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64.8 6.6折 ¥ 98 全新
库存46件
作者刘春燕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87085
出版时间2024-03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9710337
上书时间2024-12-17
序言
二十年前,刘春燕以《茶叶历史景观——生产、流通、消费、文化》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获得历史学(历史地理专业)博士学位。现在,她最新完成的一部书稿《茶:一片树叶的社会生命》展示在我的电脑屏幕上,等待我作序。我一直将为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作序视为指导工作的延续,当作导师应尽的义务。但对他们毕业以后完成的著作,我并没有作序的义务,而是要看我是否有兴趣,还得看它的质量是否达到了我心目中的标准。所以当春燕向我提出要求时,我告诉她得给我足够时间,容我看过后才能决定。但在看完后我没有告诉她我的决定,而是直接写下了这篇序文。
我已经记不得她那篇博士论文的具体内容,但我确信她的新著绝不是前者的内容扩充,而是基于创新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对同一事物或人物,依据不同的学科理论,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成果。尽管其基本事实、数据和时空概念并无二致,显示效果却可以有很大的差异,甚至给人不同的感觉。以茶叶为例,在科学的范畴中研究,是将茶叶完全当作一种物质,在各相关学科——如生物学、化学、农学、生态学、遗传学、医学、药学、营养学等——领域内,或者是多学科结合,则是根据各自的原理和规范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对茶叶在人文范畴中研究,是将茶叶当作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因素,研究它在人类文明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所起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作用,与人类的个人或群体、社会形成的关系和影响。
用生物学研究茶叶,要从茶这个物种的形成过程开始。从历史学研究茶叶,是从人类发现和利用茶树、茶叶开始,研究茶叶的生产、加工、管理、流通、储存、销售、消费、税收、贸易等活动的过程和变迁,以及人们的饮茶方式、场所、器物等,由此形成的文学、艺术、观念、意境、情趣等构成的茶文化的形成和变迁过程。从地理学研究茶叶,就是要研究茶叶和上述与茶叶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空间分布。如野生茶树、茶种的分布,栽培茶的起源地及其传播范围,不同茶树类型、茶叶品种的分布,茶叶的产地、加工地、行销区、消费区的分布,茶叶的运输和贸易路线,茶文化的区域特征和空间分布,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从历史地理学研究茶叶,是要研究历史时期的茶叶和茶文化地理,上述与茶叶及与茶叶相关的人文、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在时间序列下的变化。这里所指的历史时期的起点,是当地开始种茶、采茶、加工茶、饮茶、销茶、形成茶文化的时间,而不是当地开始有文字记录历史的时间,因此并无统一的起讫点,中间也未必延续,一切都应从实际出发。
用生物学研究茶叶属于科学范畴,茶叶纯粹是作为物质。从历史学研究茶叶,涉及科学与人文两个范畴,既有物质也有精神。从茶树、茶叶的利用、生产、加工等到饮茶方式、场所、器物等都有具体的事实、人物、实物、数据等,是客观存在。但构成茶文化的文学、艺术、观念、意境、情境等,却属于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被记录下来,就会随着相关人物或群体的逝去而消失。而且即使在当时也不会有一致的评价和标准答案。用历史地理学研究茶叶,必须综合运用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如茶叶的栽培、传播、生产、加工、流通、储存、消费、贸易,无不与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等条件有关,茶文化也难免不受这些条件的影响。但主要还是运用历史人文地理的方法,着重研究涉及的经济、产业、赋税、制度、交通运输、城市、人口、商业、民族、文化、宗教、艺术等因素。由于迄今为止中国历史地理学没有历史社会地理这一分支,实际包含于历史人文地理之中,但往往因之而对社会地理有所忽略。
当年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时,刘春燕“对茶叶的研究兴趣出于经济目的,想要弄清楚哪些因素决定了茶叶经济的兴衰,如何才能振兴中国茶叶经济”。但在以往近二十年间,她“获得了许多社会学、人类学领域专家学者的指导,学习、思考与交流的学术探索环境”,已经自觉地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运用社会学、历史社会地理学的方法,对同一片茶叶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自然取得了新的成果。
正如她所指出的,茶叶并不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必需品,其苦涩的味道对人类产生的吸引力极为有限,采摘茶树叶子制作饮食也只是区域性的偶然现象。茶叶从被发现,作为蔬菜、药物被利用,再转而成为日常饮料的过程十分漫长,本来就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因而也随着时间、空间、物质、精神、个体、群体的演进而变幻。无论是茶味的诞生、茶饮的兴起,从唐朝后期开始出现的繁荣和商品茶的兴盛,还是从南宋以后茶的衰落,以至茶饮退出了日常生活,到明代中叶后茶饮和茶业的复兴,都不是用单一的因素所能解释,或用哪一种学科的研究所能解决。将这一片茶叶置于最广阔的领域,作多角度、全方位、长时段的观察、分析和记录,才能重构其历史事实,确定其社会属性,揭示其文化本质。刘春燕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的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学、人类学、历史社会地理学,正是她的优势所在和成功的关键。至于本书引述的详尽,分析的细致,推理的严密,文字的可读和结论的可信,读者自能体会,无须我赘言。
不过作为她曾经的历史地理研究方向的导师,我还有更大的期望。如果用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要求来衡量,本书对所涉及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要素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的考察和研究还显得不足。或许这正是她下一个目标,那我们就共同期待着。
十多年前我参观伦敦最大的一家茶叶商店,发现在两层楼面的陈列销售的茶叶商品中,中国产的茶叶只放了一个柜台,只有四个品种,其余几乎全部是锡兰茶和印度茶。回国后我查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当时全世界茶叶出口量最大的是斯里兰卡和中国,但斯里兰卡茶(锡兰茶)的产值差不多是中国茶的一倍。看来刘春燕当年“如何才能振兴中国茶叶经济”的愿望还有现实意义,那么这本书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茶叶的历史、茶叶的地理、茶叶的故事和社会学、人类学中的茶叶,也应该包括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葛剑雄2024年元月
本书的核心是讲茶的社会生命。所谓社会生命,指的是通俗意义上的大众生命,即作为商品的茶,如何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从狭义的“社会生命”来看,任何人和事物,无不是社会性的,本书题目中“一片树叶的社会生命”,也蕴含着“即便是一片像茶叶这样的小小树叶,也无不是在社会安排、运作和管理下出现的”。作为商品的茶,在进入百姓日常生活之前,先是以“仙药”的形式出现,后来则是人际交往圈子里的中介物。作为进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商品茶,交织着权力、金融与技术,最终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成为茶山经济和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茶从最初的交际中介物,进入百姓生活后,其实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所展示的,是社会整体管理风格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1970年生,籍贯山东省梁山县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为美国怀俄明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从事社会学理论、经济人类学、历史社会学、环境与性别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序言1
前言1
第一章饮食、茶与文化物1
一、 茶树的文化建构与知识重构3
二、 营养、成瘾与文化主义41
三、 时空视角下的文化物51
第二章美味茶饮的诞生64
一、 前茶饮时代65
二、 “美味”茶饮的文化制作73
三、 茶饮兴起的历史片段87
第三章繁荣121
一、 寺观茶的自给与馈赠122
二、 贡茶的生产与分配131
三、 商品茶及其国有化趋势154第四章衰落195
一、 茶饮退出日常生活196
二、 动荡的茶山:饮茶退潮之后228
三、 文化、意识形态与饮茶冲突262
第五章复兴276
一、 茶饮复兴277
二、 社会、文化与茶饮重建315
三、 芽叶茶的商品化与世界扩张329
参考文献342
本书的核心是讲茶的社会生命。所谓社会生命,指的是通俗意义上的大众生命,即作为商品的茶,如何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从狭义的“社会生命”来看,任何人和事物,无不是社会性的,本书题目中“一片树叶的社会生命”,也蕴含着“即便是一片像茶叶这样的小小树叶,也无不是在社会安排、运作和管理下出现的”。作为商品的茶,在进入百姓日常生活之前,先是以“仙药”的形式出现,后来则是人际交往圈子里的中介物。作为进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商品茶,交织着权力、金融与技术,最终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成为茶山经济和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茶从最初的交际中介物,进入百姓生活后,其实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所展示的,是社会整体管理风格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1970年生,籍贯山东省梁山县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为美国怀俄明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从事社会学理论、经济人类学、历史社会学、环境与性别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