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一浮交往录(钩沉国学大师马一浮一生的交游名录,叙述其与蔡元培、熊十力等诸多名家的交往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马一浮交往录(钩沉国学大师马一浮一生的交游名录,叙述其与蔡元培、熊十力等诸多名家的交往故事)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16.2 4.3折 38 全新

库存8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丁敬涵 编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13205

出版时间2013-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23239509

上书时间2024-12-17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马一浮交往录》后记
  马一浮,1883年生于浙江绍兴,字一浮,号湛翁,晚号蠲叟,蠲戏老人。幼习经史,15岁应县试,名列榜首。1903年赴美习英文,后又游学德、日。1911年回国后,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后潜心考据、义理之学,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等。1938-1939年间,应竺可桢校长盛情之邀担任浙江大学教职。1939年春,至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担任浙江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
  马一浮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儒释哲一代宗师”。他精通英、法、德、日、西班牙、拉丁文等七国文字,是引进《资本论》原版的个中国人。他对中国古代哲学、佛学、文学深有研究,造诣精深,著述宏富,主要著作包括《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老子道德经注》、《蠲戏斋佛学论著》、《蠲戏斋诗集》等。他是现代新儒学学派创始人之一,与大儒梁漱溟、熊十力合称“现代三圣”,周恩来总理则赞誉他是“当代理学大师”。
  马一浮先生与浙江大学渊源深厚,影响深远,是浙江大学“求是”精神的阐述者,校歌歌词的撰写者。1936年,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伊始,就慕名拜访先生,拟请先生出山担任教职。1938年,西迁办学来到江西泰和的浙江大学喜闻先生愿意加盟浙大,教育弟子。竺可桢校长喜出望外,特设“国学讲座”,恭请马一浮先生讲授国学。先生任课,秩序严整,学理透切,深受学子欢迎,一些老师也慕名听课,执弟子礼,竺可桢校长也曾数次前往听讲。在1938至1939年的两年宝贵时间里,马一浮讲学稿结集为《泰和会语》和《宜山会语》,成为他学术研究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先生为浙江大学撰写校歌歌词,则为学校留下的一笔无与伦比的珍贵文化遗产。他在深刻理解竺可桢校长提出的“求是”校训的博大精神和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撰写的歌词,被今天的浙大师生们阐述为“启尔求真”的科学精神,“开物前民”的创新精神,“无吝于宗”的合作精神,“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树我邦国”的爱国精神,流泽深远。自1941年,浙大“回声”歌咏队员次演唱校歌之后,这首校歌流传了七十余载,至今仍在浙大唱响,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为师生的凝神聚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马一浮先生以其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对浙江大学办学的深远影响,成为富有价值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他遗留的珍贵文墨、书法作品以及其他档案史料,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使大师风范弘扬传承,学校实施“浙江大学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来,积极开展马一浮档案史料的征集抢救。主管校长罗卫东教授极力推动,档案馆朱之平馆长、何春晖副馆长不遗余力。档案馆的工作团队胡岚、龚辉、吕丰、张卓群、张淑锵、金灿灿等均付出了辛勤劳动。当然我们更要向马一浮先生的弥甥女丁敬涵女士致谢。受浙江大学不遗余力保护文化遗产精神的感召,丁女士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将珍藏多年的马一浮先生书法作品、手稿等史料共计193件捐赠给浙大档案馆永久保存。其中,包括书法作品152件、信笺、稿纸等小型纸书写的诗、文、短语31件、木刻本马老著作3册、复性书院档案资料7册,手迹复印件375页。这些手迹和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珍藏价值和研究价值,生动展现了先生学术活动的侧面,极大丰富了名人档案资源,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档案史料支撑。2012年5月,在浙江大学建校115周年之际,学校隆重举行了“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作品捐赠暨浙江大学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如今,在迎接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马一浮交往录》也将和广大读者见面。我们相信,以此为契机,马一浮先生的档案史料必将得到更好的保存、研究,先生的思想学术成果也必将普及世界,惠及当代,传承后人!
  浙江大学档案馆



导语摘要

  马一浮(1883-1967),号湛翁,晚号蠲叟,浙江绍兴人。国学大师、一代儒宗、书法泰斗。1938年至1939年,主持浙江大学国学讲座,并创作浙大校歌歌词。《马一浮交往录》以丰富的史料,钩沉国学大师马一浮一生的交游名录,叙述其与蔡元培、熊十力等诸多名家的交往故事,还原了历史细节,展现了时代风采。



作者简介


  丁敬涵,1931年生于杭州,马一浮大姐的孙女。从小生活在马一浮身边,1938年跟随马一浮来江西泰和、广西宜山的浙江大学。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被分配在安徽省干部文化学校、省直业余大学、省妇联工作。退休后学习、整理马先生的遗著,参与编辑、点校了《马一浮集》、《马一浮先生遗稿》等书,是马一浮先生博大文化遗产的直接继承者。



目录

上 编 交往轶事

亲情篇

父母之教永不忘

姐弟情深

谥亡妻曰孝明愍

翁婿谊、父子情

视犹同气汤拙存

哀母党门祚之不幸

相依20年,情同父女

槌床恸呼难瞑目

赐名寄厚望

友谊篇

总角之交谢无量

论学诤友叶左文

雅故蔡元培

不避嫌怨为沈尹默改《启事》

哀 独 秀

亦兄亦弟丰子恺

黄宾虹巧得祝寿诗

由政策关怀到交谊深厚的陈毅

方外篇

万 慧

肇庵

楚泉

安 仁

弘 一

广 洽

弟子篇

大弟子袁心粲

乌以风厄境中不忘师训

王伯尹天不假年

马门“颜"、“曾”王星贤、张立民

王驾吾从游四十载 悼文寄深情

名人篇

悲 秋

赞 徐

评 蒋

联赞周恩来

破例写诗词

迫使陈立夫登门道歉

下 编 交往名录

附 录

后 记


 



内容摘要

  马一浮(1883-1967),号湛翁,晚号蠲叟,浙江绍兴人。国学大师、一代儒宗、书法泰斗。
1938年至1939年,主持浙江大学国学讲座,并创作浙大校歌歌词。《马一浮交往录》以丰富的史料,钩沉国学大师马一浮一生的交游名录,叙述其与蔡元培、熊十力等诸多名家的交往故事,还原了历史细节,展现了时代风采。



主编推荐

  丁敬涵,1931年生于杭州,马一浮大姐的孙女。从小生活在马一浮身边,1938年跟随马一浮来江西泰和、广西宜山的浙江大学。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被分配在安徽省干部文化学校、省直业余大学、省妇联工作。退休后学习、整理马先生的遗著,参与编辑、点校了《马一浮集》、《马一浮先生遗稿》等书,是马一浮先生博大文化遗产的直接继承者。



精彩内容

  交往轶事
  亲情篇
  谥亡妻曰孝明愍
  汤仪(1822-1902),字润生,浙江萧山人,汤寿潜之女,马一浮之夫人。1899年9月适马,1902年7月病故,二人在一起生活不足三年。而且其中有一年时间是日夜侍奉病重的公爹,很少退归私室;九个月是马外出游学。所以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就更短。时间虽短,但感情却很深。夫人去世时马才20岁,到马84岁去世,终其生不在娶。
  夫人去世时,马作《亡妻汤孝愍哀辞》,一开头就说:“马浮二十七壬寅七月,其妻孝愍汤君死。君之事吾亲可谓孝矣,其以忧而死也,可谓愍矣。君之者,正其位,立其名,平等之义也……呜呼孝愍,而今死矣。孝愍之生也,吾未有以字之。今死,吾乃诔而谥之曰孝愍,孝愍其鉴之”其后叙述了妻来后之行事及离别、得病之缘由。不足千字的短文,凝聚了马的悲痛之情。满纸“哭”、“悲”、“涕泣”、“哀痛”、“泪荧荧沾眥”、“泫然以泣”、“呜呼”、“痛哉”、“悲哉”,读之令人泪下。
  1901年10月下旬,马办完了父亲的丧葬之事,即准备外出游学,家中的一切将全部交给妻子,而妻子未嫁时是大小姐,父母双全,大小事均不用操心;兄弟姐妹有六人之多,从未感受过孤单。现在家中父母双亡,姐姐嫁的嫁、亡的亡,自己再一外出,她一人在家将如何应付家中一切事务,如何熬过这孤独的生活呢?所以临别时写下了“庶几别后,永如晤语”的六条赠言。曰“持大体,慎宾祭,敦敬睦,谨服物,驭婢妪,勤学问”。这六条包括了家居生活的各个方面,每条下皆有具体说明,操作性极强。后又指出:“凡此诸要,皆上下、尊卑、长幼、内外、亲疏、贤否、得失之分界,卿之义务,略尽于是。务宜一日三复,奉为标准。能令事事契合,自然应付有余。”
  1902年3月,是马父逝世一周年纪念日,马回绍祭祀,见妻已病,语讷讷不能出,其气弱如风中之丝。马心知不好,但放不下已在沪开创的事业,不能留在家里照顾,乃送其归宁,两人含泪而别。是年7月12日,马在沪接其病危的电报,急驰归。但那时交通不方便,抵家已是16日凌晨,只见陈尸在堂,其已于15日11时逝世矣。临终未留下一言,因唯有一婢女在侧,即欲有言,又能与谁语?哀哉,痛哉!
  一个月后,马已决定“渡太平洋而西”,因不知何时方能回乡葬妻于先茔,故只能暂时另择一地权窆。并买砖书《故马浮妻孝愍权葬矿铭》,掩埋于墓中。称其:“禀姿清晖,德性纯懿”,“浮母何恭人前卒,君事吾父孝,事浮懂,处浮谨,处浮之两姐以敬以和”,“浮克葬其父,遂奔走游学四海,君以弱质留,奉几筵、承祭祀……君归浮家,前后凡34月,无日不在悲愁惨怛之中。君顺受以正,曲协于义,卒以郁郁损其天年”。文中主要表达了自己志在全世界、全人类,而不能顾念家庭,与妻相守。妻亦深能理解,从不以家中之事、心中之忧打忧自己,并告诫家人亦勿告,认为马在外已有足够多的忧心事,不能再增其忧。故马于妻之死,更感痛心,认为如妻不死,对他的学习,对他的事业,必然大有帮助。
  1903年7月15日,马已在美国,我们现在只能从当日的日记中了解他的心情。是日,只记了“吾妻死后一周岁纪念日”一句及诗一首。从字迹之模糊不可辨,可窥见其心情的伤乱。诗题为《七月纪念之忆》,曰:“沉沉一梦遂经年,昙影空华亦偶然。岂有精魂能化石,欲追旧恨已如烟。胡天秋雨囗山鬼,慈冢斜阳集暮鹃。他日中原囗血处,料无消息到黄泉。”
  翁婿谊、父子情
  见器在髫年,谓曰可妻,藐是流离,白水袛余镌墓字;
  相从更晚岁,视之犹子,茫然天地,三山空馈授衣文。
  这是马先生挽岳父汤寿潜的联语,是20余年两人交往的缩影。马在童年就受汤的器重,不顾其贫困,毅然以长女许之。可悲的是,迎娶不久,妻子就去世,“授依”成空。汤到了晚年,依婿为左右手,在茫茫天地间,情同父子。
  汤寿潜(1865—1917),原名震,字蛰仙,浙江萧山人。1890年即写成《危言》四卷,主张变法。1892年,中贡生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授安徽青阳县知县,才三个月余,即以“亲老不乐就养”辞归,以后徵命除授,皆谢不赴。1905年起,受父老乡亲委托,出任浙江全省铁路公司总理,清廷授予四品京卿衔,他布衣芒鞋奔走于沪杭甬铁路破土动工之时,汤因斥责出卖路权的邮传部右侍郎盛宣怀,清政府下令“即行革职”、“不准干预路事”。但民间舆论、商界各组织均呼吁汤留任,浙路公司并致电邮传部,指出:“路由商办,总理由商举,若使朝廷可自由撤退,恐中国商办公司将从此绝迹。”后,清廷又不得不下旨:“汤寿潜为乡里所重,着赏四品卿衔”1911年,杭城光复,为使满汉两族人民免在民族成见中互相残杀,汤同意革命党人的推举,出任浙江省首任都督,但目的达到后,立即引退。旋奉孙中山命,赴南洋劝募公债,以济政府之急。到达后即闻孙被迫让位袁世凯,为表不与袁合作,乃空手而归。再次以理事正长之名,总理浙路公司。1914年,江苏铁路公司交归国有,浙江铁路公司经股东大会激烈辩论,亦决定交出。袁世凯为了笼络汤,乃增银元20万,表彰其在修建铁路中的特出劳绩。汤先坚持不受,在子、婿的劝说下,才暂时收下。汤去世后,由其子悉数捐给浙江省教育会,用于建造浙江省图书馆。
  马1899年9月迎娶汤小姐,而汤氏于1902年7月即病故。1903年,马在岳父的支持下,作为兼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而筹备国际博览会中国馆的雇员而赴美。在美国不到11个月的时间里,马给汤寄了11封信,得到汤7封信。在得到汤的信后,马在日记中记有“其言甚真挚,且知亡国之哀”、“累累千余言,其意不可谓不厚,责予任性好弄,颇深中予病”等,可知汤对马的关爱、教育。马回国后,一度闭门读书,间为文或从事翻译。但他始终关心着汤这位尊敬长辈。当他看到汤已年老力衰而公务十分繁忙的时候,就来到汤的身边,从傍赞助、提出建议、从事一些文字工作,不少以汤的名义写的文字,实出马之手。现在能肯定的就有《浙军凯旋纪念碑铭》、《烈士徐君墓表》、《舜水遗书序》、《设立兼山师范学校缘起》、《致袁总统辞二等嘉禾章书》、《谢黎副总统遗金牌启》等,还有一些函电,虽存稿为马的字迹,但未能肯定是否马起吵。1916年6月,汤已患病卧床,手不能书,就口述了包括四条遗诫的《诫子书》,由马记录后整理成文。
  在汤逝世前不久,看到马丧妻十余年,孤身一人,年已三十余,爱怜之余,想把第三个女儿许配给他。马一方面感到继娶于汤,可以不改当初父亲马、汤联姻之命,是好事;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年长于汤三小姐十余岁,贫困而不善治生,不合适,故而久久下不了决心。继而听说三小姐病了,其母因其病将取消先前的提议。马决然奉书陈说:“不能以疾废义”,不愿结婚。这样前后拖了两年多,三小姐后在1916年先父而逝。马写下了“恻恻掩枯桐,凄凄感下泉。喟息将谁道,怆怳终残年”等表示哀伤之情的《遣悲怀》三首,并从此蓄须示老,终生不再言娶。
  汤去世后,其家人及亲友均知马文才好,了解汤的思想与为人,故有关汤的文字均要马写,不仅让这位青年晚辈写汤的墓志铭、纪念碑,而且由张謇具名的《汤蛰仙先生传》亦出自马之手。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