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177.2 7.4折 ¥ 23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万建中 著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27765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38元
货号29171088
上书时间2024-12-14
中国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饮食文化生产饮食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直接表征,也对人类自身生产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伴随人口迁徙与文化汇融,中国饮食文化的地方性在发生着变迁。现代性促使传统饮食材料和生产过程发生改变,消费者对食品原真性日益关注;流动性使得饮食文化汇融成为必然,饮食文化变迁与族群边界模糊相伴而生;流动性背景下,饮食文化生产中的食品原真性、食品健康和食品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较多关注地方性和文化生产,但学术界对相关概念还存有争议。流动性背景下,基于“全球化”与“地方性”冲突的背景,无论是“无意识传承”抑或“有意识创造”的饮食文化生产,所面临的“原真性和食品健康两难”“饮食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悖论”等问题在学界探讨多年,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中华传统节日(令)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全球华人的文化情结,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传统节日(令)中的饮食文化是传统节日(令)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华。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审美情趣,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题材。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加速交融,人们对传统节日(令)的热情不断消退,传统节日(令)饮食赖以延续的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研究节日(令)饮食文化传承创新的策略、机制与模式,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节日(令)饮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增强食文化的活力与持久的存续力,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食文化研究论文集》已经编辑出版了两辑,论文集以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联合主办的食文化发展大会所征集的论文为主体。《中国食文化研究论文集(第三辑)》主要收录的是第三届、第四届食文化大会收到的论文,共31篇,分为4部分,分别是食文化产业、地域食文化、食文化与教育、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本论文集的顺利出版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论文作者的配合以及编审专家和出版社编辑们的辛勤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委会
2019年11月于北京
经过中外学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食文化研究业已成为国际汉学界的一门显学,食文化的开发、利用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地总结和研讨。为此2019年7月12-13日,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广州联合举办了第三届食文化发展大会,会议主题“食文化产业”。本论文集是大会论文合集,论述深刻、选题多样、涵盖面广,涉及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民俗学、营养学、食品工程学、史学、哲学、美学、农学等多领域和学科,是近年来食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体现。
万建中,江西省南昌县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民革支部主委,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特约监察员。
食文化产业
食材旅游资源的多重价值与开发研究 冯玉珠(3)
泸菜是新时代川菜创新发展的产业品牌需要 石自彬 代应林 张丰贵(10)
论推行菜系文化博物馆理事会制度之思考 吴鹤飞(22)
居民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地传统饮食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分析
—以佳县泥河沟为例苏莹莹 孙业红(28)
绍兴“周家台门宴”的研发设计 周珠法(35)
挖掘内核 凸显颜值—从实操案例中浅谈如何做好餐饮品牌策划 邓向东(41)
基于文化特征的岭南饮美食文化品牌打造的思考 陈 健 杨铭铎(47)
我国饮食文化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功能提升研究 刘军丽(54)
老厨家·滨江官膳传统厨艺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 朱桂凤 郑树国(62)
地域食文化
北京餐饮老字号的演进轨迹 万建中(69)
回族的节日饮食 刘 伟(76)
苗都彭水社饭习俗 杨 涛(81)
《吕氏春秋》本味篇湖湘食材主料的探析 方八另 彭军炜(84)
《齐民要术》中有关湘菜烹饪技艺的文化解读 赵建民 谭 璐 谢 军(93)
安化四保贡茶的产地探究 谭 璐 方八另(98)
哈尔滨城市文化与“哈埠菜”之互动发展探析 朱桂凤 郑树国(105)
腊八饮食 罗 涛(110)
《齐民要术》对中国鲁菜大系发展的文化影响金洪霞 田憬若 赵建民(113)
食文化与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 杨铭铎 王 显(121)多元趋势 多维发酵—试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饮食文化传播 邓向东(126)
茶与生活·茶与四季 张丽娟(142)
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三德六味”:汉传佛教饮食礼仪初探 关 明(147)
从日本传统节令饮食的情况分析“继承”问题杉本雅子(156)
茶菓一如—论日本茶菓子的精神内涵 滕 军(165)
汉唐时期“寒具”考 周爱东(175)
古代筷子放置方向的变化观察 王仁湘(180)
中日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以解释中国人的 4 个疑问为中心 贾蕙萱(188)
中医营卫学说的探索与解读—科技史学者季鸿崑先生的现代视角 黄 炳(194)
朝鲜王朝后期岁时记中的岁时饮食叙述内容比较研究
—以《京都杂志》《洌阳岁时记》《东国岁时记》为中心董贺源(200)
对年夜饭与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探讨 杨铭铎 王 琼(215)
日本端午食品小考 何 彬(220)
经过中外学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食文化研究业已成为国际汉学界的一门显学,食文化的开发、利用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地总结和研讨。为此2019年7月12-13日,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广州联合举办了第三届食文化发展大会,会议主题“食文化产业”。本论文集是大会论文合集,论述深刻、选题多样、涵盖面广,涉及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民俗学、营养学、食品工程学、史学、哲学、美学、农学等多领域和学科,是近年来食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体现。
万建中,江西省南昌县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民革支部主委,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特约监察员。
中国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饮食文化生产饮食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直接表征,也对人类自身生产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伴随人口迁徙与文化汇融,中国饮食文化的地方性在发生着变迁。现代性促使传统饮食材料和生产过程发生改变,消费者对食品原真性日益关注;流动性使得饮食文化汇融成为必然,饮食文化变迁与族群边界模糊相伴而生;流动性背景下,饮食文化生产中的食品原真性、食品健康和食品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较多关注地方性和文化生产,但学术界对相关概念还存有争议。流动性背景下,基于“全球化”与“地方性”冲突的背景,无论是“无意识传承”抑或“有意识创造”的饮食文化生产,所面临的“原真性和食品健康两难”“饮食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悖论”等问题在学界探讨多年,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华传统节日(令)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全球华人的文化情结,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传统节日(令)中的饮食文化是传统节日(令)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华。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审美情趣,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题材。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加速交融,人们对传统节日(令)的热情不断消退,传统节日(令)饮食赖以延续的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研究节日(令)饮食文化传承创新的策略、机制与模式,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节日(令)饮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增强食文化的活力与持久的存续力,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食文化研究论文集》已经编辑出版了两辑,论文集以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联合主办的食文化发展大会所征集的论文为主体。《中国食文化研究论文集(第三辑)》主要收录的是第三届、第四届食文化大会收到的论文,共31篇,分为4部分,分别是食文化产业、地域食文化、食文化与教育、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本论文集的顺利出版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论文作者的配合以及编审专家和出版社编辑们的辛勤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委会
2019年11月于北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