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教育探索丛书 好教师:从哪里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好教育探索丛书 好教师:从哪里来?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19.9 5.7折 35 全新

库存4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华 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4193056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23667077

上书时间2024-11-18

当科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语摘要
本书通过无锡市滨湖区教师专业成长的案例,揭示了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机制,即优秀的教师团队的成长,是一个自觉主动的过程。即优秀的教师团队的成长,是一个自觉主动的过程。与短期培训、自发的经验积累不同,现代教师的发展,是在自觉的在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实验中,通过主动的实践和理论学习实现的。这样的一种机制,打破了教师自然发展的宿命,是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的机制。

目录
前 言 “教师专业发展”这回事 

章 好教师来自好团队 

 节 建立促进教师团队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为教师搭建持续发展的阶梯 

第二章 在教育实践现场 

 节 专业发展的“精加工”实践模式 

 第二节 “精加工”模式所需的支持力量 

第三章 教育实践需自觉 

 节 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 

 第二节 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第三节 通过发展教师来发展学校 

第四章 主动开展教育实验 

 节 教育实验的重要目的是教师发展 

 第二节 在教育改革实验中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 

 第三节 在教育改革实验中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 

第五章 理论学习很重要 

 节 读书应是教师的生活样态 

 第二节 通过理论学习把握教育教学的深层道理 

 第三节 理论学习增强教师思想的深度 

结 语 好教师是平凡而幸福的 

致 谢

内容摘要
本书通过无锡市滨湖区教师专业成长的案例,揭示了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机制,即优秀的教师团队的成长,是一个自觉主动的过程。即优秀的教师团队的成长,是一个自觉主动的过程。与短期培训、自发的经验积累不同,现代教师的发展,是在自觉的在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实验中,通过主动的实践和理论学习实现的。这样的一种机制,打破了教师自然发展的宿命,是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的机制。

主编推荐
本书借助深厚的教育社会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区域内大量鲜活的教师成长案例予以分析解读,令人读来不觉枯燥,且能够引发深入思考。

精彩内容
前言  “教师专业发展”这回事
  教育是人类古老的责任,教师却并不是一个特别古老的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更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一、教师作为一种职业
  教育很早就有,几乎与人类的诞生一样早。当然,那时的教育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专门教育并不相同,它只是父母(长辈)在生产生活中对子女(晚辈)所进行的经验传递或训诫,广而言之,就是有经验的人对经验尚缺乏的人所进行的经验传递或训诫。那些承担教育职责的人,便可看作今天所说的教师。这时,承担教师职责的人,几乎都是自然形成的,并不需要特别的训练。
  教师作为一种相对专门的人员出现,是在有了大量的剩余产品,并且文字已经产生以后。例如西方的“教仆”、“僧侣”(所谓“学在教会”),中国的“博士”、“祭酒”、“典学”(所谓“学在官府”、“以吏为师”),便可看作早的相对专门的教师。但是,即使在这个阶段,教师也并没有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如西方的“僧侣”,中国的“吏”;那些专门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一则本身并不是自愿(如西方的“教仆”、中国的“孩子王”),二则教师并不被重视,所谓“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因此,这时的教师,并无专门的训练,也无需专门的训练。一方面,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接受专门的教育,因而并不需要大量的教师,而那些承担教师职责的少数人,本身是社会上有知识的人,无需训练,也没人能来训练他们;另一方面,正因为接受教育的人员少之又少,因而几乎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对一位学生或几位学生的情况,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教育。这时所谓的“名师”,并不是因为具有教师的独特才能,而是因为有比别人足够多的知识以及足够高的水平,“名师”实则是“名思想家”、“名哲学家”、“名文化人”;所谓的“名师出高徒”,是因为学生可以从名师那里学到比别人更多的知识,获得不一样的思考角度。
  教师真正成为职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非常晚近的事,距今不到400年,是伴随着大机器生产才出现的。大机器生产的出现,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在进入工厂劳动前先接受教育,因而出现了为满足学生未来工作需求的有关科学知识学习的学科课程、为满足大规模教学的班级授课制以及讲授法。即便有了这样的设置,也由于要受教育的人数众多而需要大量的教师。这时,教师便不再是社会上少数知识分子的职责,而是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这样就必须使得大量的普通人,能够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训去担当教师的职责,并能够应对大规模的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专门用于教师培训的师范教育应运而生。
  二、师范教育的出现
  “从世界范围看,师范教育于17世纪末早出现在法国。……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La Salle)于兰斯(Rheims)创立了世界上所师资培训学校……1695年,德国佛兰克(AHFrancke)与哈勒(Halle)创设教员养成所。之后,奥地利、德国开始出现短期师资训练机构。这些短期师资训练机构,奥地利称为‘师范学校’(normalschule),德国称‘教师进修班’(lehrerseminar)。它们大都是非独立性机构,设在模范中学里,为教师或候补教师准备几周或几个月的短期课程,因为它有教学法课程而被称做‘师范学校’。”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4.之后,由于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斯宾塞等人大力推进“教育科学化”和“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教育理论渐成体系,使得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自觉干预学生发展的活动,也为教师职业训练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欧洲、北美各国相继出现了师范学校。1765年德国首创公立师范学校。1795年法国巴黎师范学校建立。……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许多国家在陆续颁布义务教育法令的同时或稍后,也颁布了师范教育的法规,包括中等师范学校的设置、师资的训练、教师的选定、教师资格证书的规定以及教师的地位、工资福利待遇等,师范教育开始出现了系统化、制度化的特征。”
  我国师范教育的出现比西方国家要晚一些。总体上来看,是从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开始有了对师资的大规模的需要。但在19世纪末,洋务派在创办新型学堂时,就有了对师资的需要,当时“主要靠高价聘请洋人担任教师,讲授西学”。1896年12月,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奏请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为解决师资问题,先设师范院”,这可看作中国师范教育的开端。1897年5月,京师大学堂成立,初拟设“师范斋”,“但‘师范斋’始终未有开办,后根据《壬寅学制》,在京师大学堂附设师范馆……这被看作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始。1902年张骞在江苏南通所办的通州师范学堂,是我国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也是我国所私立的中等师范学校”。自此,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开始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基础教育的大发展,我国的师范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那么,一个能被称为职业的行当,有什么特点呢?
  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在报告《教育:一种职业》中明确了职业的12种不同于半职业、副业技能行业和非技能行业的特征。
  1职业是由行业有关的社会机构,为个人和社会提供基本的服务。
  2每种职业都满足一定领域的需要或执行一定的功能(比如说,保持人身体和情感健康、维护权利和自由、提高学习机会)。
  3职业人员具有职业需要的大量知识和全部技能,如知识、行为、其他行业人员不具备的技能。
  4职业人员在对顾客服务时要做出决策,这种决策要与正确的知识相一致,而不是依赖某一原理或理论。
  5职业人员具有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而且有基本的洞察力,在此基础上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6职业人员参与一个或多个专业团体,这个团体具有社会的可信度,能够自由安排本团体的工作,并得到社会部门的认可。
  7职业人员具有一致的行业行为标准。
  8职业人员要经过专门机构的培训。
  9职业和职业人员要获得社会公众高度的信赖和信心,从业人员有能力为社会提供服务。
  10个体从业人员要有极强的服务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
  11服务对象和所在机构有权对从业人员进行评价。
  12从业人员要接受公众的直接监督,要承担自身的职业责任,为社会负责。
  简而言之,职业是一种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和专业化训练基础之上的服务社会的行业。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教师完全符合职业的12个特征。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仅因为教师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因为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才能担当起从事这门职业的要求。因此,以培养未来教师为目的的师范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力图通过职前教育培养出合格的教师。纵观国内外各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试图把教师在未来职业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统统在职前阶段解决。因此,既有关于各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即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纯学科知识课程),也有关于这些学科知识的教学法知识的课程(如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等);既有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课程(如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也有关于学校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课程(学校管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既有如此这般的知识学习的课程,也有深入学校现场的实习课程(如教学见习、教学实习),等等。这样的教师培养思路,虽然想得周全,却把教师培养与教师在职实践割裂开来:培养是师范院校的任务,而在职阶段则完全是教师个人的实践与经验积累。这样的思路,从总体上看,并没有把教师在职阶段的发展考虑在内。但是,事实表明,师范教育只是使师范生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不会上课的师范毕业生大有人在。因此,重新认识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以及师范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在教师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也逐渐作为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
  就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师范教育面临着几个方面的巨大压力……此后,新教师培养机构的压力逐渐减小,为教师在职教育的扩大开辟了道路。于是,将教师专业教育的范围拓展至整个职业生涯的思想也逐渐得到强化”。“1996年,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以‘加强变化世界中教师的作用’为主题,再次强调教师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并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实施:通过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在教师的专业实践中运用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个人素质和在职培养提高其专业性(professionalism);保证教师参与教育变革以及与社会各界保持合作关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5.教师在职的专业发展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关注教师在职专业成长
  就世界范围来看,开始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美国而言,1980年6月16日一篇题为‘救命!教师不会教!(Help! Teacher can’t teach!)’的文章引起了公众对教师质量的担忧,拉开了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序幕。随后,有‘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1983年发表的《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霍姆斯小组1986年发表的《明天的教师》、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工作组1986年发表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复兴小组1989年发表的《新世界的教师》、霍姆斯小组1990年发表的《明天之学校》、霍姆斯小组1995年发表的《明天之教育学院》等一系列报告引起了学校和教育行政机构的极大关注。……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中勾勒出了培养教师的新方案,改变以往教师培养全部由大学负责的局面,把教育学院与中小学联合起来,建立类似于医学行业中教学医院的专业发展学校,加强大学教师、中小学指导教师与师范生之间的合作与联系。”
  相比于国外的情形,应该说,我国是较早关注教师在职发展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强调教师在职阶段的教学研修。这时的在职研修主要通过教研组织来实现。例如,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建立了学校内部的教研组,以研究教学工作。而校内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工作,也同时是教师的提高和发展活动。史料记载,1952年3月18日,*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的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此后,*又在1957年1月21日专门颁布了《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简称《条例》),要求各地试行。《条例》提出中学教学研究组(简称“教研组”)是各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组织,同一学科或类似学科的教师组成各个教研组。《条例》规定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明确教研组的工作内容是:学习有关中学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工作钻研教育理论和专业科学知识,总结、交流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经验。丛立新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12-313.在这个条例里,可以显见对在职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自觉关注。
  在校内教研组之外,还成立了正式的教研机构,即我国专职进行教学指导的机构——教研室,以加强对教学的指导,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1954年8月7日,*将北京市委所做的《关于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通报全国各地。这份决定的第四条指出:“市教育局应设立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工作,经常地、系统地检查和帮助学校改进教学。”1954年12月20日至31日,*召开中学教育工作汇报会,在《关于教育工作汇报会的通报》的条指出:“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改进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今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将教学工作切实领导起来。为了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领导,教育厅(局)除应加强有计划地培养视导人员,建立视导制度外,并应创造条件,设立或健全教学研究室,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以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具体指导。”
  无论是校内教研组还是校外教研机构,都旨在通过提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所以说,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中国有着优秀的历史传统,这也是保证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那么,教师专业发展究竟指什么呢?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很多,学者们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佩里(Perry, P.)认为,人们对“专业”这个词的不同理解,代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

媒体评论
这是一套从实践而来,又有理论分析,终又回归一线实践指导的书,对国内其他地区的教育探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顾明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