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亦人伤寒论讲稿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20.49
4.8折
¥
43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陈亦人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42014
出版时间201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3元
货号1200062203
上书时间2024-11-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陈亦人,出生于1924年7月5日,于2004年8月24日逝世。江苏沭阳人。家世业医,14岁随祖父彦三公、父亲平甫公学习中医,3年后拜沭城儒医戴笠耕先生为师。1945年独立悬壶济世,因擅治疑难重症而名闻乡里。1955年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研习,毕业后留校执教。曾任南京中医学院古典医著教研室副主任、伤寒教研室主任、江苏省中医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86年晋升教授,同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工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江苏省名中医。先生涉足杏苑60余载,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擅治各种疑难杂证,尤其是在精神神经疾病、胃肠病、心脑血管病、肝炎等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近5。年的中医教学生涯中,先后讲授《中国医学史》、《中医诊断学》、《伤寒论》、《温病学》、《中医內科学》等多门课程。经过数十年的磨砺,终于成为中医教育界的一代名师,并总结出一套适合于不同层次人才教学要求的《伤寒论》教学方法。先生是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任4版和5版《伤寒论》教材编委,独著的《伤寒论求是》为研究生教学中的精品课程,主编的《伤寒论译释》、《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等深受各界好评。先生不仅为本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本、专科生讲授了多门课程,而且培养了伤寒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十余名,硕士研究生二十余名,不少已成为所在单位医、教、研的带头人。先生还牵头主办多届全国伤寒师资培训班,为全国中医界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先生一生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时刻注重育德树人,力倡《伤寒卒病论集》中张仲景为后人树立的为医品德,要求学生背诵和默写《伤寒卒病论集》,其中饱含着先生树人育德的良苦用心。先生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学科的建设倾注了毕生精力,从人才引进、培养、结构调整,到学科研究方向的确立,无不与先生的奋发努力有关。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伤寒学科已建立起一支职称层次合理、知识结构相对全面的医、教、研队伍,跻身于全国伤寒学研究的前列。虽然先生后来因年事渐高而离开了伤寒学科的领导岗位,但作为伤寒学科点的学术带头人,他仍然不知疲倦地发挥着指导作用,即使在生病住院的日子里,他谈得很多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伤寒学科如何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先生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医药教育事业,他的一生是为中医教育和学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一生,先生的崇高品德和丰厚学识在伤寒学界乃至整个中医学界有口皆碑,先生的业绩已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目前描下了厚重的一笔,他的众多著述、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他的行医为教品德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目录
章 绪论
第二章 总纲
一、阳证和阴证初起辨证
二、寒热真假辨证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一、太阳病脉证治法大纲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二)中风伤寒脉证
(三)温病风温脉证
(四)汗下先后辨
二、传经、不传经、欲解时
三、、桂枝汤证
(一)桂枝汤证正局
(二)桂枝汤证变局
四、桂枝汤禁例
(一)脉紧无汗禁
(二)酒客禁
(三)服汤吐者禁
五、桂枝汤类证变法
(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二)桂枝加葛根汤证
(三)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四)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五)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六、麻黄汤证
(一)麻黄汤证正局
(二)麻黄汤证变局
七、麻黄汤禁例
(一)尺中脉迟禁、误下尺中脉微禁
(二)胃家寒禁
(三)咽喉干燥禁、淋家禁、疮家禁、衄家禁
(四)亡血家禁
(五)汗家禁
八、麻黄汤类证变法
(一)大青龙汤证
(二)小青龙汤证
(三)葛根汤证
九、蓄水证
十、蓄血证
十一、汗吐下火迫变证
(一)汗后表虚里实证治
(二)过汗阴虚阳虚证治
(三)汗后虚满证治
(四)汗后胃中虚冷致吐
(五)汗下后余邪留肺作喘
(六)误治劫津热传阳明证治
(七)误吐下伤胃液胸阳
(八)总论误下变证
(九)误下遂利不止证治
(十)误下损及胸中之阳
(十一)下后复发汗表里俱虚
(十二)误汗下导致水气不行
(十三)栀子豉汤证及变法禁例
(十四)结胸证
(十五)脏结证
(十六)痞证
(十七)火逆证
(十八)欲愈候辨证
十二、坏病
……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六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八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九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十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十一章 《伤寒论》相关问题评说
内容摘要
《陈亦人伤寒论讲稿》主要内容简介:《伤寒论》是中医学中现存的靠前部理、法、方、药兼备的经典著作,其辨证论治体系与诊疗方法对临床各科都有指导意义。因其方药的组成严谨,疗效显著,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故又有“方书之祖”的称誉,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列为中医推荐阅读之书。时至今日,仍为高等中医院校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
精彩内容
前者是根据小便情况,来辨头痛发热的属表属里,而决定或汗或下的论治方法;后者是根据大便情况,来分辨表里的缓急,而决定先里后表的治疗原则。如果对表里证辨认不清,或不能掌握其孰缓孰急,必致治疗失当,而造成错误。大凡表里同病的治疗,不外乎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和表里同治的三个原则。在表病里虚的患者,是以里虚为急,应先治其里,然后再治其表,如上文所述:先与四逆汤救里,后与桂枝汤治表,便是具体例子,若不先顾里虚而妄用发表,表邪未必能解,而里虚必致更甚,所以必须先救其里,使里虚恢复之后,才能外解其表。在表病里实(邪实)的患者,一般应先解表邪,然后攻里,这样,可以制止表邪传里,避免里实益甚,若违反这一原则而先攻其里,则里实未必除,而反使表邪内陷,更增其他病变。但在里实较甚,病情较急的特殊情况下,虽有表证未解,亦可先攻其里,如病情较重的蓄血证,发狂显著,虽有太阳表证,亦用抵当汤急攻其瘀血,就是属于表病里实而急于治里的权宜措施。如果表里同病而需要兼顾,又可表里同治,如太阳少阴两感证,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温经与解表同用的方法;又如表实里热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治以大青龙汤,则是解表和清里同用的方法。
3.寒热是指病情的性质凡病势亢奋,阳邪炽盛的证候,多属于热;病势沉静,阴邪偏盛的证候,多属于寒。例如自利不渴者,属于脏有寒,而下利欲饮水的,则为里有热;脉滑而数的属热,脉沉而迟的属寒,这些都是以临床脉证为诊断寒热的依据的。但在寒热极盛的时候,又会出现反常的现象,如“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前者是内真寒而外假热,后者是内真热而外假寒,诊察此等患者,要能不被体表的寒热现象所迷惑,就必须根据病人的喜恶之情及其里证,以探测疾病寒热的真相,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