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21.5 6.0折 ¥ 36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阿兰·德波顿|译者:孟丽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5088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25125210
上书时间2024-12-19
译者序: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文/孟丽
一
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所有童话故事的经典收尾,也是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文艺作品的标配——“在巨多的爱情故事里,当主角们攻克启初的道道碍障之后,说书人即搁笔收山,仅为之安排模糊的美满未来。”然而,他们真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阿兰德波顿在新作《爱的进化论》里着力作答的课题。
二
“我很喜欢你的《爱情笔记》,迫不及待想看到续篇。不过告诉我,你还爱自己的妻子吗,还是已经不爱了,但为了不负似水年华而选择挣扎?如果是这样,你下周有空一起吃饭吗?”
在宣传《爱的进化论》、与一众粉丝作线上交流时,阿兰•德波顿被这样问及。虽然他机智作答说:“将小说的主题和内容与作者个人的真实生活关联起来是可以理解的,但尴尬的事实是,作者通常会用一种新的视角看待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但读者们依然倾向于将这部新作定义为《爱情笔记》的续篇,充满他的个人色彩。
如此揣度,并非全然牵强。发表于1992年的《爱情笔记》是阿兰•德波顿的自传体处女作。这个故事只谈了爱情,无关婚姻:一对英国青年邂逅于巴黎至伦敦的客机上,随后交往、同居,体验之爱,终爱情消逝,旧人退场、新人上台,另一场爱的大幕拉开。而这部作品问世之后,德波顿个人状况也一番变迁。他结婚、生子,二十余年来著作等身,却聊的多是旅游,建筑、宗教、文学等等;再次回归爱情主题时,德波顿体验的,早不只是风花雪月的爱情,更有经风沐雨的婚姻。
所以,焉知《爱的进化论》所描画的,只是“作者用一种新的视角看待的、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三
被定义为英国才子作家的阿兰•德波顿,1969年生于北欧,成长在英国。他通晓法文、德文、拉丁文和英文,深得欧洲人文传统的精髓。他18岁进入剑桥大学历史系,23岁发表《爱情笔记》,25岁入围法国费米娜奖,27岁完成《拥抱似水年华》,31岁时《哲学的慰籍》问世,33岁时开讲《旅行的艺术》,35岁推出《身份的焦虑》,37岁时撰写《幸福的建筑》,41岁出版《工作颂歌》,43岁时《写给无神论者》问世,46岁又出版《新闻的骚动》;他在2009年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任命为荣誉院士,2011年获选英国皇家文学院成员。他的作品不仅风靡英国,更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圈粉无数。
才气横溢、智趣兼备的作品,和信手拈来的开阔主题——爱情爱情、旅游、建筑、文学等,为德波顿赢得的是极为多元的身份:作家、哲学家、制作人……但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德波顿解释说:
我知道我不是诗人,我也知道我不是个真正的小说家。而且我知道我也做不来学者,因为我不想墨守那一套学术规范。后来,我终于发现了自觉正好适合自己的定位:随笔作家。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所谓随笔作家,就是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的作家。”
确实,阿兰•德波顿确实算不上真正的小说家,他的虚构类作品的结构与叙事富有浓厚的文论特点。他并不着力点染故事、塑造角色,他重视的是在狭小的故事时空内对角色内心世界进行细致展现和绵密分析。通过定格有限的生活瞬间,从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角度思考,从而让这些服务于文本主题的场景被充分阐释,获得无限的阅读意义;这些仿佛画外音一般可能随时插入的哲学思考、心理分析、文艺评论,让作者的叙事视角持续转换,看似复杂散漫,但又丝毫没有背离故事轨迹和文本主题。他用亦小说亦随笔的形式来条分缕析种种细节和思考,其细腻的感受力和对心理的准确的捕捉,尤其是引经据典的哲学思辨,不仅让人折服于他天才般的写作天分,更感觉像在拜读一部引证丰富、例证严谨的论著。
……我讨论的主题本身就是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恋爱、旅行、身份焦虑、美与丑以及分离与死亡的经验等等……
德波顿曾经对自己的写作主题作上述总结。他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以西方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底蕴, 从哲学、心理学、宗教和文学作品中汲取资源,讨论现代人的生活,被定义为“生活的哲学家”。他试图通过对现代生活中的爱情、旅行、建筑、职业、宗教等领域的哲理思考,解答现代人的种种困惑。2008年,他在伦敦创建了一所非营利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教育机构了——“人生学校”(The School of Life)。他将伦敦马奇蒙特街一处三层的商店进行改建,一楼办成沙龙,二楼卖书,三楼提供讲座课程。德波顿会邀请心理学家在此开课或写作。而学校的课程和活动也围绕着“人生”的主题,譬如“如何管理压力”、“谈话的艺术”等,教大家如何“聪明又健康地生活”。目前,他的“人生学校”已在阿姆斯特丹、墨尔本、巴黎、伊斯坦布尔、贝尔格莱德等城市运行。谈及创立“人生学校”的初衷,他说:“我相信写作和艺术的终目的,是对人们的生活起治疗作用。”
阿兰•德波顿是一位智性的小说家,他的文字充满理性与逻辑、规律与秩序的完美融汇。他似乎天生拥有细腻的感知力,不仅能细微地捕捉人物的情绪波动与思想转折,更能通过妩媚多姿的语言,丝丝入扣地传递这些或喜或忧或孤独的微妙感受,让它们仿佛能产生触摸感一般为读者所体悟,进而生成强烈的代入感,感同身受地得到瞬间的安抚与慰籍。就文字而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无不折射着西方的审美智慧与哲学情怀。
四
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之一。它初生时的浪漫与唯美,曾令我们沉醉不已,但执子之手的婚姻又是哪番境况?这浪漫与唯美会生生不息? 德波顿在《爱的进化论》中给出了睿智而现实的答案。
这部作品探寻了爱情的萌发,更探寻了爱情在经年累月的婚姻中如何坚持恒久。德波顿以拉比和柯尔斯腾的爱情故事为主轴,辅以哲学与心理学提点,从情愫萌芽到爱情扬帆,从步入围城到“城”中困顿,再到婚外情,直至终通过自我探寻,超脱接受婚姻的完整历程,将爱情与婚姻的每一阶段都做冷静且睿智的剖析,将自己更丰满、深沉的思辨,通过细腻的情境,融合具象而真实的人物角色,铺陈开来,直到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爱的本质,与其说是一份激情热忱,还不如说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只有参悟了此道,我们方可有阅尽千帆的淡定,沧海桑田后,坦然接纳婚姻。
值得一提的是,德波顿在这部作品中对浪漫主义的爱情观表达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在他看来,浪漫主义的理念虽然非常美丽,但它对于人性的认知过于乐观,过于强调婚姻的精神体验,将爱情的意义局限在依靠本能寻找所谓灵魂伴侣,而无视更实用更富指导意义的心理学分析,从而对我们维持长期恋爱关系的能力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若要获得成功的爱情,就必须背离使我们开始恋爱的许多浪漫主义理念,因为浪漫主义威胁到了我们在长期恋爱当中自得其乐的能力。
另外,作者……
爱情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话题,也是不朽的人生主题,有人已经拥有,有人尚在追求。但不管拥有与否,读者自身的爱情体验和婚姻经历不再是这场阅读的障碍。通过欣赏德波顿笔下的爱情与婚姻——一部充满实用主义“说教”观点的爱情指南,读者可以关照自己的生活,从而打破幻想,更务实、更健康地、非本能地去爱。
五
作为《爱的进化论》的译者,我曾有幸在15年前翻译他的《爱情笔记》。两厢对比,一脉相承的,是诗意,是幽默,是思想的饕餮,也是智慧的点染。
我起初着意于将小说的中文名定为《爱的时光轴》,是在于作者将爱情与婚姻的发展进行阶段性区间(罗曼蒂克、围城之内、为人父母、婚外情……),勾勒出情感演变的时间轴线,并对其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这种基于时间轴线的叙事形式,可以让读者在获得清晰的时间感的同时,深刻体味到爱情与婚姻的复杂和曲折。个人认为《爱的时光轴》作为书名,是对作品的文本主题和叙事方式较好的综合和提点。但和编辑老师多番讨论下来,我终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而沿用台湾版的译名《爱的进化论》,一来《爱的进化论》作为中文名,也很是妥切恰当,二来则为共情之故——台湾版本早于大陆出版,在德波顿的书迷中已颇有知名度。
六
有人曾经说,若读十本书中,能有一句话对你有用,人生便可得到拯救。《爱的进化论》,一部充满智慧、揭示爱情与婚姻规则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著作,每一句都充满智慧,富有实用价值。读它吧,让它拯救我们的人生,尤其是爱情与婚姻。
是为序!
继自传体小说《爱情笔记》细腻生动地剖析了爱情之后,时隔二十余年,英国才子作家阿兰·德波顿在《爱的进化论》一书中,对爱情与婚姻的本质展开了更别具一格的深刻省思。德波顿以拉比和柯尔斯腾的爱情故事为主轴,辅以哲学与心理学思考,从情愫萌芽到爱情扬帆,从步入围城到“城”中困顿,再到婚外情,直至*终通过自我探寻,超脱接受婚姻的完整历程,将爱情与婚姻的每一阶段都做了冷静且睿智的剖析,将自己丰满、深沉的思辨,通过细腻的情境,融合具象而真实的人物角色铺陈开来, 直至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爱的本质,与其说是一份激情热忱,还不如说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只有参悟了此道,我们方可有阅尽千帆的淡定,在沧海桑田后,坦然接纳婚姻。
这本书是随笔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揭示爱情与婚姻规则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著作,令我们不再徘徊于爱情与婚姻历程中的各种两难境地,让我们对生活重新燃起热情,进而明白:爱上很容易,只需一时的激情,维系爱情却很不容易,得需一生的修炼,我们该做的是打破幻想,更务实、更健康、非本能地去爱。
他不乏米兰·昆德拉的批评深度,深具罗兰·巴特尔的解构气质;但,他比昆德拉有更立体的爱情思维,比巴特尔更熨帖恋人的爱情神经。他激活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新闻的骚动》(2015)。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几种文字。
罗曼蒂克
-迷恋
-神圣的开篇
-热恋
-性与爱
- 求婚
围城之内
-一地鸡毛
-愠怒
-性爱与潜意识压抑力
-移情
-无端怪罪
-施教与受教
为人父母
-爱的课堂
-童真
-爱的局限
-性爱与父母身份
-洗熨衣物的威信
婚外情
-花心
-赞同
-反对
-不可调和的欲望
-秘密
罗曼蒂克之外
-依恋理论
-成熟
-接纳婚姻
-未来
继自传体小说《爱情笔记》细腻生动地剖析了爱情之后,时隔二十余年,英国才子作家阿兰·德波顿在《爱的进化论》一书中,对爱情与婚姻的本质展开了更别具一格的深刻省思。德波顿以拉比和柯尔斯腾的爱情故事为主轴,辅以哲学与心理学思考,从情愫萌芽到爱情扬帆,从步入围城到“城”中困顿,再到婚外情,直至*终通过自我探寻,超脱接受婚姻的完整历程,将爱情与婚姻的每一阶段都做了冷静且睿智的剖析,将自己丰满、深沉的思辨,通过细腻的情境,融合具象而真实的人物角色铺陈开来, 直至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爱的本质,与其说是一份激情热忱,还不如说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只有参悟了此道,我们方可有阅尽千帆的淡定,在沧海桑田后,坦然接纳婚姻。
这本书是随笔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揭示爱情与婚姻规则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著作,令我们不再徘徊于爱情与婚姻历程中的各种两难境地,让我们对生活重新燃起热情,进而明白:爱上很容易,只需一时的激情,维系爱情却很不容易,得需一生的修炼,我们该做的是打破幻想,更务实、更健康、非本能地去爱。
他不乏米兰·昆德拉的批评深度,深具罗兰·巴特尔的解构气质;但,他比昆德拉有更立体的爱情思维,比巴特尔更熨帖恋人的爱情神经。他激活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新闻的骚动》(2015)。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几种文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