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伴式成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心(从幼儿到青春期,抓住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阶段,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
  • 陪伴式成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心(从幼儿到青春期,抓住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阶段,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
  • 陪伴式成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心(从幼儿到青春期,抓住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阶段,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
  • 陪伴式成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心(从幼儿到青春期,抓住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阶段,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
  • 陪伴式成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心(从幼儿到青春期,抓住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阶段,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
  • 陪伴式成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心(从幼儿到青春期,抓住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阶段,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
  • 陪伴式成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心(从幼儿到青春期,抓住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阶段,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
  • 陪伴式成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心(从幼儿到青春期,抓住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阶段,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
  • 陪伴式成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心(从幼儿到青春期,抓住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阶段,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陪伴式成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心(从幼儿到青春期,抓住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阶段,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12.4 3.0折 42 全新

库存32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麦克.贝里,创美工厂出品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52184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29351019

上书时间2024-11-23

当科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陪伴式成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心》是一本令人豁然开朗的育儿指南。本书作者麦克•贝里提供了三大核心教育原则,九大育儿技巧,能限度地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并与他们建立一段坚不可摧的关系。书中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建议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与有趣故事,文字中蕴含的育儿智慧,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观念,摆脱曾经的行为模式,更轻松、更快乐地陪伴孩子。父母往往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与自己的交流越来越少,还会担心孩子们模仿一些不良少年,走向歧路。



作者简介

麦克•贝里,全职作家和演说家,八个孩子的父亲,迄今为止已领养二十三个孩子。迪斯尼网站Babble.com的超人气特邀作家。他和妻子克里斯汀共同创立了一个备受赞誉的育儿博客“一个养父母的告白”和一个叫“绿洲社区”的育儿经验分享网站。他全年都在美国各地举办巡回演讲、夏令营,为人们提供育儿方面的专业知识。



目录

目录
致谢辞  01
引 言 推己及人,我们就能赢得孩子们的心  09


部分 育儿的误区
章  赢了争论,失了人心   003
第二章  爱心呵护,设定边界  012 
第三章  四种错误方式的共通之处  024 
第四章  打造全新的教育模式  039


第二部分 赢得孩子的心
第五章  树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  057
第六章  影响力小,也能赢得人心  065 
第七章  扩大对孩子的影响圈  076 
第八章  时不我与,敬时爱日  087
第九章  全身心投入,融入孩子的生活  105
第十章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114
第十一章  爱不是美好的幻象,好莱坞在说谎!   125
第十二章  做自己,战胜家长的对手  146
第十三章  土豆沙拉和墓碑,撰写一生的故事      156
 
第三部分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第十四章  称职的家长,身兼数职      171
第十五章  教育投资,关注奖励              187
第十六章  正确的方向,决定终点  198
第十七章  教育子女之路,值得我们努力奋斗  208 


译后记  215



内容摘要

《陪伴式成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心》是一本令人豁然开朗的育儿指南。本书作者麦克•贝里提供了三大核心教育原则,九大育儿技巧,能限度地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并与他们建立一段坚不可摧的关系。书中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建议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与有趣故事,文字中蕴含的育儿智慧,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观念,摆脱曾经的行为模式,更轻松、更快乐地陪伴孩子。父母往往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与自己的交流越来越少,还会担心孩子们模仿一些不良少年,走向歧路。



主编推荐

麦克•贝里,全职作家和演说家,八个孩子的父亲,迄今为止已领养二十三个孩子。迪斯尼网站Babble.com的超人气特邀作家。他和妻子克里斯汀共同创立了一个备受赞誉的育儿博客“一个养父母的告白”和一个叫“绿洲社区”的育儿经验分享网站。他全年都在美国各地举办巡回演讲、夏令营,为人们提供育儿方面的专业知识。



精彩内容

部分
育儿的误区

 


赢了争论,失了人心

 


秉要执本的原则

“有时我们很容易忘记这一点,你可以在口舌上占上风,强制孩子的行为得体适宜,但在这一过程中,人心尽失。” 
这段话选自《教养儿女,力所不及:扩大家人的交际圈》一书,作者是雷吉·乔纳和凯里·纽沃夫。一个寒冷的清晨,在印第安纳州当地的一家咖啡馆里,我坐在仅有的一盏顶灯下读书,看着店里的熟客进进出出,手握咖啡甜点行走在上班途中。一个过往的画面倏而重现,那是一个夜晚,我和十一岁的女儿发生了争论。我当时说过的那些话在脑海中回响,那时我以为自己可谓字字珠玑,觉得自己占尽上风,而她的缄口不言更加提升了我的形象,我是一位全知全能、洞察秋毫的父亲,她应该对我心悦诚服,毫无异议。多年来我都认为,说服孩子会给他们留下持久的印象。但在那个清晨,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次,我明白自己造成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裂痕。
我认同纽沃夫关于内动力促生好胜心的阐释,“和大多数父亲一样,在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时,我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内心深处,有个人想要针锋相对,夺占上风,清除异己,证明一切我说了算。”对,那才是我!毕竟,这就是我的成长方式,也是在我妄生异议、违逆不顺或者超越边界时,我父母的处理方式。
即使在写下这段文字之时,我仍感到局促不安。我舍本逐末,真是大错特错。我还能想到当时的画面,我的小姑娘站在那里,呆若木鸡,而我在谈话中占尽上风,插话打岔,不给她留说话的机会,是我一手造成了我们内心之间巨大的裂痕。她料想到妻子和我惯用这种方式,甚至缄口不言。
第二天,我又坐在咖啡馆,在读到“赢了争论……输了人心”这一部分时,我心生愧疚。每次女儿令我们不快,或者与我们发生分歧时,这样的情况就会发生。上帝让每个孩子开口讲话,而我们却很快就让她归于静默。我们只在乎证明她有错,在乎争论时不能示弱,这才是我们心中的要务。我们忽略了真正的头等要务,那就是她的内心。她的心灵很脆弱,正不断学习成长。我们没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每次谈话都独占话语权,这正在摧毁她的内心世界。
过往的境遇也会影响她做出的回应。几年前我们收养了她,当时她三岁。在此之前,她在两个寄养家庭生活过。由于之前经历过创伤,初来时她很抵触,不愿将我们视为父母,这不足为奇。面对激烈争论的情况,她早已学会自我封闭,那是她的防御机制,于是她很难说出自己的想法,倾诉情感。她能选择的只有对抗、逃离或者冷战,于是她选择冷战。基于这一点,向两个年长的积极主动型女儿证明我们的观点,赢得争论,这应该就不算是难事了吧,他们以前可从未经历过创伤,但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该拿我们的女儿怎么办?我们对此毫无头绪。
就这样念及自己的所作所为,我遗憾,我负疚,我羞愧,一个人坐在那里,一口一口地咽下咖啡,悄悄拭去泪水。我突然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正是源于需要证明自己一贯正确的贪欲。如果那时她有手机,我定会滔滔不绝地向她道歉。我情难自已,驱车三十分钟赶到她的学校,把她从教室里拉出来,拥入怀中。

 

家长因何争胜

在与孩子的争论或其他互动中,家长必须成为常胜将军,有些家长会陷入这种思维模式,这一点无须置喙。读到此处,或许大家会和我一样,感到负疚羞愧。可能大家也意识到自己陷入了这种争强好胜的模式,要证明自己的孩子有错,全力诱导孩子做出自己满意的回应。大家无须再自责不已。教育子女绝非易事,我们投入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设法解决怎样与子女相处融洽。转瞬间,他们已经步入人生的一个新阶段。我们自以为熟悉一切,却不得不重新调整,重新学习,对于家里有青少年子女、问题子女的家长而言,尤需如此。此外,我们大多数人生长的那个时代,责罚要及时,体罚不能宽宥,家长要训诫子女(妻子和我的童年就是这样的情况)。我们践行了自己熟悉的育儿之法,这件事就很容易理解了,(多数情况下)这办法还很有效。但是,我们总还有更好的方法。
以下便是一例。我们不能总在口舌上占上风,常“胜”会冒离心之险。这一点大家意识到了吗?如果我们总是必须做正确的一方,要证明自己的观点,要坚持自己的方法,从不给孩子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就会形成新的风险。我们没有留出余地,让孩子的内心得到滋养,成长壮大。不止于此,我们还教会他们在生活中无须表态,保持缄默。
随着我日渐长大,父亲常常生我的气,独断专行。这便教会我两件事。,我需要警觉地观察自己的所言所行,因为我随时可能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里,我都蹑足而行,唯恐惊醒暴君。姐姐和我每天都看着表,好准确地知道父亲何时回到家。我们必须确保自己的玩具不会散落在地。所有东西一定要摆放得整整齐齐。我的意思是无一例外,任何一处散乱都会招惹一顿训诫、呵斥,或者被贬得一无是处。即使一切物品摆放得井然有序,我们可能还会被揍一顿。对孩子而言,经历这一切多么恐怖,但那就是我们的生活。
第二,父亲操控一切的态度教会我缄口不语。安安静静地等到训诫结束,这才是上策。或者说,如果我开口说话,仅需表示赞同即可。父亲奉行一言堂,所以,争辩有意义吗?结果待到成年后,我依然无法顺畅地为自己辩护。我还要努力摆脱根深蒂固的不安感,以及能力不足的认知。即使现在步入不惑之年,我还要时不时地与之抗争。我父亲每次都在争论中尽占先机,却失掉我心。直到我长大成人,我们之间的关系才得以修复。现在,我们关系融洽,但是多年以来,我们之间关系紧张。
在孩子成长的每个时期,不管是小学,即将步入青春期,抑或初高中阶段,他们的心灵都很脆弱,这一点无可置疑。没错,他们可以很快恢复如常,但是这种复原能力是有限的。一切都未可知,我们却贪求好胜心而多有所失。孩子的确需要边界意识(这一点在随后章节谈及),设定底线是件好事。赢得人心(而不是总是赢得争论),绝非意味着孩子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惩罚要分时间和场合,尤其是在孩子做出不明智选择的时候。但是我们有必要密切关注争论背后的原因,以及终利害关系。


家长必争之点

本书希望举例说明不同以往的教育子女方法,以转换范式。我有十七年教育子女的经历,十八年为众多家长提供辅导的积累,现在正在为美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家长著书演讲。我相信,这种新方法是健康有益的方式,(终是关键)会助我们享有与孩子相伴终生的积极关系。
如果我们只专注于赢得争论,虽有善意的出发点,但我们首先考虑的或许是在教育子女时父母扮演的教师角色。如前文所述,我们自然要起到老师的作用,但也要更多虑及家长扮演的其他角色,例如孩子心声的倾听者,孩子心灵的守护者。积极成功的教养儿女方式,不仅仅是建立在外在行为纠错的基础之上,抑或任何实际的具体内容。它建立的基础是,全身心专注人心,与孩子进行交流,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们,关爱他们,珍视他们,这一点远胜一切他物。
我希望时光倒流,希望扭转过往曾对女儿犯下的那些错误。但我所能做的,只有改变我们未来的互动交流,尤为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出发点。女儿需要珍爱她的父母。在任何情况下,她都需要一个这样的父亲,即使她做出了令人失望的不智选择,父亲也会让她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就在近这段时间,我们的女儿做出了需要承担越界后果的行为,她做出了一个错误甚至是危险的决定。如果是过去,克里斯汀和我早就全副武装去对付熊孩子了,我们估计她从学校回家,就会像猎人那样躲在阴影里等待猎物的到来。这听起来可能过于戏剧化,但遗憾的是真实情况于此如出一辙。万幸的是,那天吃午饭时我们讨论了此事,一致同意采纳更明智的办法,“她回到家,我们就让她坐下来,明确表示我们爱她。我们会准确言明她糟糕的决定会带来哪些麻烦,概述会有什么后果,然后就此打住,毋庸赘述,无须训诫。”虽然我们已用言语向她表达我们的爱,但还要用行动证明我们的爱。为什么如此言简意赅?因为赢得她的心远胜于赢得争论。我们过去选用的育儿方式风险太大。
不健康的方式或许可以纠正孩子们的外在行为,但是会付出什么代价?为了求胜我们失去了什么?如果你问我的话,我会说代价太大,失之甚重。我相信有一种方式,对各阶段的孩子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能在过程中赢得他们的心。这一点要落实到我们的语调、态度以及出发点上。
那个寒冷的清晨,我看着《教养儿女,力所不及:扩大家人的交际圈》一书,创巨痛深,这时我次意识到,我的言语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自那一刻起我开始改变自己。
这一刻也可能是你发生改变的起点。或许读完本章内容后,你会像我一样深感负疚。没关系。我不可能改变过去,你也一样不能。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试着放下遗憾和羞愧之心,尝试新的解决方法,充满希望地审视育儿之路吧,这种改变会永远转变你对子女的教育模式。


思考题
1.你的父母看重的是什么?是赢得与你发生的争论?还是赢得你的心?
2.过去和自己的孩子相处时,你看重这两点中的哪一项?
3.若要强化自己对孩子的关爱,突显孩子的重要性,你会采用哪种新方法?
4.这种方法要求大家摒弃什么?或者少做哪些行为?

 

第二章
爱心呵护,设定边界

 


父母影响力的关键环节

她瘫坐在我办公室的沙发上,摇摇欲倒。她热泪盈眶,低声抽泣,眼盯着地板。她的丈夫叹了口气,脱掉外套,紧挨着她坐了下来,紧紧握住她的手。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轻声说,背靠黑色的长毛绒办公椅,仔细观察着这两个人。
大约一个钟头的时间,没有一个人说话。我知道他们打电话来的原因,我是他们后的希望。他们全然崩溃,彻底放弃之前,我是他们后的一线生机。他们也曾尝试过联系我们教堂的心理咨询中心,所在学校的咨询顾问,甚至自费联系了几位治疗师。现在的他们失望低落,几乎彻底陷入绝望。
他们没办法和儿子沟通。自小学一直到初中,儿子的成绩都是A。他热爱学习,乐于助人,关心同学,性情温良,老师对他盛赞不已。然后一切都变了。他的成绩直线下滑,变得冷漠自闭,不愿帮妹妹做任何事。他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与父母完全不沟通。再有一个月他就年满十六周岁,一旦拿到驾驶执照,这对夫妻真害怕他会做出什么事。
每天放学后都是同样的场景,儿子走下公交,妈妈笑着打招呼,他却置之不理,插上iPhone耳机,与整个世界隔绝。连续几周时间,他都是这样的表现。
如果父母设法让他参加家庭活动,儿子要么做出让步,要么就是消极应对。我询问这个孩子是否动过自杀或自残的念头,他们保证没有这种情况。
终于,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沿双颊滚滚滴落。她将头倚在丈夫的肩头,悲痛欲绝。我将面巾纸递给丈夫,他揽过妻子,劝她安心。
接下来妻子所说的话我已经听过数百次,“我的宝贝怎么了?他变了!他不再是我认得的那个男孩。我觉得我快要失去他了。”
那一刻,我知道,温和地帮助他们转换新思维方式的时机到了。我说:“告诉我你们儿子幼年时候的情况。他五六岁或七岁大时,你们如何教养孩子?”
他们相互对视,心领神会。妻子迟疑地说:“我们从未对他说不,因为我们担心那样会毁了孩子。我真不希望他有任何不快,也从未想要他受苦,于是我想方设法避免他受到伤害。我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办法。”
“现在他成长为青少年了吧?他跨越边界时你们是怎么做的?”
“开战!”父亲不假思索地说,“我们一直战火不断。我们没办法令他对我们言听计从。为了控制他,我们几乎夺走了一切,剥夺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我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在我觉得没办法说服的时候,我还是倾向于训诫的方法。但是他就是自我封闭。这样做徒劳无益!”
我感谢他们的坦诚态度。经过几次面谈,我帮助他们层层分析既往的教育过程。他们开始理解各个阶段被自己忽略的那些心理变化,他们本可以引导孩子向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
但他们还是对与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关系不抱希望。当我谈到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力,谈到当下也完全有可能像过去那样,融洽地度过青春期这段时间,他们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赞成我的说法。他们不相信自己对孩子的生活还能有一丝丝的影响。其实他们已经影响了孩子,只不过在探索影响力时用错了方法。他们走了千百万家长走过的老路。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或许很难看得出来,尤其在孩子十几岁的时候,但是,如果理解何为影响力,如何程度发挥影响力(参照第二部分所述的九大要点),你就能为孩子和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果孩子年纪尚小,这真是再好不过。大家就不会像许多家长那样终陷入困境,更有可能收获不一样的成果。本书所述的这些概念不能阻止所有问题的发生,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我们这些大人是在和小孩子打交道,这些孩子在发现真我之路上,会推翻家长设置的重重界限,他们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但是我向大家发出挑战邀请,我们要用不同以往的方法赢得孩子的心。
那些孩子即将步入青春期,或是在上初、高中的家长,你不要绝望。即使此时开始看似为时已晚,但你还是可以拟定一个方案,重新设定方向。不管大家是何种身份,不管大家犯过何种错误,不管孩子对家长有多疏远,你都能赢得他们的心。


性质严重的两大错误

多数家长初的愿望,都是培养孩子健康快乐的性格品性。我从未见过有哪位家长,在怀抱新生儿时有这样的想法:然而许多人踏上育儿之路时,对众多至关重要的原则一无所知,终自己就会陷入绝望与挫败之中。
刚刚我和大家分享那个故事中的这对父母,犯了两大严重错误。个错误,由于他们自己的成长受到严苛规则的束缚,所以不愿意为自己的儿子设定健康边界,唯恐孩子会因此对他们心生怨怼。但是边界意识未必就是严格束缚。随后儿子背离正轨时,他们又反应过度。他们意在赢得争论,而非旨在赢得人心。他们对于影响力的想法偏离了正途。他们努力想要用健康的方式引导孩子,然而他们采用的对策却让自己沦为独裁者。当事情发生逆转时,他们在两种选择之间游移不定,无法确定是成为孩子的伙伴,还是做个全副武装的警察。
有些家长,尤其是那些初为父母的家长,规避设定边界和准则,他们忌讳。我能理解这些家长,他们的原生家庭处处沿用严苛无用的规矩,所以他们倾向于不为孩子设定严格的边界。
但现实却是,缺乏边界意识对孩子百害无一利。健康有益的责罚等同于爱。在《箴言》第13章中,所罗门国王说道,“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24段)所罗门用词严厉:不责罚孩子就是恨恶孩子!联系上下文,一词并无深入骨髓的憎恶仇恨之义。相反,其真正含义为,不忍责罚就是给予孩子的爱不够完满。
用心思考一下在我们生活中设定边界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边界意识,混乱的局面便随之而起。这一点显而易见。如果我妻子和我没有设定边界,我们的孩子很可能上房揭瓦,放火烧屋。我是开玩笑的,但这话说得有些道理。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正常工作,我们需要边界意识。倘若我们的社会不存在边界,会是什么样?倘若没有法律规章,没有制度结构,会是什么样?倘若政府不复存在,会是什么样?倘若没有执法官员维系公民秩序,会是什么样?倘若允许我们随心行事,不计时机场合,会是什么样?我们就会陷入可怕的局面之中。
在我列举的事例中,那对父母犯下的第二个致命错误,就是粗暴地执行自己设定的边界(以确保他们清晰地表明何为边界,但许多家长不会这样做)。多数情况下,家长会诉诸指挥官或者导师的教育方式(这一点会在下一章节进行讨论)。此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在于,父母唯恐自己不够严格,这样的话孩子会脱离掌控。其原因还在于,家长在寻找一种解决方案,来应对被动挑衅。多年来生活中发生的一起起事件中,我和大儿子都会发生对抗。我这个孩子寻衅好斗,需要经常提醒他我们设定好的边界;还需要(不断)提醒他,不得对包括他的父母在内的其他诸人言行无礼。我担心对这个孩子失去管控,于是变得粗暴严厉。他做出的反应消极激进,对我不以为然,这让我感到挫败,变得更加粗暴严厉。我严格管束的方法终得到的回应如我所愿,我维系了对孩子的掌控(或者说我认为是这样),却失去了与孩子的良好关系。
终,我不再尝试用雷霆手段确保儿子的回应“正确无误”,一旦我开始言明自己对他的期许,不再训诫他,儿子的回应也开始变得更为积极。如果大家在为自己付出的努力摇头不已,你要明白一点,你的情况并非个案,我鼓励大家和我一起坚持下去。下一章节会详细讨论健康积极地教育子女的方法。


体现慈爱的边界意识

包括我们的孩子在内,所有人都需要有边界意识。但这却引发了一个重大问题:有必要如此严厉地践行边界意识,实施责罚吗?根本不必如此。
如果不忍“杖打儿子”,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会降格为不完满,那么此处的杖打指的是什么?是训诫?是嘲讽?抑或贬损?这些都不是答案。杖打就是一种原则。原则极其重要,体现对某事的重视程度。实际上,大家可以用一词替代。换句话说,所罗门国王想告诉我们,如果摒弃责罚的原则(或者重要的责罚行为),那么我们给予孩子的爱便会不完满。甚至就连一词也有待进一步解释。健康有益的责罚意味着独裁专制,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种说法。责罚并不意味着加以训诫,直到你赢得争论,或者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制定边界,实施责罚,能否以平静克制且体现慈爱的方式加以实现?当然可以。实际上,用慈爱赢得孩子的心,我们设定边界,在孩子跨越边界时采用非常方式进行处理。
我喜欢将健康边界意识比作防护栏,通常将之设置在与危险区保持一定距离之地。明智的家长建立边界,教会孩子保持规避危险的安全距离。我想起在印第安纳州中部我的家乡附近,有一处高速公路地段特别危险,或许这是全美国危险的路段。那里经常出现交通堵塞、安全事故,发生过多起追尾事件。我建议大家想方设法避开这路段。不幸的是,我过去经常频繁地驶过这一路段。有一次在遭遇交通停滞时,我注意到在高速公路旁有一个储水池,面积相当于一个湖那么大,储水池的边缘因挖掘而坑洼不平,水池距路面很深。如果车辆驶入池中,人必死无疑。然而,在道路与湖之间,人们树起一道坚固的防护栏,上面种了十五到二十英尺的草坪以及一排树林。任何车辆在驶进这个湖之前,会先撞翻那道结实的防护栏,横穿草坪,穿越树阵。我多次看到有车辆碾扎那道防护栏,却从未看到有车驶入草地或者开到湖边,多亏有防护栏,为人们设定了远离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如果防护栏就建在危险区的边缘地带,那么它就无法提供这样的安全保障。撞翻建在悬崖边缘的防护栏,就会一头跌入毁灭的深渊。对于家长而言,要在孩子靠近危险区之前,用爱心建立边界,这就是这个比喻的含义。如果想要孩子尊重异性,避免婚外性行为,未满21岁前不饮酒,就要在临近青春期或者上初中时,设定边界意识,讨论边界问题,而不是待到他们已经上了高中才这样做。到了高中毕业舞会那晚再提醒,就为时晚矣。
用爱来设定健康边界意识为有效。再多谈一点,很多家长会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