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39.1 4.0折 ¥ 9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王凯山 主编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50550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9476386
上书时间2024-12-16
序
建设性行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铸魂”之旅
作者:漆亚林
21世纪初期,网络化、市场化、民主化、全球化浪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内外新闻传播业界的格局,新媒体赋权与新闻失范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巨大挑战。2013年教育*与中宣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强化政治立场和职业道德,协同育人与队伍建设。2018年教育*与中宣部又颁布了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随后出台了本学科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建设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较为疏离,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彼此分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难以“落地生根”,学生实践缺乏统一指导与定制化培养。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经过多年实践,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通过课程教学、校媒指导、基地建设、服务社会等建设性理念的一体化设计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主流价值观以及用积极的心理解决面临的问题,建构美好社会,逐渐形成“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常态教学机制和定制培养模式,并通过建设性活动打造卓越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和新文科建设实践教学改革试验田。
我们将培养眼里有光的人作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铸魂”工程的落脚点,因为只有心里有爱,才会眼里有光,只有眼里有光,才能看见光亮的世界,而不是空洞和灰暗的世界;只有通过建构光亮的世界和正向的认知,才可能拓展社会的亮度和温度;在信息超载和后真相时代,只有培养的对象眼里有光,并能通过提高新闻传播素养和能力来传递理想之光、道德之光、文明之光,才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才有利于成就学科的主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为此,我们尝试搭建具有可见性的支撑体系和可供性的实训基地,探索基于科教融合顶层设计的行走的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专业精进等培根铸魂思想融入建设性实践教学行动之中。学院与中青网等媒体共建建设性新闻工作坊,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共同主办,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支持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以及中科协项目拍摄《共和国学人》《红色特工冷少农》等纪录片,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文艺思想在新闻报道和视听艺术创作实践中的重要性,并自觉运用它来指导新闻与影视艺术的生产与传播。通过系列建设性实践教学行动,学生能够借助主流媒体探索创新主流话语体系,生产具有年轻态和传播力的融媒体作品,提高媒介素养,激发新闻和纪实作品生产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年以来,我们以课程、校媒和实习实践基地为依托,探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实地考察、评报、做电子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和建设性思维。2018年成立融媒体采访团并组织策划10位师生赴四川、重庆基层农村采访,发布了70多件融媒体产品,提升了学生融媒体采写与传播能力。为了促进高校的跨域融合,还策划组织了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共同打造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赴浙江杭州举办了届见习营,采用实战的方式,对入营的30名学生进行建设性新闻的实践指导,采写制作主流融媒体产品,引领大学生通过走入革命圣地、基层农村,深刻感受今天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来之不易,通过国情调研了解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基本情况,感受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让建设性行动在大地上回响。这次活动共有42位师生参与,组成6支队伍,同时奔赴多地进行实地走访活动。在短短10天时间里,创作了60余件高质量的图文及视频新闻作品,并在新蓝网、中国青年网、科技日报、天目新闻、浙江在线和嘉兴晚报等媒体公开发表。学生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相互配合,鼓励提高,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素养和生产技能。我们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新闻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还要提升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术能力。因此,通过行走的建设性行动和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将新闻传播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相结合,并实现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的互相转化。师生通过培根铸魂的建设性实践教学活动还撰写了20多篇论文,沉淀实践教学的学术之思,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向。当然,这些探索还在路上,远未到总结经验的时间关口,因王凯山博士在建设性新闻实践教学行动中克服了多种困难,带领师生将新闻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欣闻他的实践教学成果即将付梓,是以为记,谨表祝贺。
2021年12月30日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于新闻传播学子的培养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重视全媒体实践技能的训练。这不仅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修养,提升他们的新闻实践能力,也是学生适应媒介生态发展,推动我国新闻事业进步的必经之路。
本书是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社会实践教学,依托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见习营的品牌。主编团队注重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典型的社会场景以及经典案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塑造学生;另一方面也努力提升学生的全媒体新闻实践能力,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培养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于新闻传播学子的培养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重视全媒体实践技能的训练。这不仅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修养,提升他们的新闻实践能力,也是学生适应媒介生态发展,推动我国新闻事业进步的必经之路。
本书是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社会实践教学,依托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见习营的品牌。主编团队注重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典型的社会场景以及经典案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塑造学生;另一方面也努力提升学生的全媒体新闻实践能力,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培养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王凯山,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研究、讲授、实践媒体融合前沿及实务。
部分 2018年赴四川融媒体采访团文字报道汇编
报道汇编
黄浩伟“站起来了” 003
黄老汉脱贫记 006
贫困户的一个“富贵梦” 011
小小柑橘苗的枯与荣:万亩柑橘产业破题乡村振兴 013
与副镇长对话:大学生为乡村旅游支着 015
四川普润镇的新“业主” 021
四方村的徽派风 023
“能人”杨连忠的“5A景区”梦 025
我不想做贫困户 027
团队调研心得
从行到悟 脚下的每一步都算数 029
“新时代融媒体采访团”暑期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037
记一次难忘的川渝调研之旅 045
社科大“新时代融媒体采访团”暑期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053
四川基层调研回忆录 061
内江市扶贫调研札记:新“三化一改”助力乡村振兴 069
汗水与泪水记得
——2018 社科大融媒体采访团手记 078
做能照亮世界的成年人
——暑期赴内江调研采访手记086
知行合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融媒体采访团顺利完成调研活动 095
第二部分 2020年首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 文字报道汇编
浙沪两山塘:一体化的畅与阻103
一座江南小城与猪的“爱恨情仇”108
吴建林:一时军人,一世军魂114
新春走基层 | 淡季不淡!红色旅游成春节出游新亮点 121
出租车司机周勇:疫情前坚守一线,为民服务 124
“美丽乡村”的官方摄影师:高家堂村村主任潘小众 129
全国劳模何贝:“枫桥经验”成就了我135
新春走基层 | 实地探寻“枫桥经验”领略基层治理的时代变迁 141
望道故居悟信仰 七一村里学先进 三校学子传承红色基因 145
新春走基层|义乌“改革体验官”也是营商环境“体检官” 149
外来青年的“义乌精神”
——敢拼敢闯,新疆女孩的“义乌加速度” 153
周东亮:“青岩刘是我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156
“网红直播村”遍地网红?
——浅谈义乌北下朱村发展过程与现状 161
从义乌到世界165
当“枫桥经验”遇上人民调解,相逢一笑泯恩仇 170
每当风起时
——一个女人的创业史,也是一个小城的发家史 174
种田:一辈子的热爱180
从张贴画到艺术品 义乌画业走在中国智造前沿 186
“枫桥经验”的变与不变:服务群众是关键 191
何德兴:砥砺奋进,一心为民196
黄昌潮:我是义乌四十年变化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受益者 201
劳模记者康伟:不忘初心,让生命远行 207
联通世界:从计算器到“义新欧”211
老外为啥爱来义乌215
不怕吃苦,青岩刘村里的“斜杠青年”218
王凌飞:“劳模”只是一个代表223
百折不挠:竹林村的故事225
竹编:一次传统手艺的新生230
嘉兴生态环境成效显著,环境好了百姓也幸福了 235
探绿色竹林,访先进劳模241
第三部分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文字报道汇编
中国人的故事|防疫战场,普通人点亮“平凡之光” 245
中国人的故事|守护者日记:他们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生命 258
中国人的故事|守护者日记:守家为国,疫情中的心愿 264
中国人的故事|守护者日记:所有坚守,都奔向团圆 269
中国人的故事|【榜样家书】新冠疫苗志愿者莫诗琦:我是“探路者”281
一堂特殊的“感恩课”289
中国人的故事|不怕难,我是中国青年292
学子战“疫”|父母奋战疫情一线,社科大是我温暖的家 312
第四部分 全媒体报道的理论总结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革新的两大路径317
“融”与“融”
——基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的全媒体教学实践样本剖析327
论数字交互叙事结构中故事空间的拓展
——以“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中参与式非虚构影像的创制为例337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助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模式探究 352
建设性新闻的中国实践
——以《中国青年报》“中国人的故事”为个案 362
融媒体实验平台在全媒体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机制与功能 374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探析
——以首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为例 386
媒体深度融合视域下科技新闻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路径探析
——基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的实践探索 394
全媒体报道实践
——思政教育导向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活动 403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记者团的思政教育与媒介素养培养 412
建设性新闻视域下高校全媒报道的创新实践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园媒体为例 418
全媒体报道实践
——思政教育导向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425
建设性新闻的媒体融合路径探索
——以“中国青年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建设性新闻工作坊”为例436
建设性新闻如何做“出彩”
——以“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实践为例 449
全媒体报道实践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随团所感 462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于新闻传播学子的培养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重视全媒体实践技能的训练。这不仅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修养,提升他们的新闻实践能力,也是学生适应媒介生态发展,推动我国新闻事业进步的必经之路。
本书是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社会实践教学,依托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见习营的品牌。主编团队注重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典型的社会场景以及经典案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塑造学生;另一方面也努力提升学生的全媒体新闻实践能力,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培养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王凯山,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研究、讲授、实践媒体融合前沿及实务。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