意义上,“五四”之于我辈,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
商品简介
2015年6月,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上海东方青年学社等,在上海共同主办“现代化与化现代:新文化运动百年价值重估”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以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学者提交的论文为主体,同时吸纳近年来新文化运动研究的新成果,*终辑为九个专辑。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值得一代代学人不断与之对话、交流,不断赋予其时代意义,就在于新文化运动是百年来砥砺中国之思想和学问的好的“磨刀石”,它为反思时代问题提供了参照系。正如陈平原教授所说,作为后来者,我们必须跟诸如“五四”(包括思想学说、文化潮流、政治运作等)这样的关键时刻、关键人物、关键学说,保持不断的对话关系。这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操练”,也是走向心灵成熟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意义上,“五四”之于我辈,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
目录
专题一 新文化运动价值重估
文化东西:梁漱溟之问的时代性
21世纪与新文化运动
走向世界人文主义: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世界意义
现代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第三世界”
世纪回旋:百年”五四“的文学省思”
认同现代之难
中国新文化百年历史以及历史的文化记忆
“源原之辨”与“古今通理”——关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新探
昆山陈墓二朱经历感言:传统的延续与新文化的展开
新文化运动研究论域之拓展——关于新文化运动研究的片断思考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开展
中国现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白璧德——反思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性质之重估
专题二 儒学转型与新文化运动
21世纪儒学面临的五大挑战
我与儒家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政治诉求
儒化的现代性:贺麟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宿命
儒家与新文化运动之世纪纠葛
儒学传统与时代精神——兼论儒学与新文化运动的和解
儒家政治理想之新唯物主义重估
专题三 “启蒙”的百年流变
反思启蒙:超越激进人类中心主义
何为启蒙?哪一种文化?——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而作
知识分子如何避免观念的陷阱——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理性到政治
激进主义
清末民初公共说理的发轫
从“大启蒙思想”到“新文化启蒙”——反思当今中国思想与文化的
整合之路
关于启蒙的“中国化”实践及其逻辑路径的思考——纪念“五四”新文化
运动一百周年
“新启蒙”及其限度——“八十年代”话语的来源、建构及革命重述
专题四 世俗化与转型时代的伦理困境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
“俗世化”理论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
个体主义与家庭主义:新文化运动百年再反思
科学和玄学:几种典型进路的考察
启蒙视野中的庄子
“去家化”与“再家化”: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内在张力
“娜拉”走后:弃儿创伤与解放的误区
头发的政治学阐释
……
专题五 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文学
专题六 百年回眸《新青年》:重读与反思
专题七 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人
专题八 新文化运动与新传统主义
专题九 文化市场与新文化运动的受众反响
内容摘要
2015年6月,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上海东方青年学社等,在上海共同主办“现代化与化现代:新文化运动百年价值重估”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以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学者提交的论文为主体,同时吸纳近年来新文化运动研究的新成果,*终辑为九个专辑。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值得一代代学人不断与之对话、交流,不断赋予其时代意义,就在于新文化运动是百年来砥砺中国之思想和学问的好的“磨刀石”,它为反思时代问题提供了参照系。正如陈平原教授所说,作为后来者,我们必须跟诸如“五四”(包括思想学说、文化潮流、政治运作等)这样的关键时刻、关键人物、关键学说,保持不断的对话关系。这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操练”,也是走向心灵成熟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意义上,“五四”之于我辈,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
精彩内容
我们往往将近发生或者刚刚出现的事物称为“新”,从一个简单的时间逻辑来看,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距离我们更近,更有当下性,比较而言是一种更加新质的状态,那为什么我们不把当代文学称之为“新文学”,而将离我们相对较远的、越来越历史化的五四新文学称为“新文学”?因为这里不是一个时间远近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学性质变化的问题,因为五四新文学是靠近传统的那个点,因而它的变化也具有根本性,它开启了“现代”的传统,这一传统是不同于几千年古代传统的,是全新的,是会长久新下去的,是在动态中国不断发展建构的。
新文学之“新”不仅是新在语言、新在文体,更加新在它提出了现代的思考。《狂人日记》作为五四的文化运动现代宣言的出场,是新文化先驱对历史和现实、对未来中国所给予的一种充满象征的寓言。鲁迅在小说中的很多判断是非常决绝的,而鲁迅的深刻也正来源于此。他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①几千年的历史被鲁迅看作是“吃人”的,习惯于正史和儒家经典记载的文人无不斥之为虚妄,直到今天相当部分站到古代文学立场的人对于鲁迅的这个判断都是不能认同的,认为鲁迅此言、此举过于简单化粗暴化,忽略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割裂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难道鲁迅不知道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灿烂与辉煌?这一方面在于鲁迅习惯用的方式讲问题,他主张少看或者不看中国书,要多看外国书,难道鲁迅自己不看中国书吗?据统计,鲁迅的藏书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有14000多册,经史子集的常见书基本完备,其中尤以杂史、杂家、艺术、小说、总集为多,另外有八十多部完整的丛书。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用这种的方式没办法冲破时代的禁锢,无法实现他的理想和诉求。鲁迅曾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来开窗了。没有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①新文学作家正是以这样一种认识和态度发起文学革命的。鲁迅的理想很简单,“救救孩子”,只是希望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要一再重复“吃人”与“被吃”的命运。但一百年来,这个简单的理想我们实现了吗?鲁迅所揭露和批判的问题在中国消亡了吗?
现代文学之“现代”恰恰在于它所开启的传统是“新”的,在于它所面临的完全不同于古代的新形势,以及这种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伤逝》是鲁迅一篇婚恋小说,由于其晦涩的表达与丰富的内涵而被认定为鲁迅难阐释的小说之一。茅盾早在1927年发表的《鲁迅论》中提到《伤逝》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伤逝》的意义,我不大看得明白;或者是在说明一个脆弱的灵魂(子君)于苦闷和绝望的挣扎之后死于无爱的生活的面前。”②而周作人认为“《伤逝》不是普通恋爱小说,乃是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③。近百年来,《伤逝》这篇小说得到了启蒙、婚恋、女权、经济等诸多层面的阐释和解读,然而始终没有形成定论,没有定论正是鲁迅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甚至是鲁迅整个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伤逝》讲述的是一个全新的问题,那就是新旧交替之中知识分子的矛盾与困惑。鲁迅提到自己的婚姻时曾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④。鲁迅是反对包办婚姻的,子君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⑤,毅然决然地选择与涓生在一起,按理来说这种自由恋爱应该是鲁迅所向往所希冀的,然而鲁迅并没有给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也是鲁迅的深刻之处。无论是思想的启蒙还是精神的觉醒,时代与社会的现代转型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伤逝》这篇小说的核心就是在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存条件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在探讨启蒙之后现实究竟走向何方的矛盾处境。这不是在简单地指责谁,也不是解决什么矛盾。这样的矛盾恰恰是在五四思想启蒙之后所带来的新局势下才有的,这样的问题鲁迅没有解决,“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没有解决,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