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山北麓土地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1757-194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天山北麓土地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1757-1949)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76.1 6.4折 118 全新

库存5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91696

出版时间2021-10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18元

货号29357281

上书时间2024-12-15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在全球环境 变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重建和深 入理解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地表景观变化 的影响是近年来许多科学研究计划的主要 目标。本书选取新疆的天山北麓地区作为 研究区域,在关注农业土地开发是导致区 域环境变化主要驱动力的前提下,系统梳 理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 )以来该区域土 地开发政策的变化与农业人口的增减过 程,重建了清至民国时期5个时间断面上6 个亚区域的人口数量和耕地数量,进而深 入地分析了天山北麓地区区域开发的时空 差异;在全面研究该区域河湖水系变化过 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气候变化的研究结 论,对该区域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过程及 其机制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商品简介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在全球环境 变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重建和深 入理解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地表景观变化 的影响是近年来许多科学研究计划的主要 目标。本书选取新疆的天山北麓地区作为 研究区域,在关注农业土地开发是导致区 域环境变化主要驱动力的前提下,系统梳 理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 )以来该区域土 地开发政策的变化与农业人口的增减过 程,重建了清至民国时期5个时间断面上6 个亚区域的人口数量和耕地数量,进而深 入地分析了天山北麓地区区域开发的时空 差异;在全面研究该区域河湖水系变化过 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气候变化的研究结 论,对该区域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过程及 其机制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作者简介

张莉 女,1976年4月出生于新疆吐鲁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理学博士(历史地理学方向)。现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兼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变迁、环境史、边疆环境与发展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已在国内外刊物和论文集上发表中、英、日文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绪 论 ··························· (1)


一 选题依据 ······················ (1)


二 研究区域时空范围的确定 ··············· (4)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6)


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 ··················· (9)


章 天山北麓的生态环境与 18世纪中期以前的人地关系 ············ (13)


节 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 (13)


一 地文系统 ······················ (15)


二 气候特点 ······················ (17)


三 水资源特点 ····················· (18)


第二节 17世纪至 18世纪前期天山北麓的人地关系······ (21)


一 清准战争史略 ···················· (21)


二 17世纪末至 18世纪前期天山北麓的人地关系特征···· (23)


第二章 建州立县、移民垦荒:1757—1864年天山北麓的土地开发 ····· (32)


节 区域开发政策与区域行政管理 ··········· (32)


一 天山北麓的区域开发与管理政策的形成 ········ (32)


二 天山北麓州县制的建置及其行政区划 ········· (41)


三 天山北麓州县制设立的意义及其区划特点 ······· (48)


第二节 1757—1864年天山北麓的人口规模 ········· (49)


一 清朝中期天山北麓人口规模研究综述 ········· (50)


二 天山北麓地区户口统计制度·············· (51)


三 天山北麓各类人口的迁入过程············· (57)


四 1757—1864年天山北麓的人口规模及其演变 ······ (79)


第三节 1757—1864年天山北麓的土地开发 ········· (95)


一 天山北麓土地开发的基本思想············· (95)


二 土地开发的方式 ·················· (100)


三 1757—1864年天山北麓地区载籍耕地面积的增长过程·· (116)


第三章 兵燹与复垦:1864—1911年天山北麓的土地开发···· (125)


节 天山北麓政治局势的特点及行政区划 ········ (125)


一 19世纪中叶西北边疆危机与天山北麓土地开发过程的中断 ············ (125)


二 新疆设立行省及清末政治局势对天山北麓土地开发的影响 ·············· (127)


三 天山北麓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 ············ (129)


第二节 1864—1911年天山北麓的人口规模 ········· (129)


一 人口的再聚集及其人口构成 ········


三 民国时期天山北麓的载籍耕地面积 ·········· (187)


第五章 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土地开发的区域差异 ······ (191)


节 行政区划变化的特点 ··············· (191)


一 政区变化的时间特点 ················ (191)


二 政区变化的空间特点 ················ (192)


第二节 天山北麓地区人口增长过程及其机制 ········ (193)


一 人口增长过程及其特点 ··············· (193)


二 人口增长机制 ··················· (197)


三 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人口的空间差异 ····· (200)


第三节 天山北麓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 (208)


一 载籍耕地数字的分析与处理方法 ··········· (208)


二 耕地资源数量的总体变化趋势 ············ (212)


三 天山北麓地区耕地的空间差异 ············ (213)


四 天山北麓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 ·········· (216)


第四节 天山北麓土地开发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 ······· (218)


一 天山北麓土地开发的区域差异 ············ (218)


二 天山北麓土地开发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 (220)


第六章 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的环境变迁 ·········· (224)


节 18世纪以来玛纳斯河湖及其入湖水系的变迁····· (224)


一 三屯河与呼图壁河的变迁 ·············· (225)


二 清代以来玛纳斯湖的迁移变化 ············ (241)


三 18世纪以来玛纳斯河湖水系变迁原因分析 ······· (256)


第二节 天山北麓其他河湖水系的变化 ··········· (260)


一 巴里坤入湖水系的变化 ··············· (260)


二 头屯河与三屯河下游河道的变化 ··········· (261)


三 呼图壁河中下游河道与渠道的变迁 ·········· (271)


四 天山北麓其他湖泊、沼泽的变化 ··········· (275)


五 天山北麓河网的变化 ················ (279)


六 18世纪以来天山北麓河湖水系变迁的规律及其原因··· (285)


第三节 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理景观的变化 ······· (289)


一 18世纪中叶游牧文化景观向农业文化景观的转变···· (290)


二 区域聚落景观的特征及其变迁 ············ (291)


三 农业绿洲景观的特征及其变迁 ············ (300)


结 论 ·························· (304)


主要参考文献 ······················· (310)


后 记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