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视日本:从京都到二次元的文化巡礼
  • 透视日本:从京都到二次元的文化巡礼
  • 透视日本:从京都到二次元的文化巡礼
  • 透视日本:从京都到二次元的文化巡礼
  • 透视日本:从京都到二次元的文化巡礼
  • 透视日本:从京都到二次元的文化巡礼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透视日本:从京都到二次元的文化巡礼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34.8 4.0折 88 全新

库存28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歌 韩昇 等 著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99684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9512339

上书时间2024-12-16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以几个关键词作为开启日本文化观察的独特方式:京都、建筑、俳句、茶道、禅宗、美术、文学、电影、二次元,是一部从日本文化解读入手,探讨日本民族性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本书作者团队由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诸多著名学府、多样研究领域的日本研究名家学者组成,他们由熟悉的文化符号进入,一端回溯古典美学,一端看顾现代生活,透视在本土文化、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共同影响下的日本文化基因。

他们大多有旅日背景,曾在东京大学、关西大学等日本学府进行研究工作。这样的跨国视角,更有利于带领我们体味日本人独有的感悟、困惑和思考,进入他们的历史和内心,也有利于思考我们的当下。



商品简介

本书以几个关键词作为开启日本文化观察的独特方式:京都、建筑、俳句、茶道、禅宗、美术、文学、电影、二次元,是一部从日本文化解读入手,探讨日本民族性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本书作者团队由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诸多著名学府、多样研究领域的日本研究名家学者组成,他们由最熟悉的文化符号进入,一端回溯古典美学,一端看顾现代生活,透视在本土文化、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共同影响下的日本文化基因。

 

他们大多有旅日背景,曾在东京大学、关西大学等日本学府进行研究工作。这样的跨国视角,更有利于带领我们体味日本人独有的感悟、困惑和思考,进入他们的历史和内心,也有利于思考我们的当下。



作者简介

孙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政治思想史以及与中日关系、亚洲等现实政治有关的复杂问题研究,曾于20世纪90年代与沟口雄三先生共同发起连续六年的“中日知识分子对话”。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客座研究员,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遭遇他者:跨文化的困境与希望》《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等。


2019荣获广受知识界关注和赞誉的坡州图书奖著作奖。


 


韩昇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明治大学文学部、关西大学等大学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史、东亚历史与国际关系、佛教史。


出版有《良训传家》《唐太宗治国风云录》《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东亚世界形成史论》《盛唐的背影》等著作十余部;翻译了号称日本汉学研究颠峰之作的《九品官人法研究》,出版译著十余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一百多篇。



目录

篇\现实世界


序 章 精致的日本文化,暧昧的日本人     002


一 精致的日本,暧昧的日本人  003


二 为什么日本人喜欢“物哀”“幽玄”之美 008


三 为什么日本人不肯“讲道理” 013


四 日本人如何“读空气” 017


五 日本天皇象征着什么   021


六 日本如何才能“永不再战”  025


章 京都:穿梭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030


一 京都:古今与中西 031


二 古代日本迁都为何选择平安京 034


三 寺院为何成为京都的典型文化符号 040


四 现代化进程下的京都如何涅槃重生 047


五 京都的旅游为何充满了“高级感” 051


第二章 建筑:延续与批判——日本建筑百年     056


一 
从丹下健三到隈研吾,跨越半个世纪的建筑如何对话    057


二 融合:西洋建筑思想与技术传入日本及其本土化     064


三 冲击:现代建筑在日本的萌芽 068


四 觉醒:日本建筑家登上世界建筑舞台     073


五 群像:影响世界的日本建筑家 079


六 回看:日本百年建筑美学的延续与影响  084


第二篇\文化符号


第三章 俳句:体会自然与人生  090


一 俳句在日本的长盛不衰 091


二 俳句里的四季之感 096


三 俳圣还从诗圣出  100


四 欣赏俳句的风趣  105


五 俳句的含蓄与日本人的性情  110


六 天皇家不吟俳句  114


第四章 茶道:源于敬畏的日本茶道礼法     118


一 茶道礼法的精神溯源   119


二 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礼 125


三 真礼、行礼、草礼 132


四 位置、顺序、动作 136


第五章 禅宗:融入生活与灵魂,日本“禅”的前世今生    142


一 中国禅传入日本的历史源流  143


二 中国禅在日本土壤里生根    148


三 禅意融入枯山水  154


四 从“茶禅一味”看禅的生活化 160


五 禅的现代化阐释  165


六 柳田圣山:如何看待禅宗史上的“虚构” 170


第六章 美术:不歌颂永恒,只追求瞬间乍现     174


一 吸收与创造:在变化与不变之间,永守自我    175


二 情绪与感官:用间接的方法表现直接的感情    178


三 书写与表现:精致与诗意的艺术   185


四 世俗与享乐:在“浮世”中享受人生     190


第七章 文学:日式叙述进入世界语境      202


一 物语文学与物哀之美   203


二 川端康成文学的审美意识    207


三 大江健三郎及其《奇怪的二人组合》六部曲    213


四 “穴居人”母题和日本时代精神的反思     218


第八章 电影:家庭题材和反家庭题材      224


一 小津安二郎的三个“谜团”  225


二 大岛渚与“日本电影新浪潮” 235


三 是枝裕和“下流”的伪家庭电影   245


第三篇\虚拟世界


第九章 二次元:虚拟世界创造新型偶像    258


一 在浮世绘与迪斯尼之间:二次元文化的缘起与张力   259


二 民族风格与跨媒介转换:日本动画的成功经验 264


三 从阿童木到世界系:日本动画与社会现实的互动    272


四 物语消费与数据库消费:后现代语境下的“御宅族”文化 277



内容摘要

本书以几个关键词作为开启日本文化观察的独特方式:京都、建筑、俳句、茶道、禅宗、美术、文学、电影、二次元,是一部从日本文化解读入手,探讨日本民族性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本书作者团队由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诸多著名学府、多样研究领域的日本研究名家学者组成,他们由熟悉的文化符号进入,一端回溯古典美学,一端看顾现代生活,透视在本土文化、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共同影响下的日本文化基因。


他们大多有旅日背景,曾在东京大学、关西大学等日本学府进行研究工作。这样的跨国视角,更有利于带领我们体味日本人独有的感悟、困惑和思考,进入他们的历史和内心,也有利于思考我们的当下。



主编推荐

孙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政治思想史以及与中日关系、亚洲等现实政治有关的复杂问题研究,曾于20世纪90年代与沟口雄三先生共同发起连续六年的“中日知识分子对话”。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客座研究员,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遭遇他者:跨文化的困境与希望》《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等。

2019荣获广受知识界关注和赞誉的坡州图书奖著作奖。

 

韩昇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明治大学文学部、关西大学等大学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史、东亚历史与国际关系、佛教史。

出版有《良训传家》《唐太宗治国风云录》《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东亚世界形成史论》《盛唐的背影》等著作十余部;翻译了号称日本汉学研究颠峰之作的《九品官人法研究》,出版译著十余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一百多篇。



精彩内容

为什么日本人不肯“讲道理”

和辻哲郎认为,日本的“风土”造成了一种特定的伦理感觉,使得日本人对于情感世界中各种对立的要素,在起承转合时的转化瞬间具有高度敏感。转化瞬间的完成度,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道德单元。举个例子,日本江户末期武士西乡隆盛(1828—1877)在西南战争失败后受了伤,本来他可以全身而退,但他选择了剖腹自杀。他后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如果他全身而退,恐怕后来的日本人不会把他视为民族英雄。

其实在日本民间,这种潜在的对于瞬间完成度的道德感觉,是以各种方式存在的。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东京做过一段时间研究,我住的那幢公寓紧邻着东京的墓地,多摩陵园。

有一天我的房东老妈妈跟我聊天,说她年轻的时候就住在这儿,那时时不时就会有人在陵园里自杀,她们常常去看热闹,好看的是情侣自杀。她说那个时候,自杀的人们会把自己收拾得非常漂亮,所以虽然看到的是情侣之死,但是都觉得很美。然后老妈妈慨叹了一下说:“现在的人真是不行,就算自杀也死得乱七八糟的。”

在这样的伦理土壤里,产生了日本的审美意识,和歌、俳句、茶道、花道……这些我们比较熟悉的艺术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追求瞬间而不追求永恒。当然这些艺术形式并非都不能跨越日本国界,比如俳句不像和歌那么依赖日语,可以透过传达瞬间的意象而获得世界性;茶道也通过瞬间的充实来体味禅意。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接近的意境。

“理”与“道”

但有一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理解上的困难的,就是和对于瞬间性的追求相表里,日本人不喜欢“穷理”。日常生活中,如果你是一个经常“辩理”的人,那么周围大概不会有太多的朋友——日本人不喜欢在日常生活中讲道理。可以说“理”涉及了永恒,在日本人的日常当中,它不占据重要的位置。

中国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有一句台词:“我为什么要打官司?因为我要一个说法。”我相信中国老百姓对于“要一个说法”这样一个朴素的表达,是完全没有理解困难的。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以各种形式要求有一个说法。但是这样的事情放到日本去,日本人是不太适应的。

穷理,带有某种生硬的外来属性,跟日本人的日常感觉之间有某种微妙的疏离。从学理上讲,日本儒学虽然在表面上接受了中国儒学的影响,但是它完成了一个转换,把中国儒学中原理性的成分架空,是日本儒学中的核心概念人格化。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